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5 10:34:07人間遊子

宗鏡錄大網筆記~53...(卷四)

 

宋.永明延壽大師 原作

清.雍  正 摘錄

民國.陳立中 筆記

 

【問答章】

。若即真心成佛。妄覺墮凡。則妄念違宗。真心順覺。斯乃真妄有二。體用分離。如何會通圓融一旨。答。真妄無性。常契一原。豈有二心而互相即。以性淨無染。妄不可得。如幻刀不能斫石。苦霧不能染空。為不了一心之人。所以說即。如台教問云。無明即法性。無復無明。與誰相即。答。如為不識冰人。指水是冰。指冰是水。但有名字。寧復有二物相即耶。是知時節有異。融結隨緣。濕性常在。未曾變動。乃至即凡即聖。亦復如是。凡聖但名。一體無異故。先德釋華嚴經云。一世界。盡法界亦如是者。知一眼如。一切眼如皆然。舉譬。如一人身有手足。一切人皆有手足。是以不了此一心。皆成二見。若凡夫執著此心。造輪迴業。二乘厭棄此心。求灰斷果。又凡夫無眼。將菩提智照。成煩惱火燒。如大富盲兒。坐寶藏中。舉動窐礙。為寶所傷。二乘將如來四德祕藏(常。樂。我。淨)。為無常五陰(色。受。想。行。識)。謂是賊虎龍蛇。怕怖馳走。縛脫雖殊。取捨俱失。若諦了通達之者。不起不滅。無得無生。了此妄心念念無體。從何起執。念念自離。不須斷滅。尚不得一。何況二乎。故知諸法順如。證圓成而情無理有。群情違旨。執徧計而情有理無。順常在違。一道而何曾失體。情不乖理。千途而未暫分岐。洞之而情理絶名。了之而順違無地。是以法法盡合無言之道。念念皆歸無得之宗。天真自然。非干造作。如無言菩薩經云。爾時舍利弗。謂無言菩薩曰。汝族姓子。不能語言。云何欲問如來義乎。無言曰。一切諸法。悉無文字。亦無言詞。所以者何。一切眾生。皆悉自然。無諸言教。及眾想念。所以若約事備陳。則凡聖無差而差。若就理融即。則生佛差而不差。是以差與不差。俱不離真如之體。如華嚴演義云。無差之差者。是圓融上之行布也。差之無差者。是行布上之圓融也。如攬別成總。非離別外而有此總。如是融攝。無法不歸。則三乘非三。五性非五(緣覺。聲聞。菩薩。不定。闡提)。如是妙解。方被宗鏡之光。離此見生。悉乖不二之旨。

記:問,如果說,即真心成佛,即妄心成凡,如此真妄二心似乎是二,體用分離。應如何才是圓融一旨。

答:說即真。說即妄。都是方便之說。若了妄心本無(不覺本無),妄去真心自然而現。妄去不須再即真心,如果再有即之心,就非真心。

故說,為不了一心之人,所以說即。豈有二心,而互相即。

問:天台宗學者問,如果無明即是法性,如此,無有無明,法性何在。

答:指冰是水或指水是冰,皆為不了冰與水是何物之人而方便說。冰與水豈是二物(皆是H2O),H2O隨境緣不同,而成冰或成水,而其濕性(H2O)常在,未曾變動。

說凡說聖,亦是如是。一心隨(染淨)緣而成凡聖,凡與聖皆是名字,而一心不變。

釋華嚴經云,一世界,盡法界亦如是(一切世界,性體皆同)。

因而說,不了此一心,皆成二見(不同之見)。

所謂凡夫有所執著(貪嗔痴),而造輪迴業。二乘有所厭棄(否認一切,住斷滅空)。而灰身滅智。故說,凡夫將菩提轉成煩惱,二乘將常樂我淨認作成無常五陰。凡夫與二乘所迷之見解,雖有不同,而所受束縛而不自在,卻無有異。接著說,若諦了通達之者(知何者是真心,何者是妄心),不起不滅(不起妄心,不滅真心),無得無生(住真心)。又了此妄心,念念無體,本無所有,從何起執,妄念本無,不須斷滅,尚不得一,何況二乎(妄心去除,真心自然顯現,無所謂有一,何況有二)。說真說妄,一道而何曾失體。

又舉經云。舍利弗謂無言(聾啞,不會說話)菩薩言,汝族姓子,不能語言,云何欲問如來義乎(不會說話的人,為何問如來之義)。

無言(聾啞)菩薩云,一諸法(性體),悉無文字,亦無言詞。一切眾生(之性體),皆悉自然(本來具有),無諸言教,及眾想念(真心無念)。

因而說,就真心理體而言,差而無差(皆同一體),就事相而言,無差而差(萬相俱陳,不壞因果)。差與不差,皆不離一心之體(真如之體)。

故說,圓融不礙行布(無差之差),行布不礙圓融(差之無差),三乘非三,五性非五(三乘非真有三,五性非真有五)。故說,離此別見,悉乖不二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