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8 23:40:10古皮之紅龜粿

看見與看不見


(會展作品-博士眼中的雞蛋樹)

「連我都看不懂了,不用說小朋友了!」大人們正在猶豫美展會不會讓中低年級的學生無法產生共鳴,抽象的色塊的無主題式的畫作該怎麼引導串聯、製作學習單、提起興趣與動機是「老師」們自然旋起的直截反應,對於孩子們來說,這是一場不必坐在板凳上抄板書、複誦詞句、等候抽驗的校外教學,排隊搭車,列隊步行,在大房子內聽老師們好有學問的說哪個畫家的哪張圖,一溜煙二小時一過,又是吃點心的時間囉,一日稍縱而逝,他們也從來沒想過大人們到底在煩惱些什麼。

「你們看到什麼、像什麼,就是什麼!」這是老師每解說完一張畫後必然出現的台詞,給予想像的權力,給予留白的義務;「好漂亮喔!這是一隻馬!這是窗戶!這是……」孩子最多的理解是善用已有的經驗,明確地判讀一個餐桌上的西洋梨或籃子內的石榴,一片海及一位懷孕的母親,「老師我知道!」高高的手等著老師的眼神,「選我!選我!」侃侃著某日爸爸帶著他去畜試所看見的鳥,還有一塊紫色窗形的畫讓他想起「我們家也有紫色的椅子」,不費吹灰的老師善用他們的想像力延伸圖像之外的生活議題,Brainstorming透過一個名物的放射性聯想,而參覽畫展的孩子們正在演練屬於他們的腦力激盪。


(李奇茂老師為大家導覽)


其實大人世界是焦慮的。努力爭取生理需求的豐足,健康的身體,闔家出遊、吃一頓好料理、維持開朗的心情,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告訴我們的是:我們必須透過視野的擴充從物質轉至精神層面的豐富,經由學習與接納進行自我實現的需求能力,其中「美感需要」卻是跨至「完人」的重要關卡,我們有沒有辦法進行抽象邏輯的哲思,不單豐衣足食,不只是存摺數字的累積精進,有沒有辦法鑑賞世界、社會、生活、人、物,尤其告訴自己孩子什麼叫做美?以及「精神糧食」的慰藉?

我不斷的告訴自己:沒有比人優秀的人生,就要過得比人充實。幾次返臺看表演與特展,老鄉親訝異「不是看看網路影片」就可以?來回機票與住宿等都要花上五六千元,「比如雲門舞集現代舞就要看舞臺與舞者的協調,如果將視覺侷限一個螢幕框內,被迫看攝影者取決的角度,那麼我們就失去自主鑑賞的機會,況且每一齣表演可能都是最後一場」老鄉親聽了我這席話不大理解,千百元對於普遍的人會用在吃的穿的生活所需,「每個月我都會存一筆『精神糧食』的費用,電影、音樂、旅行都是一種『視界』風采」翻閱那日看美展的筆記,我寫了「我們在靜止的畫中看見移動的風景,我們在不同的筆觸色感中尋找呼吸的空間」筆記還有三段短箋,這麼寫到:

 

李奇茂〈我上了「摩鐵」〉得到一枝菸的寂寞感,火口一吸一吐明滅著人在「凹」中長長隻影的空虛,畫面一片留白處,早已灌滿那個「我」出入摩鐵後感傷、消沉、又趨近無情緒的映著墨線勾勒的每個開闔的等待與幻滅。

莊普〈世界劇場〉以黑棉線進出平面形成點與點的平行連結,節奏規律如田秧,灰與白方矩間成為一劇場舞台,極簡造成的低限度理解而提供幾乎完全的詮釋空間,每一點一媒材的對話都在重複的交結裡形成表演秩序。

魏勒〈道〉的一片綠葉將落入陽光色系的寰宇,想起「道法自然」,花與葉、生命與塵囂,又想到「大音希聲」,一葉落地的聲響突顯著千山靜默。圖像外的空白處挪出了人與道的距離,流動且靜止的空間是變與不變、動與不動的空間感。

 

我們何嘗焦慮懂或不懂?〈博士眼中的雞蛋樹〉是見樹又見林,我在畫前傻笑許久。我的筆記只是理解自己生命經驗的元素抽離,對於二重結構、孤獨感、道家思維的耙梳。重要的是讓更多人接近美的鑑賞,叔本華所述的逃離單調乏味的日常生活。

看見的實際,看不見的讓人著迷,尤其異域作品的衝擊會讓人更加驚喜,每次當我們鼓起勇氣進入,我們旅行在專家的世界,都是場獨一無二的新據點。


 

(本文參加
「第28屆亞洲國際美術展覽會」參觀心得徵文比賽-社會大專組-佳作-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