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1 12:53:57hatsocks

《不丹沒有槍》:當民主失去了民主精神

2006年,君主制的不丹即將投入首度民主選舉,然而人民對於民主制度毫無概念,中選會事先舉辦一場「模擬選舉」,教導全國人民選票的重要性。閉關多時的喇嘛師父在聽到選舉的相關新聞後,要求徒弟下山找兩把槍,並在滿月當天(同時也是烏拉村「模擬選舉」日)舉行法會,以期「匡正世道」。遠從美國拜訪不丹的槍枝收藏家朗柯曼,有意收購一把古董槍,朗柯曼以為只要有錢就能買到任何東西,卻發現錢在這個國家好像不太靈光...

《不丹沒有槍》(The Monk and the Gun) 嘲諷資本社會:一切向「錢」看的缺點,導致人民的道德意識低落,例如尚未上路的民主制度從一開始就走歪了路:候選人之一:羅多,賣掉兩頭牛,購買一台電視機返鄉(不丹剛開放網路和電視娛樂),只為了向村民展現「實力(財力)」,而幫忙另一名候選人森里打理選戰的烏拉村民周飛,收到森里「送」給他的二手電視,暗示利益關係「或許」才是影響周森投票(支持)意向的主因。

此外,羅多是烏拉村民,周飛卻幫另一個村子的候選人宣傳,使得他遭受到村民排擠、跟岳母交惡,就連女兒在學校都受到欺負。擔任中選會主委的楊丹不斷跟村民宣導:「民主號稱是國家幸福的重要指標!」周飛的妻子眼看自己的家庭因為這場模擬選舉而變得烏煙瘴氣,忍不住反問:「這一切真的值得嗎?」

另一方面,來自美國的朗柯曼想要購買古董槍,當他準備投入七萬美金買槍時,賣家卻感到不安:「拿人家這麼多錢,我會不好意思。」價格直接砍半,只要三萬美金就能賣出,朗柯曼聞言大吃一驚,還跟電話另一端的夥伴說:「他們顯然不懂這把槍的價值。」在朗柯曼(美國)的眼中,槍的價值來自於:歷史背景可以帶來日後可觀的「增值」可能性。錢滾錢,有何不好?但對不丹賣家來說,物件是幫助人們生活的器具,不是收藏品。至於財富,只要生活過得去,獲取更多的錢,或是佔他人的便宜,都是沒有意義且失禮的事。

美國人、喇嘛、村民看待古董槍的態度,恰恰反映出不丹走向民主制度的路上,必然會面臨的價值觀衝突:一昧地向西方國家看齊,真的是一件好事嗎?《不丹沒有槍》藉由朗柯曼在不丹的見聞,打破西方世界用財富來標示階級地位的霸道,接著探問與思考民主的本質為何?民主只能是財力、權力、口號與標籤(妖魔化他者)的戰爭嗎?實施民主制度,就代表現代化與幸福嗎?在邁向民主的路上,不丹該怎麼面對民主可能帶來的衝擊呢?

《不丹沒有槍》講述不丹人民學習「民主」的過程,也是意在提醒銀幕外的觀眾放下成見,反思我們對於民主與現代文明的想像,是否掉進另一種偏狹的眼界,遺忘了民主真正的樣貌?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