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讀稿〈簡榮聰詩作中的臺灣民間工藝誌〉
宣讀稿〈簡榮聰詩作中的臺灣民間工藝誌〉
主持人
向各位宣讀的這篇文章,我所訂的題目為「衣食住行耀文化,亮麗典雅各斕斑:論簡榮聰詩作中的臺灣民間工藝誌」,這是我第二篇以
在這樣的情境底下,影響的焦慮猶在,這不會是人生最痛苦的瓶頸,卻會是一次次對於研究這條路的反思與衝擊,於是我逆向思考著一個問題:「許多時候,我們想到的研究途徑是『一個主題』,但是有多少前輩專家為這些主題某些文本進行了蒐集與探討,但是我們要如何跳脫這些主題的限制,並且擁有不同視角的討論態度?」從這樣的疑問中,從閱讀民俗學與臺灣民俗文物專書的同時,「簡榮聰」先生的各項臺灣器皿文物的成果攤在眼前,其中詩集《走過台灣鄉土》發出了光芒,南投文學家行列中可見
從收文探其人其文如何呈現區域性的民間工藝及民俗文化?
如何運用詩文與學術著作進行「互觀為用」的研究價值?
創作者抱以什麼心態面對時代衝擊下的傳統文化?
這些問題,意識著這兩篇報告的核心,而在慶典習俗那一篇文章中86首詩詞的考察,以《臺灣童帽藝術》《臺灣粿印藝術》《陳府將軍廟志》《台灣農村民謠與詩詠》四本書觀察民俗學學理與創作的關聯,而粗略的發現文人性與民間性的雅俗結構性關係;那麼本文的焦點,便是以481首的研究對象進行「工藝文化」的歸類,這是本文第二章節部分,分為「飲食器物」「莊稼工具」「衣裝飾物」「建築物件」「路橋車駕」「民俗游藝」六類兼賅生產機能、生活使用、文化傳承三種效益,最後又將
盌盆破裂不忍拋,招尋補盌仔細彫,
銅釘裝縫仍堪用,再破留存飼家貓。
在台北讀書的時候,認識一個住在大同區的陳氏家族,就曾拿出補丁的陶盤瓷器給我看,那是我第一次認識到這種修補技術,然後今天讀到這首詩,隨即可以連結到碗盤的的工藝文化,我們又可以從「不忍」心隨意拋丟器物,尋找修補能人,藉著仔細不馬虎的手工秘訣,讓「堪用」兩個字成了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尚有存在的價值,即使不登大雅,也能豢養家畜。這便是簡榮聰作品中不時存在的「珍重文化」與「盡善文明」,傳達我們固有的技術外,更將那時候的生活圖景與理念,傳達至今。這種珍重萬物的態度對這個時代只要看到碗盤「缺角」就丟掉的環境來說,是種最好回歸淳樸自然的教育意義。
第三部分,則依據〈慶典習俗〉那篇文章所提及的四本專書為出發,並以合觀的方式延伸出《台灣民俗文物大觀特展專輯》《臺灣銀器藝術》《臺灣傳統家具》《農村詩詠》等著作的解讀,例如:論文第14頁,《陳將軍廟志》一書主述「陳將軍廟」建廟原由及祭祀活動的史志書寫,於是我們所認識的「廟」已是大小木作、石雕、金工、香楮產業等工藝的綜合體,所以將《臺灣銀器藝術》與《臺灣傳統家具》二書進行合觀,看到了<春節元旦紀俗‧1兒時的「開正」>有「菜頭粿包金銀」(213-214)藉以「金銀」代「肉菜」,食之而財富無盡之寓意,有收集「龍銀」的興趣,這又與本文主標題引用詩句有關,簡氏從銀器入手,耀眼生活各類需求,並如本文開始所引詩句正可補述簡氏「採集且問津」的「尤趣」及「鑽研」,這些「異珍」是銀飾工藝的特殊珍貴;而《臺灣傳統家具》中,以「阿媽與母親的嫁妝」談起講究實用耐用,厚重典雅的造型裝飾,也蘊涵著文化之美,例如<老家生活印象(高工時期)25祖父母老桌櫃><祖母啟櫃聲>,此二詩對於祖母「木箱」「桌櫃」的「三代」「老意」「近百年」描寫,是一種歷史的「印象」書寫,對於外觀「朱漆」和材質為「樟」的深刻記憶,都在老櫃開啟的「聲傳夕陽天」而不斷回溯當年。
爾後,農業器具則以《臺灣客家農村生活與農具─傳統客家農具與農家生活初探》《台灣傳統農村生活與文物》二書為主,我也提出了兩本書的承變關係,因為書中圖文並茂的呈現器物,而能作為現代青年對於傳統農業的認識。
從這些著作中,簡氏抒情隨筆的將民俗與文物轉為自身「生命史」的建構,也將臺灣傳統文物的「文化史」進行了血脈的疏暢,也可以說簡榮聰先生在「文人/民間」之間擁有了「生命史/文化史」「創作/學術」的共構價值,以致筆者品讀其人詩文之虞,如獲「臺灣文物文化辭典」之寶,而能群覽常民生活中「消失/進行/未來」不同段落的「史」之釐清。
而這種生命史的脈絡,我們回到簡榮聰針對2003年「席德進珍藏文物暨相關畫作紀念展」的紀念專輯所寫的<深根鄉土的藝術家燈塔─席德進畫作與台灣文物及其影響>一文進行結論,也就是「席德進」以拍照存真與紀錄繪畫關注隱匿於鄉村糞土的「偉大藝術」,引起時人對於自身文化的關注,達到了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實質效果,簡榮聰「也繼續他們的志向興趣,寫了有關民間藝術(民俗文物)部分系列的散文、專書」,席氏的畫筆與畫作,簡氏的墨筆與文章,更可讓我們深知實踐所學,落實興趣,結合專長,這種理論與實際的最佳應證。在此,筆者以有限的篇幅,試著發現「文藝民俗學」的可能性,即是在文藝創作中觀察生活民俗,讓文藝不只抒情,而能聯繫社會命脈的實質功用。惟緊湊的繁雜的詩文耙疏,勢必仍有可以發展的空間,就待筆者或有興趣的觀察者,繼之而行,僅以拋磚引玉,供學界論斷。
【錯誤修正】:
第一頁,摘要中,第三行有408首的字樣,修正為481首。
第五頁,引文上倒數第八行「挽在籃筐漬陶」甕(<製楊梅>,28),甕字出了框框。
第五頁,引文上倒數第四行是「八首」古體作品,而不是七首。
第十五頁,第二段落,第三行後半部有「於敘論中」之後,有「‧」,改成「談及工藝是」,引號,然後才是智慧與經驗。
時間:十三分鐘
撰寫時間:
宣讀時間:
上一篇:論紅龜粿文化與紙藝教學整合策略
下一篇:宣讀稿〈剖析陳義芝蒹葭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