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21 17:54:53Grima

Reading Note:No 21052008


首先,說說「維迪亞爵士的影子:一場橫跨五大洲的友誼」這本厚書吧!雖然說附標預示了此書的類型—作者本人與其友人相交的紀實;但我想,誰是維迪亞爵士呢?一開始跟我一樣沒頭緒的讀者,一定大有人在。原來,就是V.S. 奈波爾啊!他後來受封爵士頭銜;而此書作者保羅.索魯,我本來也沒什麼印象,但看他的作品列表才知,原來以前我曾經在逛書店時,非常想買的「赫丘力士(Hercules又譯作海克力斯啦!)之柱—周遊地中海」一書竟是他的大作,不過很遺憾,截至目前為止,我還是沒買那上下兩集(因為覺得有點兒貴,上下各300元),比較之下,好像買「地中海史」會更值得一些吧!這個就先暫時不討論,畢竟都是沒看過的書,要怎麼比較錢怎麼花會比較值得呢?何況書的價值,是在看的人心裡的一把尺,也許那曲曲幾百元台幣,就某人而言,花得太值得也不一定,不是嗎?

坦白說,我本來就不太喜歡奈波爾的書唷!當然對他的這個人的特立獨行,也完全沒有耳聞(我對我沒興趣的人、事、物,通常會自動視而不見);更不記得為何我會買下這本書,更不解我為何會在此時拿出來閱讀……。就當做是一時鬼迷心竅罷!花了我幾天時間才看完,而當中,還忍不住又先去看了本圖文並茂的「虎鯨」。基本上,如果你把兩人都是名作家的先決條件拿去,可算是本蠻平實紀錄兩個都不太平凡、不好相處的人交手、相知到莫名其妙反目的友情故事。

但話說回來,由於索魯是在奈波爾主動中斷兩人友誼之後才寫就此書,所以囉!這本書是出版在不知奈波爾認不認同、亦不知書中記述是否全部為真、但奈波爾沒有公開出來反駁該書的情況下,讀者仍必須自行判斷書中事件真偽,或者,有沒有以索魯個人意見、以偏概全的情形。換句簡單的話來講啦!就是讀者要不要相信此書所言,必須自行審慎判斷。

雖說同一件事情,也許當事兩造對該事實有不同認知是很常見的事(如最有名的小說「羅生門」,內容就是最好例子!),但我真的必須直言,如果索魯所言皆屬實,那我真的覺得,如果是我認識奈波爾的話,我真想直說:「他是個混蛋!」但是,我並不認識奈波爾,當然無權說這句話,更何況,怎能只憑一本書就去論斷他人啊?我只能說,此書加強了我原本就不喜奈波爾這個作者的傾向罷了!

把奈波爾再略過一邊,我覺得閱讀此書,給我最深刻感觸的是,索魯在寫他剛開始寫小說時,那種若不兼教職,生活將無以為繼,不曉得下一餐在哪兒的窘狀,還有奈波爾與他兩人皆為此所苦了那麼長久一段時間,即使有那麼多文壇獎項,卻無法轉成與之成正比的財富,真是讓人讀來格外心酸!簡直就是真實人生版的「餓」嘛!再想想寫哈利波特的J.K. 羅琳,一旦成名後便名利雙收;真會讓人有點兒唏噓,與其曲高而和寡,還不如領導大眾潮流來得有實質回饋的多呢!

所以,這作者一途的辛酸,我覺得索魯真的是描寫得再寫實不過了!

至於書中很大一部分,對於奈波爾作品的評價,我就無能比較了!我可沒有那麼全面的閱讀過奈波爾,自然不能對索魯的判斷有所置喙;但從他的敘述看來,我覺得他和奈波爾相知應是甚深,如果奈波爾始終沒有對此做出反駁,一直保持緘默的話,我還真是不能理解,為何這段友誼會以那般奇特的方式收場?雖說君子絕交,也不口出惡言,這兩人應該都算是作到了;只是留給讀者(或是保括索魯也是吧!),對兩人友誼結束的一個大大問號?

這應該也算是文壇的八卦一樁吧!但此書只是讓我對自己選書的品味,有了更大的疑惑……;我怎麼會去買這麼一本書呢?這麼不喜歡八卦新聞的我啊……!其實是蠻不敢置信的。以後我一定要小心選書,再也不想買到這種我又沒興趣的作者的八卦逸事了!

再說下一本「虎鯨」,well,這本我就很喜歡、很鍾愛了!不過呢,這本書只是附帶的,當初可不是特地去單買此書;這是時報出版的BBC那套藍色星球DVD+四本書中之一。我個人極端偏愛海洋,尤其是海中的虎鯨&翻車魚(花蓮叫它們『曼波魚』);所以當時透過郵購買到了這套DVD+書,DVD是當年一拿到就看過了,自然是愛不釋手,也推薦我家人看,書呢,就一直留著沒動。本來以為看過了美麗影像的DVD,就不會再特別想看書,不過看完美美的「虎鯨」這本,我覺得我錯的離譜。畢竟,書裡沒有時間限制,能列舉出更多的時間縱軸,也無需在意有無拍到畫面來輔助,也能詳細解說一些長期的田野研究結果。

「虎鯨」一書呢,更是讓原本就很愛牠們的我,更加喜歡牠們了!沒想到牠們是母系社會唷!而且野生的虎鯨,最長壽的可能活到八、九十歲,若被獨自關入動物園的小水池裡,幾乎撐不過五年,活最久的紀錄目前則是32年,但比起自由自在生活在大海裡的野生虎鯨而言,真是短命呢!好可憐!我哦!就為了這一點,就很不喜歡捕殺鯨魚的日本、挪威&俄羅斯!更不希望,人們再把這些美麗的動物們,關在小小的動物園裡。

這個美麗的藍色地球上,人類才是最大的破壞者,或許,沒有人類存在的地球,其他生物會過得更好罷!也不會有那麼多污染、暖化的問題了!唉!

寫到這邊,先說明一下,這篇讀書記錄和以往不同之處,就在於這篇是我每看完一本書,就先行記下感想;而以往,我都是讀完數本之後,才一次將感想給打出來,所以,這裡每寫到一本書,寫就的時間都不同。

嗯,接下來說「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這本書吧!此書作者是逯耀東教授,不過我並不是他的學生,而是由從前一位修過他課的網友推薦給我看的;當時是我談到了唐魯孫吧!嘿嘿,這種超好看、專談飲食的散文,雖然我不曾踏進中國大陸一步,但也相當神往……;簡而言之,我當然也愛好美食,只不過,我還沒饞到那種,為了美食,專程入中土去尋幽探勝的地步。自然,看唐魯孫的書雖然過癮,但那麼多美味的過往,卻是現在幾乎不可能再重現,愈讀倒是令人頗洩氣;而逯耀東教授的這本書則不大相同,除了引用很大一部分中國古典詩詞、文人散記、札記等典故外,還有許多篇都談及一些,生長在台北的我,也曾有機會一嚐的美味。所以囉,本書讀來,更是倍感親切;尤其是,還有藏在名店後面的故事,如川揚名店—銀翼餐廳的名字由來、中山堂附近的山西餐廳前身是美國圖書館、台灣的桃源街牛肉麵、清真牛肉店、福州魚丸湯與傻瓜麵、大學口等,種種掌故與演變,雖沒有現在電視美食節目的臨場畫面作陪襯,但讀來依舊能讓人彷彿又記起品嚐那些食物時的氣味、感覺。

聽著蘇打綠的「愛人動物」,邊喝著今年新買進的紅酒,邊讀「肚大能容」,很難不讓我想起幾天前於友人家中作客時的經歷。

那是我父母的好友一家,由於他們有親戚來訪,又適逢母親節,憐我孤身一人在此,便邀我當晚至他們家吃飯;由於事先就知道當晚要吃牛排,而他們那親戚又頗好飲紅酒,我當然就去酒庫裡拎了數瓶紅酒當伴手禮囉!

只不過,紅酒的學問太深,而我也是那種不求甚解的門外漢,事前也不知道對方的偏好;選的酒中,有二瓶我也沒喝過,本想趁機試看看,但沒想到剛好選到不合對方胃口的酒……。當然啦!對方開了一瓶他們前幾日買的酒,我只喝了一小口(因為我還要開車回家),但卻讓我非常失望……;那根本是不懂酒的人嘛!我根本不該選那幾瓶好酒去!我該拿那種最廉價的table wine去,而不是年份酒!

OK!勞騷發過了,來說下為什麼我會突然說起這個。因為邊喝紅酒邊看書的緣故,而我今晚開的酒,則是今年剛買進某家我很喜歡酒廠2006年的merlot,我本來就想試看看好喝與否,若好喝,再去買些來存放,若不好,就算了!沒想到,今天這瓶酒卻讓我很有跌破眼鏡的感覺。

一開始在下午四點左右開始開的,剛開我就先飲了一口,覺得還算平順,只是沒什麼個性,好像蠻平淡的;跟著我把晚餐直接吃完,中間沒再喝,大約吃了四十分鐘吧!再喝一口酒時,天!酒真的又酸又烈!很久沒有這種鮮烈的感覺了!我當時嚇了一跳,才沒多久耶!這酒真的完全變了性!我開始有點兒後悔當時買了一箱……。但事情還沒完,等我出門散步了半個小時,回來又清理了廚房後,此時應是六點多吧!再拿起剩下的酒時,又完全是另一回事,所有過份的酸(單寧)吧!又不知去那兒了,只剩下美麗而又頗有個性的各種香氣、口感也紮實;結果我是忍不住,沒看完書就先把酒喝光了!

時間喔!對於紅酒來說,真的是種魔法吧!太長的時間也會磨光酒的個性,使它們變的平淡(不是所有的紅酒都適合久藏,有些放久了,真的就像過期的麵包,味同嚼蠟),但不夠時間,又會讓它們毫無章法,橫衝直撞;我想,也許該再去買個一箱回來放吧!但又怕家裡其他人不愛這酒……;雖然我偏愛獨酌,但和家人、懂酒的朋友一起喝,亦是種快事!好酒、好書、好音樂,我覺得人若健康,就沒什麼比這個更享受了吧!(我想我是個要求太高的人呢……!)

好了,繼續回到「肚大能容」吧!裡面還不時有提及「東京夢華錄」、「紅樓夢」、「隨園食單」、「閒情偶寄」等等,很多中國古籍;雖然我不愛紅樓,也沒看過「隨園食單」,但對「東京」、「閒情」兩書,倒是蠻喜歡的。看著逯教授的解說,真的會有種時空交錯的感覺;現代人食不厭細吧!除了眼界廣了,接受了世界各國的種種異邦食材外,還有很多人,忍不住會回頭想從老祖宗留下來的瑰寶裡,再重新去挖掘出好東西來!所以,三不五時,各種打著「紅樓宴」、「大觀園」、「隨園菜」、「滿漢全席」等名號的飲宴,新聞裡更是從不間斷;加上近年來大陸觀光的發展需要,這種復古宴席只會愈來愈多罷!但若要真去考證真偽,恐怕只會失望呢!畢竟,就算是材料一樣,誰能保證做出來的菜味道一樣?又不是有標準工序的麥當勞,全世界分店的味道都差不多。

最後,我真的必須說,如果硬要把逯耀東教授此書與唐魯孫那十二本書拿來相較,我個人還真是很難分出高下;唐魯孫的書,那寫在書中的典故、故事,除了食物本身之外,還有那麼點愁悵,是那個時代的獨特氛圍,讓那套書變得像陳年老酒般,愈陳愈香。而「肚大能容」則是以貼近我的年代而顯得親切,還加上一些文學典故的引鑑,感覺比較像在上課。

若對這種懷舊美食兼縱觀中國飲食沿革有興趣的讀者,這兩位作者的大作,都是絕對不該錯過的!只是,在他們之後,有這種寬廣視野、見多識廣又兼具深厚文化素養的美食作家,又在哪兒呢?我很希望找到,不然,只能對他們兩位的書溫故而己,真的是可惜了!或許,以後的美食作家,都是以電視專輯、旅遊節目、美食團的形態寫下他們的美食紀錄了吧!要能轉化成這種讓人垂涎三尺文字的功力,可不是任誰都行呢!

跟著說說魯迅的「狂人日記」吧!其實這本「狂人日記」裡,並不全是我未曾讀過的短篇故事,其中有幾篇是以前不知在「野草」還是「吶喊」裡讀過的;但我想我當時並沒有記下任何的讀書心得,今日就權充我是初次閱讀它們吧!

首先還是由「狂人日記」這短篇開始說起吧!我不曉得初見這四字,有多少人會像我一樣,首先想起的是果戈理的短篇小說集「狂人日記」;而如果是像我一樣,先讀過果戈理,再來讀魯迅……,那問題,可能就和我一樣了!魯迅這篇算是自己寫就的小說嗎?還是半翻譯、半修改?名字一樣,內容也有一絲絲熟悉感;因為我並不熟悉大多數中國作家之作品(嗯,我連張愛玲的小說都沒讀過哩!),所以我也不清楚,在當時中國的背景,這樣的小說創作(或翻譯?)是可被接受的嗎?或是只要內容習俗中國化,就完全不構成任何問題?這可能要請教學有專精、專事研究民初文學的專家了吧!

但憑心而論,我個人是很偏愛果戈理的短篇小說,我當然是擁護果戈理多過魯迅;但光就魯迅個人就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而創作出的那些小說人物(也包括著名的「阿Q正傳」,還有本書中「祝福」裡的祥林嫂、「傷逝」裡的「子君」等),卻毫無疑問地,真的相當出色,點出了令當時知識份子倍感沈重、社會變遷下的現狀。

如果要以偉大去形容魯迅這個出色的作家,我想也不為過吧!因為即使是在數十年後的今日讀來,那些人物形容的刻畫、描繪,依舊是歷歷在目般的真實;但因為個人閱讀經驗的拘限,閱讀的同時,我也會不斷地回想起林語堂的小說來。那樣的年代,那樣的作家,是不是多少會有種熟悉感呢?

接下來則是三本自然科學相關的書籍,包括「為什麼不能把蚊子殺光?--大自然對人類的秘密用途」(英文原名Wild Solutions)、朱耀沂教授的「黑道昆蟲記上、下」兩本。

雖然我不是個很愛昆蟲的人,見到蟑螂的第一個反應,也是立刻找拖鞋(或是手中正在看的書)瞄準它,我想我該算是個從來不曾喜歡和昆蟲共居的普通人;但這一次,卻好好耐著性子,花了兩天多一點兒的時間,看完了上述三本書。但我必須承認,除了頭一本「為什麼不能把蚊子殺光?」比較有趣外,在閱讀後兩本書之前,還真的必須有其他先決條件必須先滿足,否則對一般對昆蟲不甚有興緻的讀者來說,真的很難靜下心來,一氣呵成的讀完它們。我自己以前就嚐試過,但當時只閱讀了幾章就受不了了,故這兩本書又被冷凍在書架上達數年之久。

先開始從「為什麼不能把蚊子殺光?」一書開始談起吧!想當初我就是為了要常常澆花,常常身受蚊子之害之故,所以一見此書書名,二話不說,就是必買、必看。結果呢,一翻開此書之後,我才明白,為什麼即使被蚊子叮咬得再厲害,人們還是不能只憑己惡,就決定就蚊子給「滅種」的道理。

怎麼說才好呢?就是經由本書由淺入深的解說,才會使人了解到,這個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才是使得整個生態系不會崩潰、能平衡地繼續維繫下去的重要關鍵。如果人類只因為一己的好惡,隨意決定去滅絕任一生物(不只是動、植物而已,還包括了細菌、病毒、真菌等),很難說會對經過數億年演化才達至今日平衡的生態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嚴重後果。

其實書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篇假設性的問題,如果要移民月球,假設月球有光、空氣、水等存在,你會在一艘太空船中,選擇要帶那些生物or物品,才能滿足你的生存所需?而隨著作者一一列舉,有很多你想像不到的問題一一出現時,你才真正了解,即使是帶了稻、麥、五穀,你還需要能讓它們授粉的昆蟲or鳥類(光風是不夠的),然後有那些昆蟲(無論是植食性還是肉食性),若數目過多也會成災,也許還必須帶上令它們生病的真菌or天敵去抑制它們成害。所以生態系裡的反應,往往都是連鎖而相關的,以「蝴蝶效應」來形容,其實再貼切也不過了;也因此,看著本書,即使是不信神的我,也很難不對造化的神奇,佩服地五體投地。

順帶一說,這本書雖然是以比較功利的角度出發(就是以對人類有益與否來衡量,以期盼能說服更多人,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但仍舊不失為一本相當平實的自然科學入門書,畢竟很多生物息息相關的例證,即使與人類看來無直接相關,也都還是生態系的事實嘛!依舊不減其價值才是。

如果按照我個人喜好,這本書真是值得推薦給各高、初中、小學;畢竟早點兒了解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比到成人階段再來說服他們來得更有效吧!不過,就不曉得出版社有沒有用力把這本書推給教育機構了。

跟著再說朱耀沂教授的「黑道昆蟲記上、下集」;坦白說,基於之前我失敗的閱讀經驗,除了對昆蟲極有興趣的讀者外,如果沒在事前先看過BBC的Planet Earth,沒事先讀過「為什麼不能把蚊子殺光?」,在看這兩本書時,極可能會感覺到枯躁、乏味而無法繼續讀下去。

為什麼呢?並不是說朱教授的文筆不好,而是基於,這兩書並不是圖文並茂的類型,即使有插圖,也是手繪圖,也沒有像BBC那種華麗而振撼的畫面;說真的,若不是在閱讀時先有BBC的畫面時時在腦海中浮現,我這次大概也還是讀不完。但為什麼Planet Earth會對本書如此重要呢?那就牽涉到本書的主題—昆蟲了!有許多朱教授所列舉的黑道昆蟲,如飛蝗、週期蟬、蜜蜂、寄生蜂類等等,都是Planet Earth中畫面所捕捉的對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個關於洞穴內生物介紹的單元裡,BBC記者甚至拍到了在全黑的地底洞穴裡,在頂部卻會出現如同一點一點的美麗繁星般的滿天螢光景象。但BBC記者放大了畫面之時,你才驚覺,那全是某種昆蟲若蟲製造出如細絲般的長管,而那種螢光則是它們吸引獵物的利器。另外,還有美東某森林裡,十七年出現一次的週期蟬,那撲天蓋地、滿樹滿谷的蟬,以及被它們吸引來的捕食者大啖美食的驚人景象,真的讓人很難忘卻!

但你若要深究這些美麗畫面背後的理論,這個時候,「黑道昆蟲記」就剛剛好補上了這個缺口;為什麼這些蟬會在地底呆上十七年之久?它們在地底靠什麼成長?為什麼會採取那種同時有幾千萬隻蟬同時孵化的蟬海戰術?種種看完Planet Earth之後引起的疑問,有相當的部分,是可以在朱教授這兩本書裡,找到你所希冀的解答。(或許法布爾的昆蟲記也可以,但我還沒勇氣去把這十大本書給拿起來翻閱,所以暫時不知囉。)

所以呢,我個人向來是抱持著:讀書也是要靠一點兒運氣的!某些書可能你第一次閱讀時,可能覺得平淡無奇、枯躁乏味、讀不下去,又或是剛好生活中發生什麼事,你沒辦法繼續閱讀它;可是誰曉得什麼時候,又或是時空環境出現了某種變化,它又將搖身一變,成為你當時最需要、最有興趣的讀物呢?

人生啊!就是這樣。

The END of My Reading Note No.21052008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
穎兒 2008-08-02 11:25:31

嗯...
感謝這樣詳盡的分享了
喜歡末段末句的感嘆...

問安一聲
願喜樂如意...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