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公園的死刑犯?
日文有個單字叫「成木」,意思是指樹高4公尺以上的大樹,而對照於人類的生長模式,就是指年滿18歲或20歲以上的成人,然而一棵成樹的生長期要多久呢?鐵定不會是用單純的18年或20年計算,因為不同的樹種(DNA)和不同的生長環境(土壤養分、日照、雨量等),皆會影響樹木的成長發育,但是有一件事可以確定的,就是移植成樹很容易造成樹木的死亡,原因如下:
(1)試問砍斷一棵高4公尺樹木的根,對樹是多傷的一件事,因為人們不會完全知道樹根到底已長到多長多深,分布範圍有多廣?
(2)有時候一棵樹要斷根好幾次,等主根慢慢被斷後,新的細根長出來時,才可進行整棵樹木的遷移,但仍不能保證活命。
(3)移樹時還得考慮樹種和移植季節,舉例來說,常綠樹木(榕樹、樟樹等)和落葉樹木(苦楝、無患子等)就各有移樹的受限,前者以春季為佳,後者則以冬季為佳,原因為何,請允許我賣個關子,請各位自己上網找答案吧!
(4)移樹完成後還要注意樹木水分和養分的補給,以及病蟲害的防制(因為樹木有傷口,而且是元氣大傷,抵抗力差就很容易感染病蟲害)。
最後,我很好奇的是移樹有這麼大的風險,我們為什麼還要移樹?特別是客家公園是一個「公園用地」,為什麼沒有選擇保留樹木,而是決定砍樹和移樹?這真是一個神奇的公園設計,它不但洩露了政府官員生態素養的貧乏,更顯示政府的重點是開發,而不是尊重生態和民意,完全符合客委會高層的論述:有建設才有破壞!
PS:
1.客家公園被列入移植名單和直接砍除的樹木都已成為所謂的死刑犯,因為開發單位和工程單位不會在乎樹命,他們眼睛看到的大概只有建設和工程款吧???
2.上述移樹的部分還不包括對土壤的擾動喲,土壤中的其它生物(蚯蚓、蟬的幼蟲、微生物等)、有機質、無機質與樹木之間的物理、化學互動,更是複雜千萬倍。
上一篇:護樹行動vs公民參與
請問這片原始林目前的情況如何呢?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