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15 22:36:10George

鄉土行腳 - 赤崁樓;從一張「贔屭」的相片談起

(上列影像為贔屭的實物相片,引用出處不明.也有可能是電腦合成影像,此物據說是出產自中國廣西)
有一位不認識的網友寄來一封e-mail,內附一張「贔屭」的實物相片。原本我一直以為贔屭只是中國傳說中,龍所生九子之中的長子,世上並無此物種存在.上列的影像就是引用此一出處不明的相片。這位網友的信函還附帶了講解「贔屭」的說明文字,原本我只想將本文做為回函致謝,後來一想,何不就將它掛上我的部落格,讓更多的網路讀者朋友知道「贔屭」是何物,並且也告訴朋友們,除了在中國北京的明朝13皇陵可以親見此物石雕之外,到台南的赤崁樓一遊,也可以好好地來欣賞此一文化遺物。以下就分二段來說明赤崁樓沿革,及其歷史發展階段。並且在補充資料部分說明
1.赤崁樓的遺蹟、遺物。
2.赤崁樓內「御龜碑」的由來。
3.傳說中龍所生九子的簡介。
這一份資料您可以down load下來,有機會去赤崁樓一遊時,將會是一份極佳的導覽資料,做一個有水準的台灣人遊覽台灣極有代表性的古蹟,千萬不要只停留十分鐘,拍一張「到此一遊」的證據相片就算數了。那很可惜!
一、赤崁樓簡介
赤崁樓位於臺南市赤崁街與民族路交叉口。西元1653年(明朝永曆7年),由荷蘭人所建。
而「赤崁」一詞,是由南島語系平埔西拉雅族之新港社的支社,也就是在今日赤崁樓、大天后宮一帶的赤崁社(Chiacam)的社地名稱轉音而來。而今日安平古堡一帶,當時是新港社的支社台窩灣社(Taiowan)的社地所在。因此今日我們稱台灣即是由Taiowan(台窩灣)的轉音。而新港社就是平埔西拉雅族的四大社之一。
而「西拉雅」三字出自何處呢?有人說,這是從「四大社」三個字的轉音而來,您可以試著將「四」、「大」、「社」這三個字以台語發音,連續唸幾遍,就可以領略其中的音轉了。
南島語系平埔西拉雅族到台灣的時間,據人類學考證,應該在四千多年前。然而西拉雅族出現在歷史時期的文字記載上,則延後到17世紀中葉的荷據時期的《巴達維亞城日記》。《巴達維亞城日記》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向本國所作的遠東商務報告,在裡頭就經常提到西拉雅族。另外也出現在《熱蘭遮城日記》、《熱蘭遮城決議錄》、《鄭氏軍備圖》,以及「新港文字」的各類契書上。
至於描述西拉雅族的生活情事,記載最完備的,則首推清康熙36年黃叔璥的
《台灣使槎錄》,其中<番俗六考>、<番俗雜記>。所記載的台南縣平埔番社包括有:新港社、目加溜灣社、蕭壟社、麻豆社、哆囉國社、大武壟社、焦吧哖社、木岡社、茅匏頭社、茄拔社、霄裡社、芒(望)明明社等。
而新港、目加溜灣、蕭壟、麻豆,就是平埔西拉雅族的四大社。

話再回荷蘭人佔據臺灣的初期;當時荷蘭人統治臺灣,壓制漢族移民,西元1652年郭懷一領導漢民武裝抗荷卻不幸失敗。荷人心有餘悸,於是在臺江沿岸的赤崁地方,也就是現在的臺南市區,建立砲壘,作為防備。此城原稱普羅民遮城(Provintia荷文為永恆之意),早期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所以也把這座城樓叫做紅毛樓、番仔樓。
此城係用糖水、糯米汁,攪拌蠔殼灰,疊磚建造而成。周圍約141公尺,樓高10.5公尺,南北角有瞭望臺,還有古井與地窖兩所,儲存糧食預留水源,作為戰時的準備。荷蘭人據台時期赤崁樓是其行政中心,西元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改普羅民遮城為承天府治。清初台江尚未淤塞前,浪濤可直達赤崁樓下,「赤崁夕照」即是當時著名的台灣八景之一。赤崁樓歷經明、清、日據時期,至今仍大約維持原貌。

(上圖為赤崁樓的鳥瞰繪圖)
二、赤崁樓的歷史沿革
荷蘭城堡時期:
17世紀荷蘭人入據台灣後,以台南為據點,不斷剝削居民。終於激起郭懷一率領的民變。1653年亂平後,荷人害怕再有暴動,便在主要市街(今民權路)之北修築城堡,以供防禦,也做為商業與行政中心。荷人稱此堡為「普羅民遮」,有「行政區」及「永恆」之意。

明鄭時期:
明永曆15年(1661)鄭成功率軍攻打台灣,便以赤嵌樓為優先佔領目標,其後並設置承天府且居住在裡面,處理軍務。直到熱蘭遮城 (今安平古堡)被攻下後,方才移居到安平。此後,從鄭經即位、廢承天府起,直到清咸豐年間,近 200 年內,赤嵌樓都被當做軍火庫使用,且因民變破壞加上疏於管理而日漸傾圮。

清代的閣樓時期:
光緒11年(1885)左右,中法戰爭期間,台灣巡撫劉銘傳惟恐旁生事端,下令拆除荷式城堡。大士殿受到波及,也被拆毀。光緒12年台灣知縣沈受謙為振興文教,在赤嵌樓北側建「蓬壺書院」。
日治後的變化:
日治後,日人把赤嵌樓改為陸軍衛戍醫院。民國71年赤嵌樓被列為國家 1 級古蹟後,政府單位即慎重籌劃修復工作。於民國81年展開的修建工程,主要目標是恢復現存建築的原有面貌並改善庭園景觀。經過 1 年多的施工,重新開放的赤嵌樓果然充滿朝氣,再現昔日風采。
【赤崁樓、庭園、 碑林區、海神廟‧文昌閣、 城堡遺跡、蓬壺書院】

日治以後:
後因民變的破壞及疏於管理而日漸頹圮,原本荷式建築的主體也加上了中國式的建築,一度上面還祭祀了觀世音菩薩等神明。日治時期,改為陸軍衛戍醫院,也陸續展開修建及整修,光復後,將木製結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並將主要入口改向,而成為今日的模樣。
赤崁樓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建築演進史。從荷蘭式的城堡,迭經歷代的改變,一躍而為中國建築的輪廓。從諸廟雜陳到雙樓並立;有填平城基,也有矗立碑林;有掘開入口之迷,也有發掘穴窖之實。凡此種種,真是歷盡滄桑。

要前往赤崁樓樓可從台南火車站前搭市公車0,3,11,14, 18,19,31公車,在光復市場下車後,沿赤崁街走即可到達。開車可由永康下交流道往台南市方向直行,再接公園路,至民族路右轉即可抵達。白天開放時間:AM08:30~PM05:30;夜間開放時間:PM05:30~PM09:00。門票:全票50、半票25;台南市市民憑身分證免費;團體票30人以上八折。連絡電話:06-2205647。
補充說明:
壹:赤崁樓的古物及古蹟
赤崁樓現展存於室外樓間之石雕、古物及古蹟有十七種:
石象:清道光年間臺邑紳士吳尚新墓前之石刻,現置園中拱門兩側。
石欄石獅:清光緒十二年,沈受謙建文昌閣,同時置石獅十二於石欄上,現仍在
原位。
縣署石鼓:縣署為清乾隆十五年知縣魯鼎栴所建,石鼓成於是時,現置海神廟前
庭。
技勇石:清代考選武童用物,私家練武亦用之。該園現存四件,與石駝同列。
石栳:清代商郊所用之標準容量器。該園現存二件,與石駝同列。
石臼:清乾隆四十二年,軍工廠鼎建時所置,為擣製油灰之用具。現與石駝同列。
海神廟 :清光緒四年臺灣知縣潘慶辰起造。
蓬壺書院門廳:清光緒十二年臺灣知縣沈受謙建置。
文昌閣:亦為清光緒十二年沈受謙建置。
普羅民遮城堡門:荷蘭人於明永曆七年所建舊城之堡門,年久湮沒,至民國三十
一年重修赤崁樓拆除大士殿時,始被發現。位於文昌閣西側臺
基下,其拱門及門內上樓石級遺跡仍存。
普羅民遮城東北稜堡殘跡:荷蘭人於明永曆七年所建舊城之一部,清光緒十二
年,其臺基上建置五子祠,祠毀之後,經過發掘,乃
現此稜堡殘跡,其城壁堅厚,可見舊堡之一斑。
普羅民遮城古井:荷蘭人建城時所鑿之古井(現存於文昌閣與海神廟之間),相
傳有隧道與安平古堡相通,或係謠傳。
文昌祠壯北石獅:文昌祠建於清康熙年間,石獅成於是時,祠已圯毀,石獅現
置該園民族路大門兩側。
石龜御碑贔:清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變,清將福康安率軍來臺鎮壓;事平,乾
隆賜旌功御碑九座,其中四座滿文,四座漢文,一座滿漢文合刻,
現置海神廟臺基南側。
石馬:原是臺南縣永康鄉洲仔尾前清雲騎尉鄭其仁墓前石彫,現置文昌閣臺基
下,普羅民遮城舊堡門之前。
石碑:該園收藏石碑頗多,總計二十餘件,有營造畫、禁令、修橋、造路、旌表、
墓道、修祠廟等碑記。現置海神、文昌兩樓臺西側壁成列。
石駝:清代官定及商郊所有之標準重量石,該園現存十餘件,置文昌、海神兩樓
臺基前走道之側成列。
貳:赤嵌樓御龜碑(承載御龜碑者即為贔屓)
贔屓,又名龜趺、霸下、填下,龍生九子之長,貌似龜,有齒,力大,好負重。其背亦負以重物,常出現在石碑下、牆腳、金爐腳、桌腳等處。

清乾隆51年(1786),天地會成員在台灣起義於大里岱(今台中縣大里市)。北路由林爽文領軍,南路由莊大田負責。全島聞風響應,清兵潰敗。這就是著名的「林爽文事件」。由於叛軍聲勢浩大,清廷倍受威脅。於是在隔年9月,命令當時陝甘總督福康安率軍渡海平亂。
福康安登陸後,短短3個月內便將亂事平定。乾隆皇帝接獲捷報後,親自動筆寫了5篇詩文來紀念此事。同時下旨將這些詩文以滿、漢文鐫刻製碑,豎立在台南、嘉義兩地敕建的福康安生祠內。這就是「御龜碑」的由來。
由於當時台灣的石材過於鬆脆,不堪大用。官方為此大費周章,先在盛產花崗石的金門開鑿上好巨石,將龜座與碑石分別雕製後,再運到台灣來組合。當時載著龜碑的船隻,浩浩蕩蕩直駛到今天保安路西邊的港道卸載。誰知碑石過於沉重,一不小心,其中一具龜座竟掉落海底。主事官員惟恐獲罪,便隱瞞此事,急忙用台灣土產砂岩補刻1座。目前這座「真碑假龜」的御碑存放在嘉義市中山公園內。
此外的9座完整御碑,最先是被立在今南門路附近的福康安生祠裡。
日治後,生祠傾圮。1935年,為了舉辦台灣博覽會,被移到大南門的外廓內。光復後,於民國49年再被移到今日的位置存放,成為赤嵌庭園最醒目的景觀之一。
有趣的是,掉落海底的龜座,沉沒百年後,因台江淤淺,竟然重見天日,在1911年時,被漁民撈獲,並被尊為「白靈聖母」,目前供奉在保安路的保安宮內。
參、龍生九子簡介(資料及圖片引用維琪WIKI百科全書)
第一種龍生九子的說法:
龍生九子皆不成龍,各有所好,且各有所用。
1.囚牛(qiúniú):
囚牛,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喜音樂,蹲立於琴頭。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2.睚眥(yázì):
睚眥,龍身豺首,性剛烈,最是好殺 嗜殺好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3.嘲風(cháofēng):
嘲風,平生好險,如今殿角走獸是其形象。
4.蒲牢(púláo):
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5.狻猊(suānní):
狻猊,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6.贔屭(bìxì):
贔屓,又名龜趺、霸下、填下,龍生九子之長,貌似龜,有齒,力大,好負重。其背亦負以重物,常出現在石碑下、牆腳、金爐腳、桌腳等處。
7.狴犴(bì’àn):
狴犴,形似老虎,傳說其好訴訟,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
8.負屭(fùxì):
負屓,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9.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
螭吻,又叫鴟尾、鴟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鴟尾到底是一種鳥還是傳說中海上的鯨魚沒有確定的說法。

第二種龍生九子的說法:
1.贔屭(bìxì)2.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3.蒲牢(púláo)4.狴犴(bì’àn)
5.饕餮(tāotiè)6.蚣蝮(bāxià)7.睚眥(yázì)8.狻猊(suānní)9.椒圖(jiāotú)
第二種說法較之第一種少了囚牛、嘲風、負屭,而以饕餮、蚣蝮、椒圖取代

5.饕餮(tāotiè):生性好食,立於鼎蓋。
6.蚣蝮(bāxià):生性好水,常立於橋柱。
9.椒圖(jiāotú):形似螺蚌,生性好閑。常立於門首。一說為龍之第七個女兒。在台南市的大天后宮的大門門枕即以椒圖之石雕製成.


第三種龍子的說法是龍生十三子:
將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龍子之一。
螭首(chī):螭首,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在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散水。
麒麟:麒麟,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據說能活兩千年。雄的名麒,雌的名麟,合稱麒麟。性情溫和,不傷人畜,不踐踏花草,故稱為仁獸。
麒麟頭的形狀像鹿,尾似牛尾,麒有獨角,麟無角,口能吐火,聲音如雷。中國古代用麒麟象徵祥瑞。相傳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聖人時此獸才會出現,亦作騏驎。
民間傳說麒麟會給人們帶來兒子,使家族興旺,因此有麒麟送子之說。傳說中孔子的母親生孔子前曾有麒麟現身。
朝天吼(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
貔貅(pí xiū):貔貅又名天祿、辟邪。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喜吸食魔怪的精血,並轉化為財富,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也有一種說法它是龍的第九個兒子。
古時候人們常也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傳說貔貅觸犯天條,玉皇大帝罰他只以四面八方之財為食,吞萬物而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現在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製品正因如此。
日本藤素 2020-02-24 12:51:20

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