2022-10-23 22:00:00南山子

何君閣道摩崖(57)

蜀郡大守平陵何君,遣掾臨邛舒鮪,將徒治道,造尊楗閣,衷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雲陳春主。

  此碑自﹝宋﹞洪适[1]1117-1184)《隸釋》始見著錄,題〈蜀郡守何君閣道碑〉稱:「蜀中近出…,蜀人以為〈尊楗閣碑〉,棧路謂之閣道,非樓閣之閣也,邛、僰九折坂,蓋其地。《華陽國志》云道至險,有長嶺、楊毋閣之坂,昔楊氏倡造作閣,故名焉。[2]」《字源》證此碑在雅州。《墨寶》:「此碑出於紹興辛未年(1151),在滎經縣,以適邛笮之路也。」是宋時始知有此銘,惟其稱碑,實則摩崖石刻耳。或謂滎經即古之「嚴道」,所謂南絲路,由蜀滎經歷滇入今緬境,以通中南半島及印度者,今石刻在茶馬古道前後段,雖山途,似無險峻之勢,文稱棧道長「五十五丈」,約今一百八十公尺,今未見,亦無鑿巖施梁之遺孔。

  ﹝宋﹞晏袤(?-1206?)評〈開通褒斜道刻石〉稱:「與〈蜀郡太守何君閣道碑〉體勢相若,今何君碑不傳。」﹝清﹞馮雲鵬晏海《金石索》題下夾註曰:「《古刻叢鈔》稱〈尊楗閣記〉[3]」(附圖),檢﹝明﹞陶宗儀(1329-1410)《古刻叢鈔》傳本兩種,俱無此文,或馮氏記憶偶疏,誤引書名。

  民國十七年《滎經縣誌》謂:滎經舉人汪元藻〈重修何君閣道碑跋〉,以原碑在明為巡按吳某取去,失傳久矣。汪氏請成都沈鶴子依《金石索》摹刻,立於滎經中學內,近代鄧少琴《益部漢隸集錄》亦據沈氏臨本雙鉤圖錄。然﹝百度百科﹞謂民國九十三年三月十四日,滎經縣烈士鄉民建小學劉大錦、牟建兩師於馮家村泅水偶見之[4],由是始糾前說之誤。

  銘文蓋記蜀郡太守何君,遣舒鮪帥徒役修棧道五十五丈長,歷時三年有餘,至建武二年六月建就。銘文先稱官銜,後稱郡望,先公而後私也。平陵、臨邛,俱郡望也。稱太守何君而不稱名,今亦無從考證。「將徒治道」,乃發徒役之屬以治道。

  「尊楗閣」,尊者,高也。楗者,《老子》:「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乃謂鑿巖施梁,固若關楗。閣者,《史記‧高祖本紀》:「去輒燒絕棧道」,《索隱》:「棧道,閣道也。崔浩云:『險絕之處,傍鑿山巖,而施版梁為閣。』」即閣道之名所由來。其制依《史記‧西南夷列傳》:「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索隱》:「謂棧道廣五尺。」纔容車馬耳。

  「衷五十五丈」,《左傳》莊六年:「必度于本末而後立衷焉。」釋作通也,是謂通前後長五十五丈也。惟自《隸釋》著錄作「」字,傳誤至於今。按《說文》:「衣帶以上,从衣矛聲。一曰南北曰袤,東西曰廣。」義故如是,字則非也。

  論書藝則《隸釋》謂:「東漢隸書,斯為之首」又曰:「字法方勁,古意有餘,如瞻冠章甫而衣縫掖者,使人起敬不暇。雖敗筆成塚,未易窺其藩籬也。」按此銘拓片筆劃疏瘦,不及原刻磅礡。原刻結體方正,用筆橫平豎直,磔而不波,線條無大變化,而寬博自適,清末伊秉綬、呂世宜宗漢宮鐙、器銘、衛青弩機諸文字,與此相近,然未及見此也。


[1]《說文》:「适,疾也。讀與括同。」

[2]﹝宋﹞洪适《隸釋、隸續》(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影刊洪氏晦木齋本,2012重刊)頁48。另見上海涵芬樓影印固安劉氏藏﹝明﹞萬曆刊本(【中國哲學書電子畫計畫】>線上圖書館>《隸釋8冊。)

[3]﹝清﹞馮雲鵬《金石索》卷8,頁1。(【中國哲學書電子畫計畫】>線上圖書館>金石索八,E3/194。)

[4] 【中華國寶】:國寶檔案>何君閣道碑2013.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