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19 23:29:47Grima

Reading Note: No. 19052007

這整個星期以來,全都是林語堂先生的天下哪!看完了「山水小品」、「人物小品」、「論述小品」、「徬徨飄泊者」、「賴柏英」、「吾家」、「愛與諷剌」與「奇島」,手邊還正在努力的是「啼笑皆非」、「勵志文集」與「逃向自由城」。原本我是想等到看完「啼笑皆非」與「勵志文集」才記下notes的,不過,眼看著明晨我親愛的母親大人就要歸來,還是趁著今夜先打字吧!以免我被唸得心灰意冷後,再說些有的、沒的。

那三本小品,亦是同之前的「抒情小品」、「雜感小品」一樣,也是由人間世裡選出的,所以,作者也多非林先生,而是其他名家,郁達夫、蘇雪林、知堂、托爾思泰等等,當然還是一樣,多半仍是我毫無概念的古人。

先說比較輕鬆的「山水小品」,由於多半是記遊性質,所以讀來格外輕鬆,也沒什麼太多的壓力。不過,由當中所述及的許多當時(民初)於當地有所變遷的感概,則是頗讓人嘆息的;尤其是述及揚州、杭州令人不忍再遊,可見當時經過戰亂洗禮的那些個令所有中國人民為之神往的名勝古蹟,當它們不在之時,是會多引人神傷哪!當然啦!和現在大陸因旅遊發達,各地古蹟通通整修好,大賺觀光客鈔票的情況,自是不可同日而語;只是,從來未曾踏上大陸的我,僅從身旁家人、朋友口中聽到,與大陸尋奇、大三通等旅遊節目與網上裡看來的各處風光、建築與名勝,有時倒覺得,可能不整修還好些吧……!古色古香的寺廟裡,五彩繽紛、光燦奪目的神像、壁畫,實在讓人有神經錯亂的感覺。

思古之幽情,於我而言,可能要對著一株古松、明月、怪石與斷橋還來得容易些罷!真是沒辦法!

不過,這本最後一章『記遊匪區』一文,竟是由永遠的第一夫人—蔣宋美齡所寫,我初見時,倒是小小吃驚了一下。當然,原文應是英文吧!由張沛霖所譯出,可文裡那種對周遭事物的觀感,卻是絕對不會錯的蔣夫人。也不是我個人對她有什麼好惡,但在剿匪戰況吃緊那種緊急的情況下,還誠實的記下,她隨身還有美國看護婦、女秘書、女僕一人及男僕衛兵共六、七十人,並不隱暪,我想,除了她以外,應該也很少人吧!一般人當會更低調一些,不是少說些人數,至少也該隱暪談起這個……;所以,也令人想恨她也恨不起來吧!那個人就只是那樣,不是嗎?

歷史的功過自有人評斷,我是不想作任何評價,只是記下我初見此文時的一點點兒感想罷了。

這本「山水小品」讀來雖然輕鬆,但是對看慣了有附照片或連結網址的遊記而言的現代人來說,這本小品所述及的山水、城市,什麼都沒得看,只有憑自個兒之力獨自幻想,是這本小品文比較不討好的地方。不過,若只想憑空回想民初的那些個地方,這樣也不失是一種想像力的訓練。

至於「人物小品」,則寫了相當多的人吧!胡適啦!徐志摩啦!李叔同、齊白石、徐悲鴻、詹天佑、郁達夫、林琴南、章太炎、劉半農、梁漱溟、金聖歎、納蘭容若等等,都是為人所側寫的主角;當然,如果對這些人物有興趣,這本小品就很值得一觀了!

反正上述都是些名人,這邊也不用怎麼提吧!只是這裡頭還有兩篇比較特別一點兒,一是由托爾斯泰寫的『與辜鴻銘書』與契訶夫夫人寫其夫『追念契訶夫』兩篇,均是譯文,談的是辜鴻銘與契訶夫,這倒是比較有趣的。

辜鴻銘,就是那個拿一個茶壺配上四隻茶杯來辯護一夫多妻制的大學者,而托爾斯泰寫的這篇,與其說是寫辜鴻銘,倒不如說是藉著寫給辜鴻銘信的機會,寫出他對中國人不該學歐洲人武裝、拋棄中國固有的道等崇尚和平的看法。

至於契訶夫那篇,則純粹是我個人的興趣;因為從沒想到,會在這本「人物小品」裡,看到那個寫「櫻桃園」、「六號病房」等大作的契訶夫,在妻子的眼裡,會是個怎麼樣的人。

往往在最不經意的角落裡,總有讓人驚喜的發現吧!

至於「論述小品」,則是五本小品文裡,最難讀的一本了!原因不在於這些早年提倡白話文的先輩,一講起道理來,常常仍是捨不去半文言的習性,而是在於,他們的論述,多半是在討論詩、詞、曲、文人派別與何謂小品文這種文體的爭論。別說是今天看起來有點兒『隔閡』,就算是在當時,我想這些文章也挺不容易看吧!如果自己對詩、詞、曲、文人派別沒有一丁點兒涉獵或常識的話,這些討論都是頗能令人暈頭轉向、如入五里迷霧般,叫人難以釐清出頭緒的哩!(也由此可證,對於這些中國優美的古典文學,我始終是個在門外瞧熱鬧、腦子裡沒一點兒概念的俗人罷!)

其中又以一位叫「平伯」的作者,所寫的『讀詞偶得』、『論作曲』兩文,最叫我難以下嚥(故後一篇沒看完)。前一篇裡,他那之乎者也似的盛讚周邦彥的一首詞:

「桃溪不作從容住,秋藕絕來無續處。當時相候赤欄橋,今日獨尋黃葉路。煙中列岫青無數,雁背夕陽紅欲暮。人如風後入江雲,情似雨餘黏地絮。」

此人洋洋灑灑寫了五千餘字,對此詞盛讚有加,實在是讓我愈讀愈開始懷疑我自己:「奇怪,他說的好處,我怎麼無論如何就是找不出來哩?」也不管怎麼看,也不覺得此詞有多突出,比不上我喜歡的蘇軾,亦不及李後主,連姜白石的暗香、疏影也不敵,到底是怎麼回事?結果更妙的是,當我接著讀後一篇由「憾廬」所著的『怎樣讀詞』,此人就直接了當地指出第幾期裡,這位「平伯」所寫的那篇(就是方才我說的,那叫我邊讀邊有一大堆問號的『讀詞偶得』)裡,所說的如何不通,如何標新立異之類的抨擊。

哈!當然我知道,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對任何一種創作,也都可以各有所感;只不過,我還是覺得實在有意思!尤其是將這兩篇前後收錄在本書裡的人,這種安排,叫人想不噴飯都有一點兒困難哪!

跟著,很快來說下「徬徨飄泊者」,這不是林先生的著作,而是他的譯作,作者是W. HH. Davies,為一著名的英國獨腿詩人,此書為其自傳類書記。

不曉得是不是曾在那邊讀過此書的片段,我總覺得這書看來相當眼熟,而總讓我想起寫「餓」的那位作家哈姆遜來……。此書是寫Davies的流浪生活,那跳火車、乞討等種種行逕,由他寫來卻相當幽默、自然,當然,也與那些標榜要傳統,符合文以載道的文人小說,是全然不同的。雖然對美國一般生活的描寫,讓我有時會想起「大亨小傳」、和一點點兒的「推銷員之死」。但,總體而言,此書並不難讀,只是不會給我太深刻的想法(ß就是很快地看過,不曉得會不會也很快地遺忘那種。)

然後,就先說到讀到目前為止,我覺得整套林語堂經典名著裡,最令人感到愉快的一本「吾家」!其實嚴格說起來,這不是林先生的作品,而是他女兒們的日記選集。但是,那流露在筆下的真情與內心話,我覺得比起很多無聊的文人作品,還更來得親切與天真;這一家『五林』,真的讓我覺得他們很可愛。尤其是讀到林語堂自己興高采烈的拿泥來自塑一匹馬的那種興緻昂然,最後一修再修,儘管自己覺得是「傑作」,可最後不免仍被林太太給扔進了垃圾桶。像這種生活裡的逸事,真是讓人簡直有『如見其人』的感觸。比起作家費盡心力去描繪一個想像裡的人物,這種發生在生命裡的真實事件,反倒更有味道哩!

至於「愛與諷剌」一書,裡頭也是一些,似乎是由其他本書裡選出的文章所集合而成,大部分的,都是我先前讀過的,如『無折我樹杞』、『有不為』、『買鳥』、『我怎樣過除夕』、『挖金姑娘』、『遺老』、『孔子在雨中歌唱』等等,只是此書裡的文字,較大的成份偏向『諷剌』罷!只是,前提,自然是出自對家國的熱愛!

這裡頭的『叩頭的柔軟體操價值』,光看篇名也知,當然是譏諷中國人沒什麼男兒膝下有黃金的觀念吧!中國人不但千百年來對皇帝、上級官吏要叩頭,對自家長輩,見面(現在比較沒有)、或年節過生辰,那有不叩頭的?所以林先生說,外國人不能理解中國人叩頭這種習慣,他又半開玩笑式的,把中國叩頭式的動作,扯上了西方人的韻律體操等原理;也難怪,此書會以「愛與諷剌」為名了吧?

再說下「賴柏英」。這是本述說中國青年,留洋之後,最後仍與家鄉遺下青梅竹馬女友重新團圓的簡單故事,中間,當然少不了在青年心裡,中、西文化的衝突、調適,以及對中、西方女子等愛戀感情的經歷。其實本來我就覺得,這男主角的家鄉「漳洲」,不就是林先生的故鄉嗎?後來,當我在翻閱「八十自敘」那本書的最後,林語堂先生生平著作年表時,才赫然發覺,「賴柏英」實為林先生的自傳小說……!原來如此,不過,因為我翻看「八十自敘」那書,只是為了決定將來的閱讀順序,所以,其他的,還是留到我看完「八十自敘」以後再說吧!

不過,為什麼我會去翻看其餘未看完的書來決定閱讀順序呢?是因為,本來我已先拿了「風聲鶴唳」一書開始看了!可看沒兩章,裡面提到,男主角他是桃木蘭等人的後人……;這下子可好了,我最不喜歡這樣先看後嗣,再倒回去看前人(我可不太喜歡蒙太奇式的書寫方式),只好先放下。但為了避免未來又犯了同樣的錯誤(這套經典全集,我還剩下十本沒讀完吧!),只好先拿來略翻一下,定下閱讀順序囉!可惜的是,這下子原本想放到最後看的「京華煙雲」,得先搬到「風聲鶴唳」與「八十自敘」、「林語堂的思想與生活」三本以前看啦!這也算是一種必要的小小妥協吧!

最後才說這本「奇島」,根據我個人的看法,這根本就是林先生自創的「烏托邦」、「桃花源」嘛!尤其是整座島的密封設定,實在是很像Mann的「魔山」哦!裡面也像「魔山」一樣,讓書中人物藉著對話,講出作者的想法,手法真的是一模一樣哩!只不過,林先生沒Mann那麼嚴肅,討論多是文化、神話類的比較,而不是哲學式的激辯。

這也讓我頗感興味,後世除了偵探小說常用的密室手法外,像這種由作者創造出的密閉空間,除了「魔山」外,還有「蒼蠅王」、「動物農莊」、「桃源二莊」、「白鯨記」(只有後段吧?)……,其實有粉多粉多,簡直就是族繁不及備載呢!只是運用得好壞與否,就全看作者的功力了!

再說「奇島」裡的人物,那個智者「勞思」喔!雖然我沒看到他的英文原名,倒直覺地讓我想起「老子」的音譯來!當然,他在書中的表現,也直逼老子般的睿智,真是一點兒不叫人驚訝哩!

簡而言之,若不想看以文章論述林先生對東西文化的看法,倒不如直接來看這本「奇島」;就像「美麗新世界」那樣,林先生假想的西元二千年,世界第四次大戰後,人們最有生存希望的完善生活方式,就在本書中。

只是,對於「日本老婆、法國情婦」的妄想,我想,還是只在男人的腦子裡存在就好!否則,「上海老公、義大利情人」,應該也不壞吧!呵呵!

對了,還有,此書中雖然對男女大慾多有著墨,可卻沒有論及同性戀……;不曉得林先生對這種同性愛的觀念又是如何?他只提及了女性需唸「莎孚」的詩,可沒說到男同性戀這事……;可古希臘男人有同性戀人簡直就像是吃飯、喝水般稀鬆平常,林先生這個大部分沿續了古希臘傳統、混合酒神崇拜與基督教的「奇島」,怎麼完全沒提到這個呢?真是怪事!

也或許,那是一個,林先生也不想碰的題材or問題吧!畢竟對教徒而言,同性戀至今,絕大多數的教會還是不認同吧!真是可惜丫!但,也可能是我太貪心了吧!關於林先生的想法,我總是想知道得更多、更全面一些嘛……!

The END of My Reading Note No.19052007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