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的原味大餐
在加拿大待了那麼久,忽然想到一件事:那兒有加拿大原住民的餐廳啊?或者是:加拿大原住民的美食是那幾種?吃過沒?到那兒可以買得到,吃得到?
之所以有此一問,是因為太多友人來到台灣,我們總不忘帶他們去嚐遍各種不同風味的美食,尤其近年來興起的原住民美食。
台灣原住民居住山海之境,食材就地採摘獵捕,幾乎是零碳足跡。由於生性開闊,不喜貪求,獵得野味便與族人共享,採摘野菜也只採集夠用就好,以利自然繁衍,方便時時循環利用,這樣的天性和習慣,可說是最善待環境的地球忠誠友人。台灣人的飲食文化已逐漸擺脫了大魚大肉,轉而追求環保養生,以最原味呈現的原住民餐廳因而蔚為時尚。
在葷食方面,山豬肉最是普遍,最常見的烹調方式是以粗鹽醃製的鹹肉片。上桌前先放在石板上煎烤再切片,做法簡單,卻是肉香撲鼻,讓人食指大動。其他如鹿肉、山羌肉、飛鼠肉等,各有傳統烹調方法,原則上也是過程簡單,保留原味。而其中的飛鼠一味,早年每當獵得,當場剖腹直接生食內臟,或是將內臟醃上幾天再吃,同樣是生食,不敢嚐試者認為氣味腥臊難以入口,有勇氣者則讚為人間難得美味,一吃難忘。
煮肉類和魚類有一種很有趣的方式,便是取來檳榔或椰子葉寬大堅硬的葉托,摺成船狀,盛上各種食材和足夠的清水,一旁則引燃熊熊大火,把一堆石頭燒到足夠的溫度後,將石頭逐一挾起投入其中,瞬間葉托內的清水沸騰起來,食材也隨之熟透,真是教人難忘的原汁原味。尤其在湯汁內灑一些名叫馬告的山胡椒用以調味,更備添風味。
野菜方面種類繁多,山蘇、山棕、過貓…都是常見的時鮮,同樣都是以最簡單的鮮炒方式快炒上桌,充份保留各自不同的原有滋味。在原住民心目中,幾乎每一種植物都有其用途,可以吃的種類更多到數不清,平地人眼裡看到的野草,往往就是原民大餐中的美味。
有一道大菜不能不提,便是雨後林野四處爬的大蝸牛。這道菜講究的是新鮮,抓到足夠的量之後,直接打碎硬殼,去掉內臟,用麵粉揉洗乾淨之後快炒上桌,別看蝸牛其貌不揚,炒後卻是香脆而略帶嚼勁,風味獨特。吃蝸牛?不會太勁爆了點嗎?不會啦,法國大餐還不是有蝸牛這一味,許多法國人一叫就是一打,而且還只是餐前開胃小菜呢。
台灣原住民餐廳有的設備簡單純樸,竹材木材搭製即成,有的豪華精美,無論規模大小,少不了的是必有原住民木彫、手織布、傳統家具用品等等裝飾,有的附設卡拉OK,讓人盡興而歌,甚至和主人對唱,有的還有舞蹈表演,歌唱表演,一場餐宴真是教人流連忘返。
在加拿大的日子,沒事的時候非常喜歡開著車四處亂跑,大致上我們小城方圓兩三百公里的每一條路幾乎都被我們跑遍了,或許我們還是沒有太深入了解及溶入本地生活,因而似乎從未進入過或享用過印地安或埃斯基摩人的餐廳一享原民傳統美食,這和台灣連大都市都處處原住民餐廳的情形可真是大有不同。(本文刊於2012年1月8日世界日報)
旅遊 美食
旅遊 美食
旅遊 美食
上一篇:2012的變味元宵節
下一篇:有櫻花的人家
哇哈哈
杯杯這麼一問
我還真不知道加拿大可以在那吃到原住民的食物呢
真是個好問題呀
我來去一下我家ivy弟好了~
現在超市裡包裝得太精美
很難聯想是原住民食物了 2012-02-25 22:27:56
那是什麼東東啊
看得阿樹我忍不住想替牠唸阿彌陀佛
一時找不到照片
只好把那晚在劍湖晚餐中的一味拿來混用一下
阿彌陀佛
那斯叫做蟳龍魚啦
超可怖耶 2012-02-25 22: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