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4 12:02:18王維

團圓麵

 現獲大公蟳稀飯,藥酒清蒸野生活石斑,

冰鎮活龍蝦生魚片,是昨晚的團圓餐.

 

年底,三代團圓,卻沒見面。

媽媽確診了,住進醫院隔離病房,

靠氧氣機呼吸。

 

注射抗病毒藥物後,燒退了,

從氧氣面罩換成鼻套管。但醫師說:

「年紀大的病人常一開始治療後好轉,

過幾天又有變化,還是要密切觀察。」

 

果然傍晚又開始發燒、拉肚子。

接下來幾天,上吐下瀉、排尿不順,

跟一般描述的症狀完全不同。

 

護理師說:「老人家,症狀很難講。」

是安慰,也是警告。

 

晚上睡不好,一直醒來。

護理師凌晨四點來打針順便換針頭,

折騰了一個多小時。「奶奶喜歡拔針頭,

你們要去買一個約束手套。」

 

沒有任何病約束得了她。隔天恍惚,

一直說過年了,她有約人打牌,要去拜年。

才剛講完,立刻就起身,差點跌下床。

 

媽媽的牙不好,平常在家就只能吃軟爛的東西。

住院後不知是沒有食慾,或是沒有力氣,

醫院的伙食都不吃。於是我們開始送餐。

 

她平常喜歡吃蒸蛋。我把水換成雞湯,

蒸出來像「糕」,不滑溜。少蒸五分鐘,

看起來比較亮麗,卻也不吃。

雞湯換牛奶,鹹的變甜的,仍被退貨。

 

我多管齊下:木瓜、豆花、布丁、奶酪、

酒釀、柳橙汁、芝麻糊、白木耳…。

但除了豆花,統統出局。

 

我哥建議:「煨麵軟爛,媽平常愛吃,

可以去上海餐廳買。」

 

上網研究,蔥開煨麵不難,

但需要蝦米、蔥、火腿。

家中沒火腿,蝦米也已過期。

情急下只好用培根取代火腿。

培根出油多,炒蔥也有香味,

加了高湯煮,味道以假亂真。

 

我孩子還小,煮軟爛的食物我熟。

廚房有兩把剪刀,專門用來剪兒童餐。

「假」蔥開煨麵煮軟後,我左右開弓,

像是要剪掉病毒。

 

裝哪呢?放一般紙碗,到醫院全涼了,

而住隔離病房又不能出房間用醫院的電鍋。

翻箱倒櫃,找出一個保溫碗。

是我太太從國外回台隔離時,

我幫他送飯用的。

媳婦曾用的碗,如今給了婆婆。

 

孩子的剪刀、太太的碗,一家三代,

因一個疾病而分開,卻因一碗煨麵而「團圓」。

 

送到護理站,我指著角落隔離病房,

「需要我拿到病房門外嗎?」

 

「放這就好。」

我跟她這麼近,也這麼遠。

最後,「團圓麵」比不上「小南門」。

麵只吃了兩口,豆花全部吃光。

 

也許保溫碗還不夠。

我哥發現韓國有一種保溫袋,寶雅有賣。

 

媽媽住院近三周後,才漸漸清醒。

晚上,她透過視訊,

一邊拍著約束手套一邊唱歌: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

 

唱完後她說:「你生日快到了,

我送你一千塊的紅包」。

我逗她:「台幣還是美金?」

她猶豫,然後說:「美金!」

猶豫,因為她節儉的個性。

「美金」,因為對孩子永遠的擔心。

我知道,她回來了。

 

那晚,台北降到十度。

我出門買蝦米和保溫袋,準備東山再起。

我想起八百多萬跟我媽媽一樣確診的人,

他們後來都吃了團圓麵了嗎?

這個病,把家人隔離。

但也用另一種方式,讓我們團聚。

 

註:

2023-01-14聯合報/ 王文華

(作者是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悄悄話) 2023-01-15 00:4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