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10 15:06:01Grima
Reading Note: No. 09052007
Well,剛被親愛的母親大人訓完,說真的,最後的這本「吾國吾民」最後一章,還真是有點兒看得魂不守舍;總而言之,和往常一樣,千錯萬錯,全都是我的錯。
應該很習慣了……,一無是處的評價,真的很適合現在的我吧!
本來就拿出了上個月買的Leonard Cohen「The Essential」在聽,由於是他的精選集,裡面自然有不少合我胃口的歌囉!重覆的放著那首「Hallelujah」,有點兒像是祈求mercy的單純旋律,不曉得為什麼,卻讓我非常的喜歡。
雖然不想花費力氣翻譯出歌詞,但找出原文貼在此處倒是不難。
Now I’ve heard there was a secret chord
That David played, and it pleased the lord
But you don’t really care for music, do you?
It goes like this
The fourth, the fifth
The minor fall, the major lift
The baffled king composing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Your faith was strong but you needed proof
You saw her bathing on the roof
Her beauty and the moonlight overthrew her(ßher我聽來他唱的卻是ya=you?)
She tied you
To a kitchen chair
She broke your throne, and she cut your hair
And from your lips she drew the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You say I took the name in vain
I don’t even know the name
But if I did, well really, what’s it to you?
There’s a blaze of light
In every word
It doesn’t matter which you heard
The holy or the broken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I did my best, it wasn’t much
I couldn’t feel, so I tried to touch
I’ve told the truth, I didn’t come to fool you
And even though
It all went wrong
I’ll stand before the lord of song
With nothing on my tongue but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Hallelujah
他的歌和他的小說,尤其是他的小說「美麗失敗者」,我總覺得那文字有如詩般的幻美,雖然有人說那讓人簡直難以讀下去,充其量只是嗑藥者莫名其妙的喃喃囈語。可是呢,Leonard Cohen的詩,可是真正得過獎的,若以「詩人」之名稱呼他,一點兒也不奇怪。
我想,只是,每個人欣賞的角度不同罷了!不過,我個人是極度喜歡他後期的歌聲和年老的他的氣質,相當吸引我這個今天邁進三十後期的老太婆。
既然說到詩的部分,本來應該接著繼續說說讀到的那些談論詩的文章才對;可我那本還沒讀完,就暫且先寄下,還是從傅月庵這本「生涯一蠹魚」開始吧!誰叫這本是我這週以來,唯一讀過,不屬於林語堂經典全集的一本書呢?
這本「生涯一蠹魚」,說是大名頂頂,還真是不為過,以前我在書店、網上看過很多人問或談論過,只可惜一直沒有拿來翻下;現在有機會,就拿來看下吧!
簡而言之,我個人覺得是本很容易讀的書,放鬆心情,一個多小時吧,就可以很愉快地看完;當然,文筆、見解都是很沒有話說的,無論是怎樣的愛書人見著此書,我想,都會存著歡喜的感覺吧!
愛書、看書、分享,不為任何的目的,沒有非要找出知識、意義的沈重前提,興之所至,便讀至何書,我覺得,那是種無上的幸福,和吳爾芙說的,愛讀書者不需上帝給予任何的獎賞,異曲但同工啦!
然而,若有發覺旁人與自己對某書有相同的看法,那又是另一種興奮!倒不是想厚著臉皮稱人家為知己、知音,只是覺得開心,自己欣賞的好書,也有別人欣賞(當然最好是有很多、很多人欣賞);我想,而那種希望愈多人能讀過、欣賞那好書的心情,更是忍不住拿來與人分享的最大原動力了!當然囉,前提是還要有好的文筆,能引起旁人對該書的興趣,而看這本書,就很有這種味道喔!
這陣子也從其他PC Home的新聞站台看到,傅月庵先生還有其他本論書的作品,不過,很可惜,我是沒看過;但只專就他本書談起的許多本書、作者,就已經洋洋灑灑,相當可觀了!而當中最讓我驚喜的,就是開頭就是「唐吉訶德」,這本我很喜歡的書;另外,還有他將莫拉維亞的「羅馬故事」與Calvino的「馬可瓦多」列為認識羅馬的導覽書一事,真讓我忍不住微笑起來!是丫,還有什麼比那合適的呢?就像他那章文末中所說的,我也是由川端康成中去認識京都,卜洛克的N.Y,老舍的北京與喬哀斯的都柏林,當然還有他列舉了一些我還沒有幸認識的都市(這表示我還有很大的空間可探索,多棒啊!),真是說到我心坎裡去了!呵呵!
讀此書也有很多從來沒接觸過的作者&書,有的看了會有興趣,有的看了也引不起心頭的熱火,我想,這也是個人的緣法吧!有的有緣,有的沒緣,就像小時候看過「好小子」,可我還是沒動力去看「小拳王」(雖然「稻中桌球社」裡有個超哈他,留有他招牌髮型的井澤。)還有的,就算想看,但就很難找著的;像尤金的那本「長夜漫漫路迢迢」,還是別人老遠從圖書館裡借出來給我看的……,就算有錢還是想買也買不到,這才是叫人粉難受的煎熬吧!
當然,這本書裡也有好些以前從沒注意過的「文壇八卦」,實在很有意思!讀過「魯拜集」,可從沒想到那書的銷量直逼聖經;也不曉得「文學雜誌」原來是由麻將桌上談出來的;當然也沒想過某些書連作者名都是被出版社給動過手腳的……。由此處我才不得不承認,原來以前不愛看影視八卦的我,骨子裡還是免不掉八卦的因子罷!
不過,我個人還是最偏愛那篇「我的老師和他的書」;不記得以前是在那裡看過那篇了,當時還在那聊室,曾為了一個人有生之年能不能看遍萬本以上的書,很沒形象的真的和一個不知名的網友吵了起來咧!哈哈,不曉得自己當時為何會真的動了無名火……,恐怕是我的修養委實太差了吧!
微笑著面對一切,實在是件難事!
接下來說說林語堂先生的六本書吧!「朱門」、「吾國吾民」、「魯迅之死」、「從異教徒到基督教徒」、「抒情小品」、「雜感小品」,手邊還沒看完的是「論述小品」、「啼笑皆非」,基本上抒情、雜感與論述三本,都是由林先生當年辦的雜誌「人間世」所選出來的文章,裡頭的作者不一(坦白說,絕大部分的人名or筆名,都是孤陋寡聞的我所沒聽過的;但林先生自己也在別的文章裡說到過,當時他們主編有時也化名寫文章充版面啦!所以到底那些作者,有的是真為一人,還是有的是由一人化身多人所寫,生性疏懶的我,決定任由他們去,真假都沒差,重要的內容唄!才懶得一一去googleㄋ!)
先說說「朱門」吧!這是本以抗戰前西安、新疆為背景的小說。當然,一見書名「朱門」,我不能免俗地就先聯想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這句詩來;所以,看到裡面「大夫邸」杜氏一家的出現,就一點兒也不意外了!
小說很清楚明白地以男、女主角兩人的戀愛為本,加上女方來自富有的家庭,雙方身分差異,還有當時新疆戰亂、政局不穩、漢、回因貧富而起的衝突、男女對婚姻受西方觀念影響而不同等種種紛擾,交織而成。比起之前的「唐人街」、「紅牡丹」等,我覺得應是再上一層樓了;只是,雖然文中對整個社會的探索更深刻、更明白,但就小說本身而言,還是讓我這個無聊的挑剔份子,頗感不耐。
林先生真是溫文的君子吧!整本小說裡面,都沒有真正的大反派!女主角的叔叔、二堂哥,充其量只是愛財的商人、想霸佔女主角的家產,可也不是什麼十惡不赦、罪惡淘天的大壞蛋;而強搶遏雲(說書的女伶)的那個滿州司令,也完全沒什麼清楚的描述,就只輕輕於一場舞會後帶過。後來雖然遏雲死於押解途中,但追緝她的命令,也不是出自司令,而是另一個角色(省長)。而且後來,叔叔、二堂哥也很乾脆地被回民給解決了,而他們兩人的老婆(or掌實權的小老婆),都成了男主角二位好友的新婦。
雖說天道報應、三對幸福男女的結尾並不是什麼壞事,只是,我卻覺得,平淡得讓我有點兒不知所措。或許,這也是為什麼我實在少看中國人寫的小說的緣故吧!世界名著多到看不完……,唉!我真的好想念我那些還未曾讀的書丫!
跟著說「抒情小品」與「雜感小品」吧!這兩本從書名便可大概了解,全都是一篇篇的小品文所組成,面向則多是生活裡的雜事、感想、回憶等;裡面也有些很有名的作家,如徐志摩、蔡元培、劉半農等,其餘則都沒什麼聽過。
不過,我實在不能不說一下,雖然說徐志摩那篇『西湖記』,我曾在他的選集裡讀過,但並不覺得十分特別,自然也不太記得全文;可是把它放在這本「抒情小品」裡,卻會有「眼睛為之一亮」的味道!徐志摩這人的文字便是如此吧!雖然和他同時的這些人均是用白話在寫,可只有他一人的文字,足以讓人一眼就認出來!輕盈而帶一點點兒俏皮,記那短短的遊興與心情,讓你不得不同意,「這就是徐志摩嘛!」雖然我實在對他這個人沒啥好感,可也不願因人廢文,這個人的才情實在是貨真價實的,我若說我不佩服,還真是實在的違心之論呢!
而其他的短文,裡頭很有不少讓人頗有收獲的東西呢!因為裡面所提及的很多舊事物與用語,莫說是當時的中國新興的都市人(如上海)已不相熟,更何況是數十年後的現代人?什麼雞腳子、榆錢兒、掃帚(指做成掃帚的植物)、爬螺螄船、隨封加一、流離之子……,愈讀愈覺得自己知識委實太過貧乏,也有點兒恨編這套書的編輯大人,怎麼沒加上註釋呢?(可見人之懶惰,是種多麼可怕的習慣!因為讀慣了有註釋的翻譯書籍,沒人為我做好這項工作之時,竟會遷怒編輯丫!)可是,讀書本該是自己的事,應該自己上網查才對吧……!呵呵,所以,讀這兩本小品文,付帶的情緒就是,真討厭學識太過淺薄的自己!
「論述小品」裡面還有談及山水畫、草書、蛇、煙、文言畫、閒話、讀舊書、琵琶、評述、無名作家、當店…等等,相當多的種類;其中談草書的那篇,實在對想欣賞草書的入門者(像我這款的)而言,相當不錯!雖然不曉得網上有沒有論書法的網站有收錄這篇文章,可實在是寫的粉不賴!(要是不會有版權的問題,我真想把那篇放上來的!)
但另一篇『從臉譜談到舊劇』,意見可就相當的偏頗了!雖然我能理解,當時的中國,想要極力吸收西方的藝術精華,自然也有熱心的文藝界人士,大力提倡西方的戲劇與歌劇、古典音樂等,可把臉譜說得一文不值,是表演(指面部表情)的極大妨礙……,這也實在太過頭了!雖然我不愛看平劇(國劇,我指的說不定應是京劇嗎?),可也不覺得那些個臉譜有那麼糟!充其量,那只是一種表現手法的不同,日本的能劇不是也一樣?表演人全帶著面具,也沒影響那身段、手勢、舞姿的表達,聽說反而是種精鍊、簡約吧!讓人透過面具,反而有著更廣闊的想像空間;雖然我不熟西方的戲劇理論,不曉得西方有無帶面具表演的習慣,可化裝舞會、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裡的phantom不都是帶著面具的嗎?雖說理由不盡相同(phantom是臉醜惡),可是,我覺得反而令該角色更加吸引人,那種和中國由來已久的「猶抱琵琶半遮面」、國畫中的留白,我覺得原理上沒什麼不同。
起碼,我個人是比較喜歡有較廣闊想像空間的大力支持者啦!
而「抒情小品」中談及書店一文,更是讓人了解到,書店的放帳制度,可是由來已久啊!現在的書店那種抵帳、幾個月結一次書款、低價一折書等種種問題,和以前幾乎沒太大的差別!這可是真令人驚異的事!
跟著說「魯迅之死」吧!雖然這也是一本許多短篇匯集而成的,但除了頭篇『魯迅之死』外,也還很有可觀之處哦!『魯迅之死』,基本上是林先生悼魯迅之文,雖然我對魯迅本人知道得不多,所以無從評斷這文寫得魯迅其人肖或不肖,但我覺得林先生對他的形容的確精采,摘其中一小段:
『魯迅與其稱為文人,無如號為戰士。戰士者何?頂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鋒以為樂。不交鋒則不樂,不披甲則不樂,即使無鋒可交,無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於胸中。此魯迅之一副活形也。德國詩人海涅語人曰,我死時,棺中放一劍,勿放筆,是足以語魯迅。』
後面還二大段,嗯,我嫌長,就懶得打了!但是,能形容一個人如此神靈活現,我想,林先生實在對魯迅為人知之極深吧!至於,是否有人不同意林先生所言,則又是另一回事了!
此書之中還有很精采的「子見南子」一劇及因演出其劇,而引起孔子後代與山東盾立第二師範學校校長侮辱孔子與否的爭論始末,都是相當值得一觀的。雖然我不曉得這一代的衍聖公對該劇是何看法,但在現在這種早就沒人尊孔尊得一塌胡塗的時代,林先生那齣「子見南子」,實在稱不上是有辱聖人!不過,這也許是因為時代的變遷,社會風氣早就不同的關係吧!在民國初的那種年代,新舊勢力彼此對峙得如此激烈,也難怪會有那麼強大的反對了!只能說,那是那個時代的必然結果罷!
至於這裡面還有幾篇談及基督教信仰的問題,這該留到後面,與另一本「從異教徒到基督教徒」再說。而『蘇東坡及其堂妹』的問題,也是之前在「蘇東坡傳」就看過了,所以也沒什麼再說的興緻;不過,林先生在此篇中論「鍾情」,倒是蠻有趣的。因為他裡面的論點,讓我想起他自己的小說「朱門」,裡面也有女主角(幾乎)也與崔鶯鶯自薦衾蓆一般的情節,而他自己卻直說,『才子佳人偷情,本色上與村嫗偷漢相去不遠,此種言情,在文學上工夫尚屬幼稚。若杜麗娘溟溟蕩蕩,飄飄忽忽,夢幻之情,斯為近鍾情本色。』嗯……,那為什麼自己寫小說時,也還要這樣寫咧?我想,這個疑問,我是得不到解答的吧!呵!
這裡還有一篇值得特別提出來的,就是『給郁達夫的信』這篇。說穿了,這是感謝郁達夫同意幫林先生翻譯「京華煙雲」一書,而特別寫信告之林先生自己對這部小說的解釋、說明。
「京華煙雲」,按照我的推想,應當是林先生所有小說裡,最值得一觀的吧!所以,按照最喜歡的東西要留到最後享用的我的主張,我是打算最後再來讀這一本的。不過,看到林先生這不打自招的說明,讓我有一點點兒失望。之前有提過,我不愛看紅樓夢哪!可林先生把「京華煙雲」裡的人物,一一拿來與紅樓裡的人物相比較,並說明他是想把當時的歷史,一一崁入此小說裡,以慰國人抗戰之情。
我想,我之所以對「京華煙雲」還頗有好感,也就是基於那裡頭有很大一段,是跟著當時的中國歷史脈動所進行的情節;若「京華煙雲」一如紅樓,姚木蘭等人自始至終都只居於大觀園內,而沒有轉入政治、大戰,後段的逃難等,我想,我根本不會想看囉!至於林先生自己說,木蘭似湘雲(加入陳芸之雅素),莫愁似寶釵,紅玉似黛玉……等等,只有等到我看完該書之後,我才能再說,我覺得像還是不像了!
跟著,該是「吾國吾民」啦!坦白說,這本,在我看到目前為止,林先生經典名著集裡,實在算挺硬的一本,和「啼笑皆非」一樣,有得拼!而由前頭的『賽珍珠序』就可看得出來,林先生這書可是很有系統地把中國人給介紹給西方人,自然,條理分明,舉證歷歷,論說的範圍極廣,當然更少不了由孔子、老子、莊子、孟子、韓非子等開始,再述及因地理環境影響的南方、北方風土人情的不同,還有普遍的家族性(有害國家)、社會、政治、心靈哲學、宗教、女子的地位演變、文學、藝術等種種,無一不談,也無一不與西方相比較;與「生活的藝術」一書相較,這本「吾國吾民」實在嚴肅多了!所以囉,看起來,也得專心些,隨時都得想想,和自己的觀點、想法有何不同?又有何相同?why?
我想,這書有太多可談的東西,只是,不可能一一都談起;所以,只選其中我最想反駁的一點來說吧!那就是「婦女生活」這一章了!倒不是我是什麼女性主義者,只是,對林先生一直談起的,對於西方人習於「不合則去」的離婚,他認為不如中國由來已久的「納妾」習俗,對大老婆還比較有利;而且,中年以後離婚的女人,孤苦無依,他覺得自然不如中年以後,又還多金的男人來得有利(他意指離婚後男人較容易找到年輕的新老婆,而中年後離婚的女人,因色衰之故,則較不利)。
可是,我覺得,還留在傳統婚姻裡的大老婆,就算她生有眾多子女,有兒孫敬她,承歡膝下,也在家裡還保有「夫人」的權威與身分,不致生活上有匱乏;可在丈夫公然寵愛小妾、小老婆之際,不是叫大老婆在家裡守活寡麼?守著身分、守著錢,也獨守空閨!這難道和傳統禮教,叫寡婦守寡,徒有節婦之虛名,有何不同?本質上是一樣的吧!簡而言之,有錢的老公可公然胡搞、亂搞,沒錢、沒勢的大老婆,想要身分、錢,就得以『守活寡』來換;骨子裡,還不是男人至上麼?與其這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女人,我想,應該情願拿一大筆贍養費而另尋所愛吧!當然,也有女人,是死也不願離婚,絕不讓小老婆稱心如意的擁有大老婆的名份的。
因此,一直到現在,就算一夫一妻已成為法律制度、一般社會所認同的習慣,可出牆、出軌、偷吃、偷情、二奶、小狼狗……種種,依舊是人性、婚姻裡,永遠無解的問題。離?不離?當事人的選擇,永遠不會是相同,也不見得是擁有唯一正確答案的選項。
好像離題粉遠了說……,呵呵!總之,就算隨著時代變化,儘管人們的觀念也時有更迭,同時,拿現在的觀點去評斷從前人的論述,本來就是不公平的,可我還是不覺,容許納妾是比離婚更好的辦法!就像無論如何也無法認同回教的四個老婆這種制度一樣……!回教徒同意如此是他們的自由,尊重他們可我自己不會認同這種制度,就是這樣!(還好我不是生在回教國家裡丫!)
最後一本,就是「從異教徒到基督教徒」了!唔……,其實我一直盡全力不要去談論宗教方面的問題;沒辦法,誰叫我對天主教、基督教是如此地感冒呢?一說起宗教,我實在很容易變得極具攻擊性,也極容易流於意氣之爭;誰叫我徹頭徹尾就是個無神論者呢?偏偏大學時,聖經又是不得不讀的課本……;不讀就沒分數,『不讀聖經、哈姆雷特,就無法欣賞西方千年以來的文學作品!』ß這可是文學教授的經典名言哦!雖然,也許他說的是事實,可是,天生反骨的我,真是反感到了極點!相反的,對於也是必修的希臘、羅馬神話,我卻是愛不釋手;有什麼辦法?我喜歡神話,可就是對那種莫名其妙對我說「妳有罪!」的一神教,完全沒有任何好感可言哪!
好了!安靜下來,不要激動,說下這本書吧!其實,林先生雖然本身是教徒,可中間有三十年的時間,他離開了他的信仰;直到後來,遇到一個他可接受的教會,他才再度回到信仰裡。中間的時間,他應該算是沈浸在中國的人文主義裡嗎?總而言之,他與許多不信教的中國文人相處,也對他們對宗教所抱持的冷淡態度中,觀察出,他認為為什麼,基督教經過了那麼長久時間在中國的傳教,為何還是打不進當時中國主流社會生活的原因。
林先生從孔子的思想、佛、道家思想中去切入,說明了中國人,天生就在得意時,有孔子的入世思想規範,失意時,亦有老、莊的退隱之道,加上對家族先人的崇敬(所以廣大的鄉下人與婦人,對佛、道等多神、鬼的接受度高),還有佛、道教裡的哲學,又能滿足一部分文人、名士的哲理思考;自然,對於,斥責偶像崇拜(如祭祖、廟會等活動)的基督教而言,要想打入當時中國人的社會,實際上是極為困難的。(但我相信,對於已全盤西化的現代中國人,相對的,是容易多了!)
林先生也說明了,想用人文主義的理智去討論不屬於物質方面的信仰,本來就是不同的兩碼子事,是說不通的;而注重現世生活的中國人,如果不希冀來世,什麼天堂、天國、地獄的,也吸引不了他們信教。書中林先生亦沒論及西藏那邊,但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基督教想傳進西藏,似乎到目前為止,還是沒什麼進展的樣子;因為那邊的天候惡劣,導致此世生活困難,而藏人卻依舊對佛的信仰極虔誠,對來世的嚮往極深切,故其他宗教均難以更易他們的信念。
所以,平心來論,林先生說了那麼多,我只覺得,他說,對於基督教種種因教義爭論而導致令人卻步,他可以理解;可對於一個好的基督徒,因其好的行為,而感動了旁人,才令其也信教的這一種影響,是他認為比其他任何的傳教方法更為有效的。我也同意他這話,因為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我也覺得,我碰過幾個好基督徒,他們本身的行為,讓人覺得那宗教還不壞!但,偏偏我又對聖經啦、教義、東征、贖罪卷等等有極壞的印象,所以,無論如何,也無法去「相信」吧!相反的,對於「恭維趣史」裡,作者挖苦上帝的那篇,我卻深有同感,覺得簡直就是說到我心坎裡去了……!無論如何,倘若自己的理智始終都不棄守的話,我可以說,我實在沒辦法對「上帝」改觀的!
而且,對於以往的基督教教士、修女們的傳教方式,如對落後地區的人民,伸出援手之類的義行,現在往往還要與慈濟等宗教團體相競爭,這無形中,也讓要他們欲對中國人傳教更形困難。畢竟,換作是我,我也覺得還是慈濟等人,比較接近自己的文化背景吧!雖然我粉愛聽管風琴、聖樂之類的,從來不碰什麼金剛經、心經、般若波羅蜜心經之類,也聽不得人家誦經,但還是對上帝不太有好感呢!或許,也就是我和神、佛之類沒緣的關係吧!
聽說,本地有不少的華人教會都失去了相當多的信眾,只好關門大吉,原因是因為近年來慈濟的進駐與活躍……;也許,這也是一種「天擇」吧!畢竟,行善是好事,像我這種沒所謂上帝還是菩蕯的人,不介意是誰令這個世間更美好!只願世間更好、地球更少受些損傷罷!
The END of My Reading Note No.0905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