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7 20:58:47hatsocks

《太陽的孩子》:我的名字叫Panay。



鄭有傑和勒嘎‧舒米聯合編導的《太陽的孩子》,開場頗有意思,女孩Nakaw騎車行經高山大海與綠油田野等風光景緻,途中遇見一台又一台遊覽車及無數的土地出售招牌,最後落在Nakaw在北迴歸線標誌前跳著原住民傳統舞蹈,點出影片探討的議題,包括偏遠地區的資源匱乏,土地一塊塊被收購、原住民孩子不是離鄉,就是只能留在家鄉跳傳統舞蹈賺取觀光客小費等,之後,Nakaw在台北工作的母親Panay,為照顧重病父親,回到家鄉,重新學習親近土地,說服族人疏通水圳(活水/生存的命脈),讓荒廢農田恢復生機,鼓勵外流族人返鄉打拼。

《太陽的孩子》的音樂好聽、情感真摯,演員表現儘管參差不齊(大量使用素人演員,多少會有這樣問題),不過飾演Nakaw的吳燕姿和飾演Panay的阿洛‧卡力亭‧巴奇辣,有著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

較為可惜的是,《太陽的孩子》劇本不夠厚重,問題被一一點出,卻無力深挖出更犀利的觀點,例如徐詣帆飾演的仲介商劉聖雄一角,到底是要追求「發展經濟」或是「維護傳統」,我們看到聖雄一邊說服大夥賣地,一邊又幫族人疏通水圳,不免有些矛盾(矛盾不是壞事,若能讓觀眾更理解聖雄的兩難,會讓故事更有力量);「重重提起輕輕放下」的狀況,也發生在劇中其他議題上,包括稻米販售與政府強徵土地問題,都因為新聞報導的曝光與鄉民的瘋狂轉貼,而忽然獲得解決,但那終究只是「個例」,只是短暫爆紅的社會現象,我以為Panay與族人的生存之戰,是在新聞熱度消退後才開始,當社會大眾把焦點自他們身上轉移時,該怎麼辦?繼續仰賴鄉民幫助或是採取更激烈抗爭行動或是......?




然而《太陽的孩子》片中,Panay的演說有打動我:「我小時候就常常參加演講比賽,然後我每次開口,說的第一句就是:大家好,我叫林秀玲。這個時候,台下的評審老師都會很驚訝的看著我,然後他們就會覺得說,這個原住民的小朋友怎麼這麼奇怪,沒有原住民口音耶,然後我就會得獎,還得到了一個『部落之光』的獎項,但是,我最討厭的就是這四個字,因為那個是....我很努力讓自己看起來不要像原住民而得的獎項。我甚至不叫林秀玲,其實我有一個很美麗的原住民名字叫:Panay。」。

Panay的話語彌補了我對劇本的種種遺憾,我想,影片真正想傳達的不是要解決什麼問題(因為背後牽扯的利益關係太龐大),而是在鼓勵不管是留在家鄉的或是離鄉打拼的原住民孩子,永遠都不要忘記自己的出身與血緣,永遠以自己為榮。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嘉頓 Garden 2018-07-18 09:19:24

Hello, hatsocks

你的電影文已在YesAsia.com刊登並列名出處︰https://www.yesasia.com/global/yumcha/1054996981-0-0-0-zh_TW/professional-review.html

謝謝!

版主回應
好,謝謝~ 2018-07-18 11: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