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史思維企業應對改善
在歷史道路上,變法改革人物甚多,比較著名的變法者,其下場令人看了有點欷吁、有點寒心。例如:商鞅最後被誣謀反,以五牛車裂慘刑而亡,且滅商鞅之族;吳起臨亡前雖抱著楚悼王屍首,仍遭一陣箭雨,射成了刺蝟;王莽在混亂中被商人杜吳所殺;王安石二次罷相,將其與童貫等奸臣相提並論,被認為是宋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張居正死後家產被抄沒,十餘口餓死,長子自縊,次子自殺未遂,與弟一同充軍,年逾八旬老母,惶懼哭泣,求死不得。晁錯推行削藩令,落得腰斬而亡。還有李悝變法、桑弘羊變法、范仲淹慶曆新政、戊戌變法……等等。這些變法改革無非是想國富民安,民安對國家就有向心力,國富就想擴展領域。但是,推動著其下場,都不是很好,難怪……藍綠兩黨儘是一些討好者,鮮少有真心改革者。(姑且不評政事)。
企業經營管理改善,如果以古為鑑進行改革,實行時可能會遭唾罵鄙視,但不致車裂之刑啦!。就選幾則變法內容,思維企業改善與應對執行來探討。
◎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下場雖然慘不忍賭,可是其變法是成功的。在他死後其制定變法內容,依然施行。使得落後的秦國,日後成為統一六國的大帝國。以商鞅一生,用成語分段說之:
1.良禽擇木:
商鞅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惠王認為公叔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採納。公叔轉而告訴商鞅,並要他趕快離開魏國。後來公叔痤去世,商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續修穆公之業,遂西入秦。先以帝道說之,孝公時時瞌睡﹔次以王道說之,然而猶未中旨﹔最後以霸道說之,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強國主張,孝公大悅,任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當這個環境無法讓你施展才能,或理念不合,只好另尋他路。否則,日後不是遭冰凍就是要同流合汙了,這樣對公司及個人都滯礙不進。所以,要找個能施展改善的企業,自已則先具備改善的能力。自已有能力,何愁「恨天低,大鵬展翅難飛?」
2.徙木立信
商鞅開始推行革新時,為了取信於民,他派人在城中豎立一木,三丈長。並告知:「誰人能將之搬到城門,便賞賜十金。」秦民無人敢信,後加至五十金,於是有人扛起木頭搬到城門,果然獲賞五十金,從此宣示與開展孝公變法。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例如:實施生產效率評核時,一定要設績效獎金制度,如此相輔相成,提升效率才有助緣,不然只有反對聲浪或根本就不重視。
3.懲一警百
後來,太子犯法,商鞅認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
有賞就要有罰,企業規定行事運作章程,就必需遵守。雖然行事要留三分情,但是一味放縱,那如何推動改善呢?殺雞警猴是有醒示作用,假設此猴若是一隻潑猴(孫悟空),除非你是如來佛,否則 -– 動不得啊。如果這個體制不具改善雛型,或已病入膏肓,你仍要大刀闊斧進行改善的話。你的後台如果不是很硬很穩,下場可能會很慘喔?因為,猛虎難敵猴群。慎思!
4.作法自斃
商鞅之法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資治通鑒》記載:「初,商君相秦,用法嚴酷,嘗臨渭論囚,渭水盡赤。為相十年,人多怨之。」秦國貴族多有怨言。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駟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函谷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願收留。
讀到這裡,先撇開因果報應之說(容後再談)。懲處要適當,殊不知太子以後是要接王位的;亂世雖用重罰,也要有點儒家的仁心,作法自斃,只能喟然感歎罷了!
◎戰國楚悼王時期吳起改革
吳起一生,從道德上說惡劣得一塌糊塗,譬如:誅鄰止謗、母喪不臨、殺妻求將。從功業上說則極為顯赫,在魏文侯二十六年,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整軍備武,「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其餘也打成平局。楚悼王重用為相,僅一年便創造了,「南平百越,北併陳、蔡,卻三晉,西伐秦」,使當時的楚國又一躍成為諸侯國中之強者。歷史上,吳起為軍事家與孫武齊名,就從重要的作戰思想來取經吧!以下幾個方面:
1.戰爭的性質分類:
戰爭的起因歸結為五種:「一曰爭名,二曰爭利,三曰積惡,四曰內亂,五曰因飢。」由此將戰爭區分義兵、強兵、剛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質。
企業內部若不合,也不外乎爭名、爭利,久而久之便內鬥而自亂,如何對外與同業競爭。競爭力一旦下降,自然就鬧飢荒(訂單減少)。企業的種種惡習,猶如毒瘤一般,若不及時根除,等到擴散開來要治癒,則需投入更多的心力。兵有種類區分,相同的公司對人員管理編制也需分類,除了一般各單位基本分類外。針對技術能力、個性態度、服從配合度…….等等。例如:行為溫和與態度惡劣之員工,管理方式就要不同;對員工技術瞭解,有助於瓶頸站的消除。區分目的在於:適才適用,相互支援,不適則淘汰之。
2.主張軍事、政治兼具:
「內修文德,外治武備」,他主張治國治軍要先「教百姓(指各級官員)而親萬民(指人民群眾)」,「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這樣便能做到「和」,使國家、軍隊團結一致、和衷共濟,一旦發生戰爭,「則士以進死為榮,退生為辱」。
企業必需文(幕僚文書單位)、武(製造技術單位)並重。教育訓練除了教育幹部之外,員工也要教育。教育內容:領導管理知識、溝通協調要領、現場實際操作、安全衛生管理………等等,也要文武兼併,不可只是嘴巴說說,或應付檢查而已。真才實幹,團結一致,就沒有無法達成客戶需求的藉口。
3.強調戰備:
吳起十分重視戰備,提出:「夫安國家之道,先戒為寶。」意思是說,要使國家長安久治,就必須提高警惕,重視戰爭準備。
公司要永續經營,也要時時保持最佳狀態。人員、機器、模具,三者缺一不可,不管是正在線上生產,或是待上線製造,都要能在第一時間,就能供應的備戰狀態。平時就要注意:生產製造技術、備份組件、預防保養程序、作業員使用教育、改進品質效率設計……等等。
4.強調慎戰:
主張慎戰,認為「戰勝易,守勝難」。而且屢戰屢勝的軍隊可能孕育著失敗與災禍,因而「以數勝得天下者稀,以亡為眾」。
若不謹慎用心經營,可以會屢敗屢戰(這次短裝數量,下次延期出貨)。然而,長勝軍切勿存驕慢之心,驕慢會阻礙進步空間,亦隱藏失敗的因子在裡頭,亦不可不慎。標準化製程生產客戶需要的產品,什麼樣的品質是客戶所注重的,在全面謹慎同時要抓到重點而應戰。
5.強調料敵、擇機:
強調「料敵」,反對主觀臆斷,認為必須調查研究,了解敵情,擇其弱點和有利時機攻擊之。指出有八種情況可以毫不遲疑地與敵交戰,六種情況如果不經過縝密運籌就不能與敵交戰。
譬如:指行銷方面,以時間數列為例,瞭解產品銷售是長期趨勢,還是季節變動、循環變動、偶然變動。清楚同業運作模式與競爭策略,並分析影響層面,評價其對我的威脅程度,才可知已知彼,百戰不殆,集中精力,機動作戰,達到先機制敵之效。
6.強調兵要精、要練:
提出兵「不在寡眾」而在於精,「以治為勝」。他認為,「民有膽勇氣力者,聚為一卒;樂以進戰效力顯其忠勇者,聚為一卒;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見功於上者,聚為一卒;棄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為一卒;此五者,軍之精銳也。」使「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強者持旌旗,弱者給廝養;勇者持金鼓,智者為謀主」。
企業製造能力訓練,先要求專精,再求多能工,才不致於樣樣通樣樣鬆。例如:油壓技術優的為一卒(一卒:意為聚合成一戰鬥集體組織);焊接能力強的為一卒;精於加工技巧的為一卒;善於謀劃經營的為一卒……等等;按照員工具體條件分別專經不同領域,按不同編制進行編組,按不同編組進行訓練。為使專精,還需加強訓練,其內容、方式、方法和要求上須縝密規劃。
7.強調兵要嚴、要愛:
強調治兵要嚴,「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於用?」所以吳起主張治兵必須「明法審令」,強調紀律,有過則罰,有功則賞,使軍隊士卒做到「發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要求統兵的將帥要愛兵,「愛其命,惜其死。」
賞罰嚴明:見到有功者,必定予以獎賞(重賞),以激勵士氣;見到犯錯者,必定予以懲罰(輕罰),來警惕不再犯錯。不可有功過相抵、人情歪理從如之說。當劍拔弩張之時,愛語可以化解;當怨聲載道之時,關愛可以平息。仇視不僅心中不悅,更使工作溝通不良,協調無方。關愛可讓大家工作愉快,亦可凝聚向心力,提高生產力。
◎北宋王安石的熙寧變法
王安石一生為官清廉,連政敵都承認他素有德性,平生行止無一汙點,是典型的一個好人。那為什麼變法失敗,而留得身後罵名呢?就從變法失敗之因素來探討:
1.堅持已見,舊派阻撓:
王安石滿地政敵,例如:司馬光是支持變法,只是方式有點分歧,就將列入敵對。就連本來是朋友的蘇東坡,後來都變成政敵。在經濟改革之措施,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豪強縉紳的利益,故遭到大豪紳、商人及高利貸者之激烈反對。
不管是國家改革,或是企業改善,其主要工作,並不僅僅是改變事情,更重要的是改變人們固有的思想觀念。因此,改善過程中的一個協調、溝通的過程,是改善的重要工作之一。拒絕與人溝通,不溝通怎麼能協調順暢?為上改革者,若能虛懷若谷地接受他人益言,忍辱負重地團結同仁,豈有不成之理?
2.急進推行,任用非人:
王安石急於求成,在短短數年內,次第頒佈紛繁的法例,一事未已,一事又興,很難收到實際的成效。用人但求擁護新法,而不問其品格,故而日後在變法派中起了分裂、破壞的作用。不樂聞逆耳之言,但喜歡聽人恭維和奉承話,於是投機份子章惇、呂惠卿之流,曲意迎合,因緣重用,遂使新法的推行變了質。
唐朝盛世中有四個評量人才的標準:一.見地是否高明?二.器量是否寬廣?三.德行是否淳厚?四.學問是否淵博?
王安石應當急於求成,而沒審慎用人。然而,企業推行改善方案時,用人起碼也要衡量德與才。一粒米養百樣人,公司裡不外乎有抱大腿、馬屁精之流,只要放對位置,指揮監督得當,亦可用之。有道是打江山、開拓市場時,要多用「小人」;守成、維護市場時,要用「君子」。在什麼時候用什麼人,那就要看統籌執行者的智慧了,因為管理就是鑑人、選任、用人。政策頒佈,條列分明,有錯及修,切勿朝令夕改。
3.基層貪贓,執行不力:
自宋初以來,各級官員冗濫無能,基層吏胥貪墨枉法,故欲富國強兵非先澄清吏治不可。而王安石變法注重於理財,忽略了行政之改革。以百孔千蒼之各級行政而欲其負責推行重大之變法,自不可能。
一個管理者的成功,5%在戰略,95%在執行。傳統觀點認為,基層問題錯誤百出,是下屬無能。因為主管是負責制定戰略與決策,下屬負責執行。殊不知任用非人也是主管不對,沒有參與執行,怎知道是下屬能力不足,還是相關策劃有問提。執行不力,相關單位皆需研討。先看人有沒有能力,需不需要支援,或者根本不能用;在看事的問題,需不需要修整,或者此時此刻根本行不通。基層幹部是執行的第一線非常重要,如果形成上有政策(改革),下有對策(敷衍),那改善之路,便遙不可及囉!
4.輕啟邊釁,消耗國力:
在內政亟待改革的形勢下,王安石又屢啟邊竹釁,對西夏等用兵,結果作戰失利,使遼乘機略地,既損國威,又耗國力。加以久旱成災,饑民流離失所,守舊派遂以天怒人怨為藉口,大肆攻擊新政,使支持變法的宋神宗亦大為動搖。
如果企業內部亟待改善,譬如:排程交期無法如期、品質極不穩定、制度規章不如法、計劃目標達成不如先前所設定……等等。那就要先改善內部體制為第一要務,不可挑釁同業拼價格戰,或隨意答應客戶縮短交期,或是不假思索就開發新產業或新產品。一切要等內部穩固,在做評估。
5.能力太強,剛愎自用:
王安石性剛,能力強,與神宗議論國事,有所抗辯,聲色俱厲,神宗每為之改容聽納。創行變法之初,用心太過,自信太厚,脾氣倔將,不知變通。例如:「青苗法」(農業貸款)實施時,偏巧遇上連續數年旱、澇、蝗災,農民沒錢,官方為減少損失,達城績效,便強制貸款,最後變成放債取利。
企業領導管理幹部太強,手下一定不太強,這是通例。最好是自已很強,但是不要覺得自已很強,謙虛一點,承認別人的長處。否則你的身邊不是笨蛋就是馬屁精,再不然就是利用你的人。王安石就是很好的借鏡。再來,脾氣拗不容易交朋友,太有自信容不下別人諫言,不知變通導致一意孤行,改善終將失敗。要能窮則變,變則通,更需集思廣益,廣納諫言。
◎明朝的張居正變法:
萬曆首輔張居正是一個難得有作為得人。當時太監專政,替皇上做事。法律不行,命令無法下達。張居正的政策,只想按大明律做事情,該做就做,該管就管,政府下達命令能徹底執行,讓政府效率提高。所以,張居正變法算成功一半,死後行政革新就終止了。
1.堅固鐵三角:
神宗萬曆初年,張居正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當時神宗年幼,張居正成為首輔,在取得李太后的支持,和內相馮保的配合下,親政多年。一切軍政大事均由他主持裁決,前後當國十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
企業經營改善:第一、要有上級完全授權支持。第二、得到同階同僚的配合。第三、策劃執行者一定要有兩把刷子(管理自已與管理他人)。
2.實行考成法:
加強對官員的考評,並裁減了大量的冗官冗員。「有冗濫者裁之」。萬曆九年正月裁兩京戶部侍郎以下156個職位,同年裁撤鄖陽巡撫、順天巡撫、湖廣總兵等地方大員職位。文武官員從12萬餘人降到9.8萬人以下。
東方管理講究情性,常常是因人設事;西方管理講究理性,所以是因事設人。不管如何,需編定員工數,制定考核標準,建立員工監督網絡。用人以能力而不依資格,以德行而不依名聲,最好也能制定一套考成法。
3.推行一條鞭法:
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將賦稅與徭役等合而為一,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
一條鞭法的目的:就是簡化稅制、增加收入、方便徵收稅款。應用於管理上,我們可以思維,公司的帳目、表單、流程,有哪些是可以簡化,或者合併;還是有哪些是重複,可以刪除;站程中有哪些事可以縮短時間,降低成本;或者哪些有附加價值,可增加營收。
4.行政三聯單:
一個命令,分成三份,著重於計劃、執行、考核。
請參閱:http://mypaper.pchome.com.tw/futang/post/1322565791
◎ 結論:
歷史實踐表明:任何一場變法要取得成功,首先要清楚知道依靠誰?團結誰?也就是說,誰將成為這場改革的推動者、實施者、合作者,也就成了變法能否成功的關鍵。企業經營改革,亦復如是。
企業改善應對若要能成功,整理因素如下:
1.上級充分權力為後盾,委之重任,且信之不疑,消除改革阻力或掣肘改革的牽制,對於改革的順利進行,是項重要關鍵因素。例如:商鞅有秦孝公支持、吳起得楚悼王賞識、王安石遇宋神宗實行革新、張居正時李太后完全授權(還曾被懷疑和李太后有一腿)。
2.改革是有計畫、有組織的。並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的改革。在改革之先,樹立威信~譬如:「徒木示信」。
3.組織再造,貫徹執行力。就像歷代改革一樣,在經濟、社會、軍事等各方面均需改造。企業既然要改,就要改得脫胎換骨。想要獲得強大執行力,就必須從改變錯誤的觀念著手,這樣組織才有可能再造。例如:吳起主張「內修文德,外治武備」,強調集中兵力和機動作戰,為使兵精,還需加強訓練。
4.獎懲並用,重賞輕罰,賞罰嚴明,貫徹法令,使員工有所鞭策,有所警醒。組織流程制定中,需透過不斷的教育和訓練,來強化意識,而不是制定後出現錯誤,才想起對員工說明教育與培訓。例如:吳起作戰思想提到「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於用?」
5.有長期準備、完整計畫。有充分時問,充分互信,充分溝通,因能循次漸進,成效顯著。例如:王安石變法,朝廷中大官僚、縉紳、元老重臣、后族、宦官等,自始至終一直竭力阻撓變法的進行,而不溝通,且缺乏互信。商鞅雖遭車裂而亡,但是其變法秦惠文王仍然繼續推行,締造了滅六國,統一中國的秦王朝。然而,明朝張居正變法,卻因推動者身亡而停止。
企業經營改善,有的重視管理制度、有的注重用人、有的注重策略、有的注重賞罰、有的注重………,有心改善者,則需全盤考量,再看體制、文化,再擬方針對策。
改善方式與改善方向同樣重要。
改善急進與改善緩慢同樣易敗。
改善時說話的方式比內容重要的多!
改善時所遇假君子比真小人可怕!
改善時反對聲浪比支持贊同要多!
改善站在對位置比做對事更重要!
改善能力比造反的理由更危險!
改善得勢時眾星拱月,
改善失勢時千夫所指!
商湯和周武,沒有傚法古代而稱王的;夏桀和殷紂沒有更改舊制而滅亡的。從此可知,反古未必錯,循禮未必對。人無定心,事無定法,企業改善,應對拿捏,全乎一心,
上一篇:工作執行三聯單
以史為鑑 可以知興替
歷史上
維新變法
失敗者多
成功者少
現實中 改革者
侷限理論或太過實際的話
誠如所言 成功者少
晚安 2011-12-15 22:51:42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