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31 11:51:58十口

宣讀稿<存在抑或逝去,永恆?─分析黃春明<國峻不回來吃飯>>

主任、主持人、講評人、各位發表人、及與會的學術同好,大家早:

感謝大會給我這個機會,能將我閱讀與分析的感想與諸位分享,很抱歉的是,請容許我用尚未開嗓的沙啞聲音,宣讀這篇論文,雖然頗有哽咽的味道正能突顯黃春明〈國峻不回來吃飯〉這首詩的旨趣,卻希望各位能比我清醒地閱讀與理解這首詩。

自殺事件相關的社會新聞充斥著台灣或這個世界的媒體,知識與人權的解放,也附帶著人們面對生命自主權與個人主義的癥結,往往選擇自殘或自殺的人,雖然只是一個小動作,卻沒想到「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所衍伸的「連鎖效應」,尤其公眾人物帶有領導取向的實質作用,林黛、樂蒂、張國榮、陳寶蓮、倪敏然、黃國峻、袁哲生等人,無不在遇到生命瓶頸時選擇放下身邊的親友,以自殺了結人生。

2003年6月20日黃國峻在家中自縊,對於愛好藝文的文藝青年來說,黃國峻的《度外》頗有以新世代主觀之眼,來審視世間荒謬的嘲弄與諷刺,我們說他是「黑色幽默」,不如以吳明益先生對黃國峻所形容的「伍迪艾倫式」更為貼切,文章中注釋29提到:「以幽默風趣的方式表達出現代人焦慮的生活境況及對知識份子的諷刺更是特出之處,在他喋喋不休的絮語之中我們彷彿都見到了自己,在感同身受後而獲得慰藉」,我也引了一段《度外》的文字在我的文章中,黃國峻面對到「死亡」及「生人」兩種處境的描寫,生人往往「為了收容這些思維懸浮在渺渺光影和重重時序的人們,於是街上挖開了一坑又一坑的咖啡館、書店、劇院、畫廊,以便他們不會掉入危險的空洞感中」,不妨我們從這段文字的調侃回到本文所討論的這首詩,對於「生人」而言,再多的時空與焦點轉移,思念的情緒分子,酗酒酗咖啡因的麻痺難道不是種「自溺」的行為?用文字或圖繪排遣離苦難道不正是一種最「壓抑」的「自我書寫療傷」的困境嗎?

<國峻不回來吃飯>共分為五個段落,卅九行,選擇這首詩作為分析的對象,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黃春明是台灣文壇的重要作家,以小說與雜文為重,對於黃春明的相關研究如本文注釋第4,有豐碩的學位論文討論,惟獨黃春明先生對於「詩」的創作是少的,他的詩作又能契合他「社會關懷」的文學實踐,<國峻不回來吃飯>不單具備了以上的條件,更呈現了文壇難得的「父子情深」,尤其字字句句所建構出來「哀矜」「悲怨」之美,描寫的「傷痛」不只是黃春明家庭所獨有,而是人類對於死亡及親友死亡的共通之「苦」。

不管是「苦」或「悲」也許是「不捨」,這種直觀式的賞析模式是我必須克服的分析方法,於是我借重法國文學理論家呂西安‧高德曼的發生論結構主義,採以逐字逐句的辯證,將作者有意識到的文字表層義涵,進行深層結構的對立面之辨析,以理解與解釋兩種闡釋系統,提出這首詩文本的「內部結構緊密性」,可以得到部分結構為「吃/不吃」「先吃/後食」「不回來/還沒回來」「強化/弱化」「主體/客體」,而總意涵結構的「永恆與短暫」的對立面,正如我所訂立的題目<存在抑或逝去,永恆?─分析黃春明<國峻不回來吃飯>>則有「文本中表達人生存在與逝去的對立關係,於是瞬間即永恆,短暫生命要能永恆存在,人就須面對他者的逝去而得以實質地存在他者,只是這『苦短』易在,而『永恆』隱晦」,尤其「,」所對等的「永恆」則為人生之「短暫」的對立結構,「?」所提出的即是一種不穩定性的擺動狀態,尤其就文本而言僅能直觀「人生短暫」,那麼「永恆」的內涵勢必從結構中辨證而得出。

辯證的模式可參考我的行文,就文本討論文本的分析方式是困難的,當然也是種減低「再創作」的可能性,希望能夠在諸多文學研究方法與觀點的切入上,選擇較適切的文本與法則相互配合,因為天下沒有哪一套文學理論能夠完全契合,能夠完全移植使用的,於是本文此一種觀點的分析,勢必會拋棄其他美學研究的視角,我運用這樣的辯證模式在我的教學上,也希望他們減少望文生義的困境。提出小小的研究成果,就教於諸位。

宣讀時間:15分鐘
會議時間:2008年5月31日(六)上午8點30
會議地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文學院小劇場

2008-11-05 12:32:38

您好,能否請問一下,這篇論文可以在何處找到呢?

版主回應
您好,本文已收錄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第十五屆所友暨第二屆研究生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集》,有出版,所以一般大學圖書館會有此本書。 2008-11-10 13: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