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坑子:阿香與阿秋姨的客家粄
第一次來到三坑老街(龍潭,三坑子)的心情很奇特,到底這是一條被觀光形塑的商圈?還是社區營造下復興的文化大街?還是一條值得停留、被記憶、分享的時光藝廊?
對於大溪老街的人潮已不需我贅言,網路滿山谷的推薦圖文儼然是「大溪老街學」的經營模式,人人可大言哪間正宗豆乾豆腐百頁駛人垂涎猶新,也可大說老街木器、飲食、伴手禮、童玩、......的空間與個人體驗。而三坑老街,根據「三坑村老村長」的訪談記錄可知在1994年以前此區域多列入管制開發,2002年的老街部分都尚未列入都市計畫。可想其中「存古」的樸實感,鐵定能夠讓「文化迷」花心思在這塊土地上。只是老街全長並不樂觀,貪多貪玩的人可能很難滿足,這邊適合小而美的細緻觀摩,外加親子同樂鐵馬行,不妨餐覽網友的旅行觀察,幾乎對此都有類似的分享。(花花小屋 大紀元 佑佑皮皮)
但我還是偏愛飲食文化,記錄傳統糕餅的我發現客家村落的三坑子是南桃最早的開發地方,卻也是最早落寞的城鎮。這都與政府的政策有關。然而,在老街上相連串的兩間「粄店」,阿香與阿秋姨,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一家,則為攤車,我則因旅行時間因素,則就這兩間作為觀摩。
(1)阿香菜包
阿香姨的手法傳自婆婆,故事以「傳承」連結顧客群,以大大的媒體錄影刊本對著老街路口,有其優勢。品項較少,但是色調清楚,素食菜包為紅色,銀色(白)者為傳統葷菜包,綠色的為艾粄。作扁了就是一般的粄,印上龜了就是龜粄,現在一圓如蠶繭,則稱之「豬籠粄」。我家則在端午時會以菜包祭祖,阿婆說過去一直是如此。
阿香菜包並不是阿香「姨」菜包,現在由年輕一輩的接手顧店,這日是假日,稍有雨,人潮較少,以致就沒有網路上得長龍可觀。現場吃了葷素菜包各一,個人鍾愛味香、料多的素菜包,新鮮的蘿蔔絲厚實飽滿在粄皮內,當然葷的菜包亦好,比較性多了,特色難尋。而若與桃園中壢的媽媽系列菜包相比,中壢市的那幾家胡椒味特重,尤以味覺層次全然是胡椒味;而三坑的阿香則帶有蔥及油蔥香,胡椒味並沒有壓過鮮度,但是口味太繁雜,就得任君各自選購。
古阿婆跟阿古都愛菜包,但是不愛乾蘿蔔絲或蘿蔔乾做成得餡料,所以,我很想買些給家人吃,看見人手一盒有設計感的提盒,也想宅幾盒回去,但又怕天氣太熱,物品易壞,打消了念頭。
(2)阿秋姨
居於隔壁,阿秋姨的店面主以「牛汶水」為主軸,想必兩家有商業上的經營考量,是好是壞都不是我們能隨便論斷,但是主軸不同的行銷策略算是種和平寓意的行為。店中不管什麼粄都有,種類多,黑糖皮的龜粿、豆餡的紅龜粄、艾粄、豬籠粄,另外還令我驚訝的是「粄皮」,單一艾草粄皮而不包餡,我專挑了這款來吃。包餡的若是展現財勢與享受,那麼粄皮則是回歸單純與常民,早期不見得都有錢有閒備料,為了圖一個節慶祭祀與生活點心之需,作粄皮應景,當然後來一些糕餅店也只是因為沒餡料得克勤克儉之舉。
媒體介紹是行銷主流,但是依據何在?口味?質感?媒體製造文化,當然我們更應該在文化下傳承與發揚。牛汶水,是一種去味性的具體命名,因為熝糖粢的食用模式及形象造就此名的活潑意義。
粄皮,都市難尋的一味,不妨來此特別嚐這一味。
白皙如玉的菜包,與中壢市區另一差別就是粿墊是植物而非人造紙。葉香濃郁在粄皮與齒牙間,氏品為傳統糕餅的另一入門。
【 延伸閱讀】
上一篇:年貨,三鳳中街,糕餅粿
下一篇:府城掽舍龜與永春榜舍龜
嘩
有草仔粿呀
我的最愛
我都只去九份買而已
不知道其他地方那裡有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