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套》:在獸性中找尋人性
FBI 獲得消息,懷疑連續殺人魔「屠夫」可能會參加渡鴉夫人的演唱會,大批警力包圍演唱會現場,要將屠夫逮捕歸案...
奈沙馬蘭(M. Night Shyamalan)導演的《圈套》,有一個高概念的情節:從反派的視角出發,看屠夫如何想辦法逃出警方設下的天羅地網。劇本其實有些偷懶,為了讓屠夫掌握資訊,每個他碰到的人都會「主動」提供他寶貴的資訊,例如屠夫問公關可否讓他和女兒從後門離開演唱會場?公關表示警方會問幾個問題才放人,接著自動加碼更多資訊:「不過警方不會詢問渡鴉夫人和他的保鑣,會直接讓他們通行。」像這樣方便劇情推演的設計(或是解釋不清的情節,例如群眾包圍渡鴉夫人的車子,身材高大的屠夫卻能順利溜下車並隱身人群不被發現...),多到讓我有一點不耐。
此外,屠夫的人物設定,跟《驚魂記》的諾曼.貝茲、《分裂》的多重人格野獸,或是《驚心動魄》的玻璃先生十分相近:邪惡不會被一眼看穿,溫柔與暴力、光明與黑暗、殘酷與憐憫可能同時存在一個人的身上。可惜屠夫一角的趣味性,比起這些作品仍少了些更有意思的論述。
儘管覺得《圈套》的劇本有諸多不合理的部分,但影片還是有兩個讓我驚喜的設計。
(底下有雷,請斟酌閱讀)
(一)
看片前一直在想 FBI 不知道屠夫是誰,也不知道他長什麼樣子,他們究竟是怎麼知道屠夫會參加渡鴉夫人演唱會?奈沙馬蘭導演給出的答案有說服我,一個小小的懷疑(妻子對丈夫身上味道的敏感),衍生出屠夫犯案以來最大的危機。
(二)
「沒想到你竟然生氣了,兒子。」
「我以為我是假裝的,但不是。」
「畢竟你不完全是禽獸。」
「不完全是。」
「你是我兒子,這就是你的本性,多說無益了,好在結束了,好在你...你阻止那隻禽獸了。」
屠夫性格冷靜(疏離),傷害他人(或殺人)並不會激起他太多情緒。屠夫裝成平凡人,活在群體之中,直到片末發現自己被妻子「背叛」,可能會失去陪伴兒女長大的權利,不禁感到憤怒,而這股強大的怒氣,令他察覺到自己與「一般人」的相似之處,原來他也懂得愛,懂得害怕失去重要的人的無力感。屠夫以為自己是野獸,但在冷漠的性情中,仍藏有一絲對人(兒女)的愛。
最後,Josh Hartnett 還是好帥,片尾那抹微笑(又是致敬《驚魂記》嗎?)實在太迷人惹!!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下一篇:《血色珍珠》:越清醒越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