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03 22:16:27naya
莫名其妙的「應該」
工作一天累了,打電話回家,媽煮了麻油雞在等我。天氣濕濕黏黏,沒穿外套略感寒冷。本來一切都很好:下班的小工人、落雨的冬天、溫暖的家和麻油雞。我應該很可以享受這些元素組合起來帶來的溫馨,腦子裡卻有一個念頭:我是不是應該找他出來吃飯?幾天沒見了,我們應該要聚在一起才是。雖然我是想回家的。
然後我接著想:我是不是應該打電話給他?他是不是應該打電話給我?難得在很近的地理區域生活著,我們應該多些時間在一起吧。這些「應該」一個一個冒出來,我漸漸忘記等著我的是多麼溫暖的晚餐時間,而在想為什麼這些「應該」都沒有發生。我開始意識到我的缺乏、我生命中沒有被滿足的部份,即便我現在的身心狀態想回家不想把他找出來吃飯。
是了,總是這樣。這些「應該」其實不真的存在,甚至不真的是我的需要,可是我覺得我應該如此需要。然後,我忘記神給我安排了什麼(一點也不擠的公車、變小了的雨、會做晚飯等我的媽媽、會與家人團聚的爸爸、一個盡力把我放在心上的他),我的焦點變成神沒有給我安排什麼(如膠似漆的情人、噓寒問暖、兩人世界的晚餐、電話、簡訊、email...),我的快樂少了。
是了,我花很多時間被我的「應該」影響:我應該要這樣、我應該要那樣、他應該要這樣、他應該要那樣。
但是,從來沒有人說這些「應該」真的都是「應該」的。我只是用一種無法揣度的標準,過著我的「應該」,也要求別人回應我的「應該」、期待別人回應我的「應該」。
所以,我喜歡他多了的時候,他應該陪我的時候沒有陪我,我生氣。因為他沒有做到他的應該。我喜歡他少了的時候,又變成了我們本來就應該要有自由空間。我的應該來自過去生活的經驗、別人的眼光、甚至是各式文化、媒體明示暗示塑造出來的某種典範。例如,甜蜜的愛情應該如何如何。
我究竟如何才能面對自己真實的需要呢?我「應該」很在意,跟我「應該」不要在意,同樣都是評價、都是判斷,卻不是我的感受、不是我直接的感覺。我想念他卻說服自己應該不要太黏人,結果搞得自己鬱悶、對方緊張;我不想念他卻告訴自己應該要想他,結果搞得自己勉強、對方無奈。我什麼時候可以脫離「應該」,坦率地說出心中想法,不必(自然而然地)扮成心目中「應該」的樣子,用「應該」的方式說話、做事、談戀愛?
應該小姐,妳離我而去吧。求主挪開「應該」的心和眼睛,讓我看到本來的樣子。畢竟,有麻油雞可吃的冬天晚上,如果因為應該而失去了感恩和快樂,實在太不合算了啊...
個人認為,
好的情人會透過適時地滿足對方的『應該』來降低對方的『應該』發作的次數,
並且有著『適時滿足對方應該』能促進兩人戀愛情趣與甜蜜度的體認。
談戀愛這三個字裡,談是理性,戀愛是感性,如果兩人相處間只有理性,那就只是『談』,不是『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