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民聯存 萊陽王垿
遺民聯存 萊陽王垿
王垿[1](1857-1933),字爵生,諧作覺生,號杏村、杏坊、望石山樵,晚號昌陽寄叟,山東萊陽人。曾祖寧遠,太學生。祖作求,邑庠生。父蘭升,字芝庭,同治十三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從刺史李伯揚受八法,邑人私諡「文孝」[2]。以垿貴,三世贈光祿大夫。垿兄塾,字元達,號通侯,光緒十六年恩科進士,選庶起士,授檢討,累遷署桂林知府,賞戴花翎,委署百色直隸廳,卒授朝議大夫。
垿庶出,母妊垿時,為主母所遣,及長始歸宗,入家塾,舉光緒十五年進士,改庶起士,授檢討[3],昆仲同官翰林,時人擬宋之郊、祁,譽為一門三翰林。二十年三月,遷贊善,時無缺可補,著先換項戴,在任候補。廿一年正月,翰林院侍讀王懿榮奏辦登州團練,請調員助理,垿與檢討王守訓、知府陳阜、前宿松知縣孫葆田,並派山東從懿榮辦團練。歷左春坊左贊善、右春坊中允、翰林院侍講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拳團亂起,吏部侍郎許景澄、太常寺卿袁昶,俱以極諫死,垿具疏欲追論,友以大難方殷,當韜鋒斂鍔,為邦國自惜曉之,垿感其言,遂止。八國聯兵迫通州,垿隨駕西安,遷國子監祭酒。廿七年四月,兩宮西狩回鑾,垿並戶部左侍郎吳樹梅、兵部左侍郎葛寶華、都察院左副都禦史何乃瑩、鑲黃旗滿洲副都統敬昌、鑲紅旗蒙古副都統黃永安,先行回京,賞戴花翎。廿九年,授河南學政,歷翰林院學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三十三年九月,署法部右侍郎兼實錄館副總裁。
宣統遜位詔出,垿欲歸萊陽,值天津譁變,萊陽亦亂,遂移居青島,顏所居曰寄廬。袁世凱召之,不應。遜帝復辟,聘為弼德院顧問大臣,及事敗,仍退居青島,捐資建青島齊燕會館,組「萊陽同鄉會」。廿二年卒,年七十七,有《王隱居傳》《墨香齋詩文集》
垿既貴,族有孀婦為伯所賣者,訴於垿,垿命人捕之,婦伯逃去,終生不敢歸裡。垿少得八法於父,在京復從同邑曹鴻勳遊,署書[4]遍京畿及青島,至為之謠曰:「有匾皆題垿,無腔不學譚[5]。」
【寄叟聯存】
附兄塾聯語
芝草瑤琳新几席;
玉杯珠柱古琴書。
北京西單天源醬園二首:
天高地厚千年業;
源遠流長萬載基。
又
醬佐鹽梅調鼎鼐;
園臨長安勝蓬萊。
無題 以下見【華騰藝術網】
溪雲雜雨來茆屋;
庭竹移陰就小齋。
笙鳳有情,雲龍無蔕;
鳥欣逐酒,魚愛聽琴。
蘊真愜所遇;
澄慮觀此身。
玉璿仁兄大人屬正:
種樹類培佳子弟;
擁書權拜小諸侯。
無題
莫問黃農道;
來參文字禪。
無題
長松更老惟添節;
秋水為文不染塵。
無題
簫獨按魚陽;
爵常思靖節。
無題
理得精深京氏易;
文兼今古恭王書。
聘卿三兄大人正
棠棣並為天下士;
廊廟方尋密縣人。
輯五大兄大人正
拓開魚鳥忘情地;
展盡江湖極目天。
無題
句裡江山隨指顧;
波間鷗鷺劇風流。
無題
史臣直節崇文介;
相父勳名仰武侯。
無題
對客漫題招鶴賦;
臨池常寫換鵝經。
無題
書不讀秦漢以下;
意常在水竹之居。
無題
萬事已華髮;
一身為輕舟。
無題
閒臥幽窗身化蝶;
最題素避字棲鴉。[6]
無題
玉德金聲庽於石;
明窗大幾淨無塵。
無題
勸嘗西域葡萄酒;
淨洗東華裋褐[7]塵。
無題
文武音初合;
詩書業早成。
無題
憑君焦枕桐窗意;
乞寫青鞋不襪時。
無題
泉聲獨引雷車落;
筆陣霍若霜鋒銛。
無題
縱使盧王操翰墨;
遠開山嶽散江湖。
振常大兄正
讀書褱往喆;
抗志師古人。
無題
請於太上無為世;
長作天家在野臣。
漁春大兄正
靜考煙霞理;
劉觀山海圖。
無題
悟言紛在矚;
惠心清且閒。
玉山大兄正
詩王生本陳芳國;
雨催花氣入吟箋。
無題
頗煩十吏供揮埽;
只取鬥酒相獻酬。
無題
但能有酒供佳客;
故遣飛花繡好春。
無題
康樂文兼雲水致;
義山詞有廟堂風。
稚筠三兄大人雅屬
石徑入丹壑;
飛泉掛碧峰。
宣統辛亥夏閏六月
和璧隨珠,輝光照國;
瓊英朱草,福喜入門。
無題
大富貴,亦壽考;
蓄道德,能文章。
滄濤六兄大人正:
居心不作羊腸曲;
處事當如雞口廉。
直甫大兄正
學業醇儒富;
文章大雅存。
鳳巖大兄正:
文招梁苑客;
花映鄴侯書。
裕泉大兄正
畫意詩情兩清絕;
露苗煙柳正迷離。
無題
嵇中散,具龍體;
謝超宗,有鳳毛。
無題
功德煥章,華夏祗肅;
仁義充衍,福祿來同。[8]
[1]《博雅》:「反坫謂之垿。」本《論語‧八佾》:「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禮記‧明堂位》:「反坫出尊。」《註》:「獻酬畢,反爵於其上,惟兩君好會有坫,管氏亦反坫,故孔子譏之。」《集韻》象呂切。同序。
[2] 百度百科>王蘭升。
[3] 十六年四月。
[4] 許慎〈說文解字序〉謂秦書有八體,第六曰署書,謂官署標示所在之書體。
[5] 譚,指京劇大師譚鑫培。
[7]《史記‧秦本紀》:「寒者利裋褐,而飢者甘糟蠏。」《漢書‧貢禹傳》:「妻子糠豆不贍,裋褐不完。」師古曰:「裋者,謂僮豎所著布長襦也。褐,毛布之衣也。裋音豎。」《說文‧衣部》:「裋:豎使布長襦。從衣豆聲。」豎使,謂豎子供差使者。《集韻》裋,上主切豎。(麌韻),又殊遇切樹。(遇韻),覩緩切,音短。(旱韻),義並同。
上一篇:遺民聯存 掖縣呂海寰
下一篇:遺民聯存 豐潤張人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