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20 16:22:43海賊王

究竟是「健保費」還是「健保稅」?

聯合報社論
究竟是「健保費」還是「健保稅」?

行政院最近研擬兩項解決健保財務問題的措施,一是提高投保的薪資級距,一是修正四種法律以開闢財源。然而,健保若不能解決制度面偏差,支出持續擴大,則這些治標辦法只不過延緩危機的爆發而已,終將難以為繼。

全民健保雖名為保險制度,實際上卻辦得像是社會福利措施,是其財務困境的癥結所在;而健保費的收取,不是建立在風險高低的基礎上,卻根本就是一種變相的稅收,因此使健保更引發了公平性的爭議。另一方面,因健保的實施,事實上已在整體醫療市場形成了占極大比例的「公醫」體制;由於政府無法有效管制醫療浪費問題,只得以限制支出的方式企圖減緩開支膨脹;既成公醫體制又有支出限制,因而衍生出無窮盡的醫病爭執、人球現象,嚴重影響病患權益。這些根本問題不予解決,行政院提出的方案對健保弊病恐怕仍是無濟於事。

以提高健保投保薪資級距而言,其能增加的收入有限,充其量每年十餘億,相對於健保動輒百億的虧損,不啻杯水車薪;但此制所造成的相對不公平的觀感,反而對健保制度之永續經營更為不利。因為,既然是一種健康保險,本應按照風險高低釐定保費,然後對低收入者施以輔助,方能避免「吃健保心理」產生的浪費行為,且能顧及社會需求。如今,健保保費完全不管風險高低,一律以薪資所得和級距決定保費,薪資所得愈高保費就愈多,使保費變成了另一種形態的「所得稅」;這不但不公平,還容易誘發「吃回本」的動機,實非良策。

何況,以薪資所得決定保費,從租稅公平的觀點看亦有很大的疑問。醫改會指出,有錢人不見得是高薪資所得者,提高投保薪資級距,還是不能達到「高所得多負擔保費」的目的,還是不公平;社會輿論亦指出,軍教未全薪投保的問題,相同家庭所得但投保眷屬人數不同、保費相差極大的問題等,亦非提高投保薪資級距所能解決,甚且適得其反。

再看行政院研擬修改四項法律以開闢健保財源的辦法,包括修健保法,將部分支出改由政府公務預算負擔;修公益彩券條例、空汙法,提高提撥健保的比例;修菸酒稅法,提高健康捐。坦白說,這些辦法之中,修健保法、空汙法和公益彩券條例三項,其實只是挖東牆、補西牆而已,最終還是在政府整體收入上撥算盤,社福團體立即表示憂慮排擠效應的問題。至於提高菸酒的健康捐,這固然可以增加收入,且就菸酒產品增加健康風險而言,要求多承擔健康支出也有正當性;但此修法將會影響菸酒價格,不免面臨一場利益的角力,如何實現尚待觀察。因此,總體而言,四項修法方案對解決健保財務問題的效果並不樂觀,健保仍應由制度面尋求解決之道。

我們認為,政府首應破除健保「高滿意度」的假象,勿陷於不維持目前這種浪費的健保就會失去選票的迷思,以至於不斷向健保的無底黑洞投注資源。社會輿論指出,據健保局統計,在健保高滿意度的民調假象之下,事實上是家庭所得最低的群體,其使用健保資源的情形低於理想標準,更遠低於其他家庭所得的群體;換言之,健保並沒有如想像中照顧到社會弱勢群體,反而造成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公平和嚴重的浪費現象。

政府唯有破除健保高滿意度的迷思之後,方能冷靜下來,務實且慎重地思考健保的未來。舉例言之,若回歸保險制度的基本面,則應有配合的制度改革;若仍維持如今這種面貌,則乾脆將健保保費定性為「健保稅」,亦採累進課稅,並規定「健保稅」得以扣抵「所得稅」,或能使民眾感覺較為公平。

【2005/02/20 聯合報】 @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