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7 12:06:40象山慶

念佛人的聖誕節—彌陀化身

念佛人的聖誕節—彌陀化身(象山慶’23.11.22)

據說君士坦丁大帝登基之後,以基督教為國教,「羅馬教會」乃以陽曆12月25日為耶誕節,紀念救世主的降生,並借此傳揚救恩,宣報喜訊,除去淫佚奢宴的罪中之樂,而歸向耶穌,同享平安喜樂之福。近世以來,由於基督教的普傳及歐西文化的輸出,許多國家接受了這個宗教性節日,並模仿其慶典活動。
一、中國念佛人的聖(佛)誕節
在佛教淨土宗的信仰中,也有一位至尊無上的本佛—阿彌陀佛,傳說其誕辰是陰曆11月17日,就在耶誕節前後。這是以(五代)永明延壽的生日來訂的,因為他是「阿彌陀佛」的娑婆化身。
然而,中國佛教史上,有三位高僧被指為「彌陀化身」且各有其傳說與信仰;我們只能隨喜稱嘆之,藉由其教導而受益。
1.唐. (天台山)國清寺豐干禪師(627~649?)
豐干禪師2]的形跡,看似裝瘋賣禪,近乎神異僧[3],與淨土宗風格雖不類似,但寒山、拾得被說是「文殊、普賢」二菩薩的化身,以往生極樂,彌陀受記,為嚴淨.圓滿.究竟之菩薩行--「文殊願」即是「普賢行」。而《無量壽經》菩薩眾,普賢第一位。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童子及與會的法身大士,迴向往生西方極樂,覲見阿彌陀佛,得其本願威神力加持,速圓佛果。文殊、普賢是等覺菩薩,迴往極樂,可證誠「淨土」門是一切法門的歸宿。又,文殊、普賢是釋迦牟尼佛脅侍(智慧、行願),可顯示釋尊出世弘法,最終是引導眾生、歸向極樂。
2.唐. (鍾南山)悟真寺善導大師(613—681)
對淨土宗的成立與念佛門的楷定,影響最大最深的是「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5],北宋.慈雲《西方略傳》、擇瑛《修證儀》、用欽《白蓮記》皆云「善導和尚是彌陀化身」;這些證言,或因善導大師「自念阿彌陀佛,如是一聲,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或其十聲至于百聲,光亦如之。」及作《觀經四帖疏》,請佛證定而有諸多靈相;其於淨土宗之成立與影響,古今無與倫比(利生廣博,其利無窮,當作佛說看),故視為阿彌陀佛化身娑婆,親授「本願念佛、必生極樂」之勝易法也。從此之後,「專稱佛名」之風,遍行於天下;至今受其恩澤者,難以數計。這對於服膺善導流「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念佛人,是只能仰信,不須存疑的「傳說」。被後世尊為淨土宗二祖,其「乘佛本願,專稱佛名」的宗旨,被稱為「善導流」,影響了日本(源空)法然門下的淨土主流。在中國,更有「後善導」之餘波:善導大師的影響雖然不如唐代或日本之興盛,但他在淨土教的地位,永遠是居於前端並大有作用。[7]
3.五代. (慧日山)永明寺延壽禪師(904—976)
唐宋以後,淨土寓於諸宗,一者讓彌陀的光明得以調熟萬機,漸歸淨土;二者也使樸實簡易之淨土教義,被他宗理論所覆蓋;在這種正反相成的情境下,誕生了「一心為宗,萬善同歸」的永明延壽(903—975)大師。雖於天臺德韶座下大悟,為法眼宗傳人,但每日必行108件佛事,念佛十萬聲,棲心淨土,料簡「禪淨」之異同,而普勸念佛往生西方,被尊為蓮宗六祖。然而永明禪師融真實於方便,引諸宗歸淨土,其自行(神棲安養賦〉化他(萬善同歸集)之功德,後世普受其惠。印光大師<蓮宗十二祖讚頌>後兩句暗示了永明禪師乃「彌陀示現」。這就是從古至今以永明生日(農曆11月17日)為彌陀誕辰的由來。而其名號也對應了無量光(永明)、無量壽 (延壽)的深意。
二、慶讚「佛誕日」的意義
由於阿彌陀佛的福慧方便,皆已圓滿,故能於法界中「隨意化現」,若對眾生有利益, 即可變現各種身相,以(顯密、折攝)施行教化,普令往生極樂而出離生死,究竟成佛。因此,某一尊佛化現於娑婆,未必限於一時或一人(豐干、善導、法照、少康、延壽……?)且其現形於濁世之悲願,只關注於眾生得度否,而不在乎眾生認識否?至於三位「彌陀化身」,皆頗著名,為何選取「延壽」禪師之生日為「彌陀」誕辰?這問題或無解、或無須;約定俗成的人事,總是「始而疑,久而安」,也不易追究。且善導與延壽二聖,同為淨土宗祖師,只因前後出世之時代不同,彼此開展的教化也有異,就本願念佛之正宗而言,或可說善導(初唐)純正,而永明(五代)混融,各以其智慧悲心而約時被機出教,致力於淨土門的布教與弘傳,我輩至今,同蒙受兩位祖師自信教人信的恩德,在此諸宗共許的「彌陀誕」節,亦可依各自崇仰的對象而紀念之、慶讚之。
若就純正淨土宗善導流,以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對兩位祖師,尤其(創立本宗)善導大師的呼應與感謝;因為,「六字名號」即是真實功德的彌陀化身,娑婆眾生若離此名號,則無處另覓彌陀本尊,不論是「就人」或「就行」以立信,接不離於「南無阿彌陀佛」的體與名。善導大師為我們楷定古今,去蕪存菁,收攝於「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可說是合久必分;延壽大師則為後世十字打開,融禪入淨,貫徹為「一心萬善,莊嚴淨土」,不妨是分久必合。特別(淨土)與通途(聖道)二門之間,最易於混融的是禪與淨,理上「圓融」、事上「雙修」,從永明禪師的《四料簡》以來,這個題目爭論不休。
從歷史上說,或分或合,各有其道理,也各有所偏重,這又涉及淨土教該不該「獨立成宗」,至於今日,雖仍無共識,卻不再爭論[11],或許民主時代之信仰自由,各傳其法,各行其是,兩存、並行而不相妨礙,學佛人就依各自的因緣與需求,擇其所信而一門深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