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9 11:24:31hatsocks

《出走布魯克林》、《不當自己人》:束縛與出走

《出走布魯克林》(Unorthodox ):找回自己的聲音

紐約威廉斯堡的哈西德社群,一名 19 歲少婦艾絲蒂暗中逃離夫家,獨自前往德國尋找多年前拋下她的母親。艾絲蒂的親人為此感到羞愧與憤怒,要求她的丈夫揚奇和堂兄莫什一起前往德國將艾絲蒂帶回......

Netflix 影集《出走布魯克林》(unorthodox),以作家 Deborah Feldman 的自傳作品《UNORTHODOX》為藍本,創作出全新的故事,帶領觀眾一窺正統派猶太教的傳統習俗與民情。故事主人翁出身哈西德猶太教,哈西德是猶太教正統派的一支,族人大多是大屠殺倖存者的後代,戰後在紐約組成一個社群團體,主要以意第緒語溝通,對於婚姻、家庭、性愛、生活方式等,都有嚴格的規矩和規定。

《出走布魯克林》採多線敘事,一條支線回溯過往,全心相信教義的艾絲蒂接受家人的安排與丈夫揚奇結婚,然而,艾絲蒂與丈夫的房事不順,受到眾人的指責(丈夫、夫家、甚至是自己娘家的人),艾絲蒂感到痛苦,卻不知道該如何抒發情緒與壓力,萌生逃跑的念頭;一條支線是來到德國的艾絲蒂,初嚐自由的滋味,一切都感到新鮮,但她同時得要面臨現實的問題,從小在社群中長大的艾絲蒂,被教導要服從、要服侍男性、要當賢妻良母、要放棄任何物質享受等,她從沒學過如何能獨立自主,經濟受控在男性手上,又欠缺一技之長,失去族人的保護,艾絲蒂該如何是好?

影集還有一條故事線,聚焦在艾絲蒂的丈夫揚奇和莫什身上。面對妻子的離去,揚奇得以從不同角度,看見他與妻子之間的問題,一趟德國尋妻之行,讓揚奇接觸到外面的世界,也讓他對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丈夫(男性),有了截然不同的想法。莫什則是跟揚奇相反的例子,莫什年輕時離開過社群,有過一段荒唐歲月,多年後生活遭受挫敗,反而渴望能再次回到社群的懷抱,接受族人的幫助。

《出走布魯克林》藉由一則逃婚與追捕的故事,呈現教義對社群的影響,戒律的生活,人際關係的控管,傳統的權威與僵化等,影集沒有妖魔化任何人物,而是力求如實地還原(介紹)正統猶太教的儀式和習俗,同時小心翼翼地述說不同角色的選擇與成長。

很喜歡《出走布魯克林》片末,揚奇勸妻子回心轉意時所作出的改變(重新認識/反省信仰的正確性)、很喜歡莫什的茫然與失落,影集沒有把莫什描述成惡人,甚至可以在艾絲蒂身上,看到莫什過往的影子,但由於性格的差異與對自由的不同想像,也能預期艾絲蒂的未來將不會如莫什般越走越窄、很喜歡艾絲蒂原本只是衝動出走,卻在柏林生活一段時間後,認清現實,也更確定自己的道路。

我更喜歡艾絲蒂參加音樂學校甄選的曲目選擇,一首曲目是獻給奶奶,等於是代替一輩子被噤聲的奶奶唱出她的心聲(並感念奶奶的養育之恩)。一首選唱猶太傳統歌曲,哎喲,邊聽眼淚鼻水邊貢貢流,《出走布魯克林》的動人,在於艾絲蒂即便走出了德哈西社群,但她的心並未從此與傳統背離(祖先的苦難與教誨仍留存心中),她的文化她的出身她的經歷,早已成為生命的養分,成就現在站在柏林音樂學院的自己。

《出走布魯克林》非常地精緻好看,無論是攝影、服裝、妝髮都很令人驚艷。本片的演員群戲整齊,飾演揚奇的 Amit Rahav ,把一個媽寶演得入木三分(但不會讓人討厭),飾演莫什的 Jeff Wilbusch  ,完美詮釋了這個角色的不安與茫然與憤怒。至於飾演艾絲蒂的 Shira Haas ,演出光芒萬丈,小小身軀,卻有大大的爆發力(這份爆發力一直壓到甄選會才一次爆開來),未來會多注意這位年輕女演員的發展!

《出走布魯克林》總共只有 4 集,相當好消化(應該不會有第二季吧)。假如大家看完《出走布魯克林》,對哈西德社群有著好奇與疑問,推薦大家看 Netflix 紀錄片《不當自己人》喔。

《不當自己人》(One of Us):群體與個體

「今日的哈西德社群是二戰後的產物,整個社群都是由倖存者建立的,他們帶著創傷,並把創傷帶入社群中。所以這些孩子屬於誰?屬於父母親?還是屬於那死去的六百萬人?孩子是社群的財產,這些靈魂來到世上是要導正什麼。那是他們的驅動力。」

結婚 12 年的 Etty ,長期遭受丈夫家暴,最終無法忍受而訴請離婚,本該是受害者的她,反倒被社區所排擠,丈夫甚至向法院申請孩子的撫養權,要將 Etty 從孩子的生活中永遠除去。

Ari 是個對世俗世界充滿好奇心的青年,他不想留相同的髮型、做相同的穿著打扮,特立獨行的 Ari 受到來自社區長輩的關切與指責。 Ari 不顧反對的聲音,打破規矩,擁抱俗世,卻也因此沾染上毒癮,被送到勒戒所戒毒。

Luzer 對表演有著慾望,為能成為演員,必須擺脫教派一成不變的生活。離開社群的他,不再受到族人的保護,生活過得拮据而辛苦。

Netflix 紀錄片《不當自己人》,紀錄西哈德教派生活習性,他們像是大型的公社組織,成員嚴守紀律,彼此幫忙。但他們也讓人想起極權組織,一旦有人要挑戰與改變傳統,就會遭到抨擊與抹黑。電影裡, Etty 的無助,不只來自夫家與友人在法庭上做出不利於 Etty 的證詞,更是 Etty 的家人為了維護家族榮耀,對飽受家暴之苦的女兒進行批判 (會讓我想起 Milcho Manchevski 導演的《暴雨將至》)。

「我今天出庭,我前夫也在,他家好像有六、七個人到場。明天我的孩子就要離開,法官的說法是...孩子們一直說討厭他們的父親,一直說很愛他們的母親,那讓他覺得憂心,所以他要他們離開我。他還說我不可以跟他們聯絡。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們說,明天凌晨一點,你們就要走了。這完全沒道理......社群一直放話,說孩子對父親的敵意,都是我造成的。只是我的女兒就要11歲了,我跟她特別親。他說兩個禮拜後,我可以寫一封信給孩子,#那是他給我的恩惠。」

《不當自己人》從三個紀錄對象看見脫離哈西德教派所要付出的代價與面臨的嚴峻狀況,影片有著對教派的控訴、對自我身份的疑惑與茫然、以及爭取自由必要有的犧牲等等。Heidi Ewing 和 Rachel Grady 導演把電影拍得冷靜,沒有過度煽情,也沒有一面倒的批判(但確實是比較偏向同情的角度),我認為導演有刻意藉由 Ari 一角去反思俗世生活(自由)對年輕孩子來說,未必就更正面更好。

傳統只有惡嗎?組織社群的目的是要凝聚族人的向心力,肩負起保護族人的任務,讓所有人得以一起成長與茁壯。然而,為了要維繫教義的不變(不准離婚不准違抗群體),不問是非,全力攻擊受害者,才是影片最令人感到恐怖又無奈之處。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