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5 11:29:30慕松

愛麵族的日記簿

 










照片-麵條製作-[網摘]。



 

          『愛麵族的日記簿』

 

  我不敢自許為「愛麵族」,但是我喜歡吃麵卻是不爭之實。我的吃麵歷史很長,從路邊攤的切阿麵吃到大陸來的陽春麵,再從湯麵乾麵吃到炒麵與水冷麵等等。麵麵俱吃,從未覺得自己是個「愛麵族」。從來我吃麵都是吃現成,直到當兵入伍分發部隊之後,我才真正下廚親自做過麵食。那年分發部隊到馬祖,報到之後班長首先問我會不會炊事?我客氣回答說:「應付三餐沒有問題......。」

 

  未待我把話說完,班長又問我:「會不會做麵食?」我搖搖頭表示不會。於是班長給我第一個命令,要我明早五點鐘去廚房報到。翌日起個大早,馬祖天氣冷,所以,我披件軍便衣趕去離碉堡甚遠的廚房。前腳剛剛踏進廚房,班長已喝令要我過去麵檯前。接著下達指令,一個命令一個動作。班長說:「從麵粉袋內舀三碗麵粉倒在舖板上,鹽巴少許倒入麵粉,將冷水滿滿倒入攪拌均勻成麵糰。」

 

  我依指令揉成麵糰之後,班長接著又說:「把麵糰放在舖板上,用力搓揉麵糰至結實發白。之後將空麵粉袋覆蓋在麵糰上,放任它十五分鐘,讓麵糰醒過來之後,再過來擀麵......。」在此等候期間,班長要我洗一堆鍋盆與廚房用具。約模十五、六分鐘之後回到舖板前,班長交給我一根擀麵棍,他要我將麵糰擀成薄片。接下來將大薄片折疊三、五層,再以切麵刀一刀一刀切約半公分寬度。

 

  最後的動作是將麵頭拉在一起,接著用力一抖一甩,一大撮的麵條出現了。接著在麵條上撒些麵粉,防止它們黏結一團。初次自己親手製作麵條,外觀雖然不怎麼好看,可是心中興奮之情難以掩抑。嗣後在班長細心的教導下,我學會了包子饅頭與麵疙瘩之製作。此刻的我對麵食之基本製作已經上手,輪到下廚都能從容應付矣。而且製作出來之麵食有模有樣,還被班長稱讚說我是天才呢。

 

  根據資料顯示,麵條之起原始自中國,不論是日本麵條或義大利麵條,全都與中國麵條脫離不了干係。日本麵條是在唐代,隨著遣唐使帶回日本的。而義大利麵條,則是由馬可孛羅帶回去的製作技術。在這諸多麵食之中,我最鍾愛的是麵疙瘩與麵條,而麵條者尤是我的最愛。據我所知,麵條之花樣繁多,品種變化更是無窮。各具其製作技巧,各有其特色。

 

  北京的炸醬麵與河北的撈麵各有其味,山西的刀削麵與上海的陽春麵口感各具勝場。而港台地區著名的擔擔麵,名稱相近滋味各異。麵條也因地方不同各有它的特別滋味與豐富的口感。節日喜慶的長壽麵,一條麵通到尾不就是長壽的意思嗎。說來真夠神奇,只不過將小麥磨成粉後,再將麵粉做成粉糰,它竟然能夠發展出那麼多好吃的麵食。由此可見,中國人的食物製作技巧無人能比。

 

  在台灣,麵條的食用量佔總麵食消耗量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台灣麵條可說幾乎和中式麵條及西式麵條三足鼎立。各式各樣的麵條之中,那些被製成水分含量極低的乾麵條,其貯藏性絕佳,再加上麵條的形態變化多端,配合多種調理及調味方式。展現出來的滋味,更是讓人百吃不厭。而中國人善於做麵食,其麵條花樣百出,多到難以描述與計算。

 

  在下曾經做過一個簡單的統計,全中國與華人世界之麵食種類計有下列諸項:青海有麵片,新疆有拉條子,陜西有油潑麵,北京有炸醬麵。甘肅蘭州拉麵,山西的刀削麵,四川的擔擔麵,廣東的餛飩麵(雲吞麵),在香港則有撈麵。武漢熱乾麵貴州花溪牛肉麵與十分特殊的腸旺麵。還有河南燴麵,臊子麵,陽春麵,龍鬚麵等等。

 

  此外,杭州之片兒川,崑山奧肚麵,鎮江鍋蓋麵,這些都是奇特麵食。而台灣之名的麵食有擔仔麵,紅燒牛肉麵,大麵羹,鱔魚意麵之外。當年隨著國軍來台的麵條種類,在台灣食壇上發光發熱者亦不在少數。日本麵條,很可能是在唐代由中國傳入日本奈良,當時將它寫為「溫飩」(Udon)讀作「烏龍」。至於饅頭則是在元代傳入日本。一位姓林的饅頭師傅在日本被稱為饅頭之父呢。

  日本著名的麵食有拉麵、烏龍麵、蕎麥麵素麵。其中拉麵種類最多。日本麵按照麵湯的種類分醬油麵、味增麵和鹹味麵。各麵標榜地方特色與口味,卻也因此而創造出日本麵的與眾不同。至於中國麵或台灣麵,在日本各有一席之地。甚至有些已被是為珍品口味。廿世紀中期,日籍臺灣人吳百福發明了生力,因為它的品類新創,且符合東方人的口味,所以,生力麵迅速的在亞洲流行起來啦。【完】

 

 

上一篇:韮菜的傳說

下一篇:閒聊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