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7 17:02:01十口

宣讀稿〈論簡榮聰詩作中的臺灣慶典習俗誌〉

主持人、講評人、與會的師長同好大家好:

這篇題目為「芭蕉剪葉紅伴綠,龜模印就吉祥篇:論簡榮聰詩作中的臺灣慶典習俗誌」,是一篇頗有私心的標題與文章,我特選了簡先生的詩句為主標題,在於紅綠相稱的畫面我很喜歡的,龜模的紅龜粿文化是我這幾年來關切的民俗飲食,在私心浩大的局面,就以「紅龜粿」的描寫代表簡先生「臺灣慶典習俗誌」的全面性。也能夠貫穿個人的興趣取向。

當然,副標題標示著我所將探討的是簡先生論及臺灣慶典習俗相關的詩作。他的詩賦兼融古今,所探討的議題包含「宗族憶舊」「民間工藝」「生產民俗」「慶典習俗」四面向,一千多首的作品值得我花點時間分批閱讀,因此,今天發表的是以《走過台灣鄉土》中收錄的95首為探討,他的文本有哪些?論文第4-9頁整理了表格提供接下來行文的參照。

這篇文章,我希望從簡約的四個段落中處理四個問題。第一部分,提出臺灣懷舊與復古風氣的狀況,誠如佛洛伊德描述人有種收藏癖好的性向,於是媒體渲染出許多的「達人」,火車達人會告訴你臺灣火車的發展史,滷肉飯達人可能腦中有辨別飯香還是滷肉香的儀器,而我是佛先生所說的另一種善於排泄快感的人格,所以我坐在這檯面,拿著麥克風,向各位說些我所興趣的,而簡先生是怎樣的人格,我不清楚,不過他有民俗學研究的本領,有在中央政府管理文獻的資歷,以及善於用文學表達民俗學理念的興趣。過去,可能研究某個議題,會參考到簡先生的學術著作,如今我希望相反過來,探討他作品與學術,學理與應用,文人與民間,這種二元性結構的問題。是我的出發點。

第二部分,則想了解簡先生95首作品中有哪些議題,文章第10頁第6行為第一種「節氣」敘述,如引文四首詩以節氣為標題;第11頁開始是第二種農村社會所存有的信仰與民俗運動,有趣的是<正月初十紮稻圈>這一風俗我在資料中未能呈現他的來龍去脈,不過我目前相信是日本過年的門松與連綴飾的文化遺跡;第12頁是第三種民間信仰與節俗的「儀式性」紀錄,此類中尤以節俗所論最多,可以看到過年時對於生活起居的儀式性,也可看到第15頁簡先生登謁觀廟呈現的臺灣多神信仰現象;第四種,生命禮儀的相關論述有「婚俗」「喪俗」「育兒」三方面為主要討論。用詩紀錄簡先生的結婚經過,也為自己長女出生所欲到的儀式作詩。詩對於簡先生來說是部歷史,對於我們來說卻是部臺灣慶典民俗史的閱讀。

第三部分,進階將詩與學術論著合觀,所得的感想如第22頁,在這個以商品化為導向的懷舊風氣中,也許簡榮聰先生的詩文創作與學術研究,可以在文化斷層中保留些逐步「淡忘」或「遺失」的文化圖譜。

第四部分,提出簡氏以「民間」與「文人」不同思維理路卻又能兼容並蓄的文本書寫,促成口語、生活、書面的多元共構關係。作品中不免出現「難忘」「不捨」等懷舊字眼,讓我讀了,也都能隱隱感受時間推磨的困頓之感。文章最末附帶一提對於坊間對於民俗詩研究的小意見,僅提供諸位參考。

最後,想起曾看過的一部喜劇電影「博物館驚魂夜」,受詛咒的大恐龍與法老王復活在博物館追逐的電影,我竟然越看眼框越濕,如果博物館能提供我們無限知識的同時,博物館內所謂的文物他們是否願意被禁錮在玻璃窗中?是否願意被我們拿來消費?哪來鄉愁與復古?

謝謝大家。
宣讀時間:8分鐘
撰稿:2008年10月7日
宣讀:2008年10月8日


簡齊儒 2009-07-20 16:15:52

您好!
抱歉我是簡齊儒,任教於台東大學華文系,是榮聰先生的女兒,請問一下您是不是台南大學研究生?依稀記得,之前曾經接獲一封信件,要詢問家父的聯絡資訊,我有回信給您,因為一直未收到您的回信,不知您是否收到?對於您的大作選題,齊儒深感佩服,也非常謝謝您選擇研究家父的文學創作,他非常高興也非常樂意能夠與您聯繫上。從您的宣讀稿的大作論述,足見您博學多聞立論深邃,作為跨領域的民俗文藝研究,您另闢蹊徑的研讀視角,十分令人讚賞唷!不知是否方便惠賜您的大作予齊儒參考?倘蒙您的允許,懇請寄至qwa168@nttu.edu.tw萬分感謝您!敬祝暑假順心如意!
如需聯繫,懇請撥打齊儒辦公室的電話是089-517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