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29 22:19:06George

鄉土行腳 – 桂花樹與瓦窯坑;在雞犬相聞的阡陌間與過往時空交會

首先;一定得先介紹桂花樹與瓦窯坑在那兒。(請參閱上列之路線圖)
桂花樹在台北縣淡水鎮中寮里,而瓦窯坑在水源里。雖然是分屬兩個里,然自古以來此二地的居民就共處在一個生活圈內,後來是因為行政區域的劃分,以台北縣的101縣道將它們區隔開來。走在此地的阡陌間,隨處都可以聽見潺潺的水流聲,桂花樹與瓦窯坑都在水源充沛的公司田溪流域範圍內。公司田溪主流發源於大屯山下,是淡水地區的主要水源供應河川。由於大屯山區年雨量豐沛,加以大屯火山群到海岸線的距離短、地形落差大,因此所有北海岸地區的放射狀水系包括公司田溪在內,都是終年水聲潺潺的常流河。
而何以被叫做「公司田」呢?地名由來是荷蘭人領台期間(1624 - 1662),荷蘭人於1642年驅逐當時佔領台灣北部的西班牙人之後,即由荷屬東印度公司在此地招募漢民開墾,所有當時漢民開發的土地都是屬於東印度公司所有,因而此地的田產就叫做「公司田」。這段漢民的開墾史可以証諸淡水第二公墓在1940年代所發現的先人墓碑為證,當時所發現的漢民墳墓其最早的埋葬年代是在明朝的崇禎年間(1628 - 1642)。此一歷史證據將台灣北部淡水地區的漢民開發史,從乾隆25年(1760)向前推展了至少120年。(註)
註:
北海岸地區的開始一般說法是在康熙末或雍正初,真正有文書記載為憑的是在乾隆25年,現留存有當時的漢族墾民與平埔凱達格蘭族所訂立的土地買賣文契,這是最早有文物為證的年代。

因此我們可以說公司田溪流域在400年前即有漢民的人文活動,比較可能的是,漢民的墾地範圍是在公司田溪流域的下游區域,也就是現在的淡水高爾夫球場一帶。而桂花樹與瓦窯坑所在的公司田溪中、上游地區,當時仍然是平埔凱達蘭族的勢力範圍,凱達蘭族在此地的部落社名叫做「外北投社」,此社與位於現今北投所在的「內北投社」據信是有支屬關係的。目前在瓦窯坑以南還有一個名稱為「北投子」的地名,根據文獻記載它就是昔日凱達格蘭族外北投社的聚落所在之地。瓦窯坑與北投子僅一水之隔(公司田溪南邊的支流 – 北投溪),瓦窯坑在北而北投子在南邊。至於桂花樹聚落所在則是位於公司田溪北邊的支流口湖子溪一帶。

回顧台灣北部的開發史,淡水河口兩岸地區的滬尾以及八里坌地區是開發最早的。從八里十三行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各期(7000-3500BP),包括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植物園文化等,一直到鐵器時代的(2000-4000BP)各個文化層,在在都證明早在南島語系族群包括高山族與平埔族到來台灣之前,此地早就有史前人類的活動記錄存在。而之後荷蘭人的「巴達維亞城日記」則將台灣的開發歷史帶入了有文字記載的所謂「歷史時期」。我們從荷蘭人的文獻記載中得知,早在西班牙人統治北台灣期間(1626 - 1642),西班牙人是在1632年從基隆經由海路進入淡水地區,之後為了行政上的控制以及貿易開展所需,西班牙人在1634年打通了原本是凱達格蘭人的往來交通小徑,其路線就是今天從基隆到淡水的北濱公路前身。

荷人承繼西班牙人所建立的基礎,更是大規模地開發淡水地區,將淡水做為他們與中國廈門以及日本貿易往來的口岸。荷蘭人藉著與中國閩、粵地區的貿易往返,同時就在這二處招募漢人來台拓墾,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生活在台灣島上的原住民族,他們仍然以遊耕狩獵的方式過日子,而荷蘭人在台灣要墾植經濟作物則需漢族所具備的耕作技術。因此在荷據時期也就是中國的明朝末年即有大批的漢民進入淡水地區。到了清康熙領台,初期只在現今的八里一地設巡檢,僅僅每半年調撥一個班的水師汛兵輪防,這是早期清官方在台灣北部所設立的唯一政府機構。到了雍正元年設淡水廳,只是其廳衙處所與官員卻併與彰化縣衙合署。不過我們可以這麼說,當年艋舺還不知在何處之時,淡水早已延續了從西、荷時期以來的發展規模,是台灣北部最繁華的所在。想像一下,昔日淡江晨曦與夕照下的舟楫往來,就載滿著台灣北部所出產的鹿皮、樟腦(佔世界產量的80%以上)、硫磺、茶葉、稻米運銷到中國或其他遠洋國家,淡水港當時即是人聲鼎沸的繁華港市,人影就在接踵之間往返復來。
淡水的繁華就一直維持到中法天津條約的基隆開港之後開始下坡,台灣北部的出口貨物漸次轉向基隆,而日據之後淡水港的淤積以及台灣西部幹線鐵路的開通,淡水即如遲暮美人般,從昔日的繁華走入了平淡!
之所以要大略地將淡水的發展歷程敘述一番,是想要讓有心來此一遊的朋友們知道,當您走在桂花樹或者瓦窯坑的阡陌之間時,您會察覺到這地方的某些人文景象會讓您有進入過往歷史時空的感覺。例如這兒的田園景觀會讓您覺得就好像停留在某個很久遠以前的年代,而縱橫的灌溉溝渠與溪流交錯的原始風貌,彷彿是在敘述著這兒曾經有過興盛的農業、是某一處繁華所在的生產腹地。而從當年遺留下來,已經風華退盡的古宅則見證了它過去是個人文薈萃的好所在。
由於它曾經繁華所留下的歷史人文,也由於它繁華的退去而讓時空停留,讓我們得以在當下的桂花樹、瓦窯坑或者北海岸地區的許多聚落間和歷史相會,可以藉此建構和祖先聯繫的「臍帶」,讓我們得以從「今天」推朔回到與「昨天」的連結,這種時間與空間的生活文化聯結是一個族群其「共同記憶」建構的重要元素。也就是說一個族群對土地與文化的認同,有很大的部分是建構在這些共同記憶的認同之上。
來到此地,當我們遠遠地眺望這兒的山影與阡陌間的水渠,映入眼簾的就和我們的祖先所看見、所眺望、所想像、所期待的,定然有許多共同的想像。當年他們離鄉背井過黑水溝,其實只是為了可以活下的一口飯!當他們胼手胝足建立起足以溫飽安身且延續命脈的家園時,當他們荷著鋤頭在餘暉下走在回家的田埂上,當他們望著家園、望著遠處的山影時,他們所想像的是什麼呢?我就是喜歡尋找這般的情境,尋求能建構與時空連結的「想像」!
由於因緣際會的迥異,能在時間的長河裡挺住波濤衝刷的印痕實在不多了!這就是來桂花樹與瓦窯坑的意義所在吧?來到此地,可以去看看古宅,去見識早期人們的生活風貌,可以用手去輕輕觸摸古宅的磚與石,去撫摸由時間所刻下的痕跡!這只要您的一些想像力,這想像力來自對族群以及地方歷史有一些基本的認知即可。

就如此,在2005年的11月26日,我和好友林三元、江茂山來到瓦窯坑與桂花樹,在淡水捷運站對面轉搭淡水客運往北新莊的公車,就在水源國小下車後依路標所指,先來到瓦窯坑。我一路拍攝花花草草,在不覺間來到一棟很有特色,稱之為「虎尾寮式建築」的三合院,除了欣賞它石砌的美也聽業戶陳老先生的講古道今。除此,我佇立在庭院入口處一顆結實累累的狀元紅之前良久,細細欣賞這植株之美且將它影像拍攝下來與朋友們分享。
離開瓦窯坑之後,我們往桂花樹前進。時值莞芒花開時節,這一趟我們其實也為了採集莞芒梗而來,因為下午三點之前三元要趕回牯嶺街去,他應邀在牯嶺街的年度的社區活動中擺攤,教授以莞芒來製作台灣的古早童玩。
我們從水源國小旁邊的小路進入,未久即置身於田園阡陌之間,一路我們摘取一些莞芒,就在口湖子橋前,見一阿嬤帶著三個孫子出來玩,三元即興地就坐在路旁,用剛摘取的莞芒做了牙刷、鴨子造型的童玩給那三個孩童。三元真的是孩子王,逗得那三個孩子樂得!
道別之後,遠遠地;我們看見一棟古色古香的百年豪華宅第,我們三人就越過田埂向著這房子前進。
那一天在煦和的冬陽下,在山谷間的迴風裡,我們就坐在數百尺外的溝渠邊欣賞它的美。這遠處眺望的美感與親臨感受的二、三事,我想以專篇來寫下一些想法與心情。夜深了,晚安。

後記:
1.回程我們在公車站旁買了多種口味的「草仔稞」,好吃!
2.我將此行所拍攝的植物影像掛載在我的相本 - 「桂花樹與瓦窯坑」提供朋友欣賞
3.北海岸地區的旅遊,建議參考書籍「台灣地平線之淡北海岸的甦醒」,劉還月 常民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