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8 11:26:37hatsocks

《只有大海知道》:海,好久不見。



蘭嶼男孩馬那衛的父親在台灣工作,家境貧困的他與奶奶相依為命,期待父親回鄉時能從台灣買雙好鞋給他;這年夏天,年輕教師仲勛來到蘭嶼任教,他對物資匱乏的蘭嶼不抱情感,希望藉由參加原住民舞蹈比賽贏得前往其他學校教書的機會,仲勛經代課老師謹伊提醒,發現學生跟他一樣,都對達悟文化感到陌生與排斥,為激發學生對比賽的熱情,仲勛帶領學生們一起了解達悟族文化,重新認識他們生活的蘭嶼......

「我覺得他們動作做得很好,但少了一種更深的東西,如果小朋友不在乎那種東西,他們會跳不出舞蹈的應有的感覺。」

崔永徽導演的《只有大海知道》,令我想起陳大璞導演的《老師,你會不會回來》,兩片都有年輕教師從排斥前往偏鄉地區教書到產生感情、都有導師帶領學生參加比賽,凝聚全班同學的向心力等;《只有大海知道》也讓我想起陳潔瑤導演的《只要我長大》,觸及原住民家庭普遍存在的經濟困境,還有孩子與親人間的矛盾情感等。

《只有大海知道》拍的中規中矩,影片有讓我感覺不足之處,我並不喜歡仲勛與「電話」女友的故事線,儘管明白導演想藉此呈現仲勛急欲逃離蘭嶼的心情,但這條線收的稍嫌倉促,反倒讓我覺得突兀與不必要;此外,學生們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有些太過理所當然(喚醒學生對自身文化認同的理由沒能說服我);仲勛帶領學生前往高雄參加比賽,馬那衛在比賽結束後,獨自一人跑去找開計程車的父親一幕,一方面覺得首度拜訪高雄的馬那衛可以很快找到父親車行這件事有點厲害(應該有難度吧),一方面也不太能理解馬那衛父親都已經來到比賽會場,並將鞋子交給老師,為何他仍堅持不見孩子一面?

然而,《只有大海知道》也有打動我的部份。我喜歡電影開場與結尾畫面,從不會摘龍眼到抓到摘龍眼的訣竅,說明男孩的成長;我喜歡電影裡的芋頭,馬那衛的阿嬤煮了芋頭給孫子吃,孫子抱怨天天吃好煩,兩人有了爭執,後來馬那衛因為父親離開蘭嶼而心情低落,阿嬤煮了很多孫子愛吃的菜餚,馬那衛反而主動要求吃芋頭,一開始拒絕吃芋頭是對另一種生活的嚮往(像父親一樣離開蘭嶼),後來選擇吃芋頭,是明瞭了阿嬤對自己的疼惜而有感激。

我喜歡《只有大海知道》後段的舞蹈表演,舞台上孩子們的肢體動作與演唱充滿力道和情感;我喜歡馬那衛因為父親總是不在身邊而難過,老師對馬那衛說如果想哭就哭出來,不用憋著,馬那衛回說:「老師我哭不出來,我的眼淚都掉到愛河裡了。」,這句台詞讓我瞬間起雞皮疙瘩,愛河,既是馬那衛對父親的思念,也是無法與父親一起游泳(共同生活)的失落;《只有大海知道》的英文片名叫做《Long time no Sea》,一語雙關,既是諧音的「好久不見 Long time no See」(馬那衛與父親分隔兩地生活),也是暗指待在台灣工作的父親,很久沒能親近他熟悉的海洋的悲傷(逐漸遺忘自己的出身)




我還喜歡馬那衛與仲勛老師的另一場對話:
「老師,高雄的路真的好多。」馬那衛。
我也覺得只有一條路真的比較好。」仲勛老師。
眼前擁有許多道路(選擇),究竟是讓人走的更寬廣自在,或反而容易讓人迷失方向,不知道該往何處去?《只有大海知道》裡的蘭嶼青年一個一個出走,想在台灣找到生活的出路,但失去家園(文化)根基的他們,真能把生命的路走得穩健嗎?

最後,我喜歡崔永徽導演不刻意強調戲劇效果時,影片反而更加樸實動人、我喜歡飾演馬那衛的鍾家駿,舉手投足都有份年輕孩子的青春、調皮與脆弱;本片最大的亮點,則是馬那衛的阿嬤,阿嬤,我不知道妳的名字(拍寫),但是演超好,本片最溫馨與最好哭的點幾乎都集中在阿嬤身上!!!!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