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眷村系列(6):非列管眷村歷史拼圖的缺口
台灣立報2010-9-28 21:06 作者:李宜霖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眷村的形成有複雜的歷史背景,其中有國防部列管的眷村,以及沒有列管、名不見經傳的眷村,各有其不同的社會生態發展。致力於眷村文化保存的外省台灣人協會理事長李廣均表示,眷村這個概念必須要有多重解釋的空間,必須認識1949年後來的移民內部的差異性、異質性。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戰敗將台灣歸還給中華民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陳儀來到台灣,負責接收日本人留下的公部門資源,包括台糖、株式會社、行政房舍等,例如其中有日本大佐(上校)身分飛行員留下的房子,被保留下來,馬上撥給來台接收的公務人員跟軍人使用。基隆、高雄、馬公要塞司令部防軍也住進各地日式宿舍。在101大樓附近保留的四四南村,現在已經轉型為台北市信義公民會館,最早是在1948年由四四兵工廠軍民自建。
能遮雨就是家
李廣均表示,1949年到1951年間,台灣因戰爭湧入1百萬逃難的軍人、家屬、學生、商人、公務人員、難民,當時台灣沒有空間容納這麼多人,只要有任何地方有空地、可以遮雨,就住下來,政府沒有任何規劃,軍人任意找地方住,包括寺廟、車站、公園、學校、倉庫、廠房、軍營等,這些都不算所謂的「眷村」,例如鄧麗君本名鄧麗筠,小時候所住的蘆洲新村,是由日本人所留下的倉庫改建而成,每個人隔一小間,大概4到
1957年蔣宋美齡婦聯會大量興建軍眷住宅眷舍,開始有空間規劃及建築形式,一直到1980年蓋了將近4萬棟,李廣均提到,1956年前,主要是日式房舍及軍民自建的竹籬笆,比較簡陋、隨便,沒辦法住很多人,分散地居住在任何有空間的地方。
李廣均指出,國防部列管眷村886個、近10萬眷戶,如果一戶可住5人,約可住50萬人。1949年時戶政非常混亂,保守估計來台人口約1百萬,軍人約5、60萬,必須是現役、職業軍人,才有資格分配到一戶眷舍,所以不超過10萬的軍人分配到眷舍,但還有4、50萬的軍人沒有辦法分配到眷舍,住在所謂的「非列管眷村」違章建築。
1949年蔣介石帶著號稱百萬大軍來到台灣,當時中共有可能進一步的解放台灣,李廣均表示,美國政府不管台灣,美國認為蔣介石政府丟掉大陸江山,政府沒有效率、又貪污。
1951年韓戰爆發,美國意識到一旦中共聯合蘇聯,進一步拿下朝鮮半島,就會進攻日本,也會從南方佔領越南、菲律賓、台灣,太平洋半邊會受到共產勢力控制,美國基於全球戰略考量,維護世界霸權角色,為了國家安全勢必鞏固太平洋,守衛從日本、朝鮮半島、台灣、菲律賓這一系列島鍊,台灣成為戰略思考下重要的支柱點,美軍介入協防台灣海峽,台灣因美支持轉危為安,這個局勢一直發展到1958年823砲戰。
李廣均表示,美國防衛台灣,不讓共產勢力入侵,但不希望蔣介石反攻大陸,美國不願看到戰端重啟,麥克阿瑟因為支持蔣介石的想法,被總統杜魯門調回去。蔣介石一方面希望美國防禦台灣,一方面又希望借助美國力量攻打大陸,立場非常尷尬,美國一方面給予台灣經濟、軍事援助,一方面又用美軍顧問團名義,安插美國軍官到國民政府各個單位,監督蔣介石。
軍人自力謀生
李廣均指出,美國要求蔣介石進行裁軍整編,因為要養5、60萬軍隊,需要很多人事費用,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軍人素質不高,因為很多人是在大陸被臨時抓去當兵,蔣介石逐步整編軍隊,5、60萬變成3、40萬,當時很多軍人被迫提前退伍,特別是職務低階的軍人,沒有退休金、退休俸,也沒有轉介工作,必須自謀生活。
李廣均談到,1961年後軍人退伍,比較有退休金、俸。1961年前退伍的軍人,只拿了3個月的薪水跟幾件衣服就退伍,也有許多人因軍中待遇不好,低階士兵無法結婚,主動退伍。
這些被迫或自願離開的軍人,無法住到列管眷村,在廢棄的土地,自行搭建違章建築,大部分是在軍營外、列管眷村旁邊,有的在公有土地、河岸地,例如台中大雅忠義村,退伍軍人就在裝甲基地旁空地,賣山東饅頭、包子,打零工,與軍中同袍、老鄉住下來,也持續跟營區服役長官、軍人互有聯繫,之後聚集更多人,成為一個自發的人群聚落。
李廣均說,以前叫違建,現在稱「非列管眷村」。這些沒有資源的軍人,不會講客家、閩南話,只能仰賴軍中的人際網絡生存。
李廣均提到,「非列管眷村」是在複雜的歷史、社會脈絡中產生,而國防部只承認列管眷村。李廣均說,如果只看到列管眷村,將會見樹不見林,只看到局部,無法交待眷村的意義是什麼?無法交待1949年後移民的故事是什麼?無法形成一個歷史拼圖。
圖片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