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27 00:03:45鯊魚

憤怒的日子(DAY OF WRATH)

原文:Vredens dag
導演:卡爾.德萊葉(Carl Theodor Dreyer)
編劇:卡爾.德萊葉、Poul Knudsen、Paul La Cour、Mogens Skot-Hansen、Hans Wiers-Jenssens
年代:1943

影片改編自挪威劇作家的作品,講述中古世紀末教會追捕女巫與教會中男性霸權的一面。德萊葉(Carl Theodor Dreyer)以帶人道主義(Humanism)精神的觀點切入去解析女性在父權社會與人性,受到信仰的壓抑與扭曲下的面貌。
教會對女巫的追捕,最主要的原因是對人(心理與身體)的高度權力的控制,女巫被邊緣化的主因,是她們私下用藥與行醫替女性做生理上所需解決的病痛問題,如經期與墮胎問題,但教會中皆是男性,導致女性面對這些問題時只好私下尋人求助。

其中顯著的兩大對比,是男主角亞布沙朗的家中,充滿著陰暗的色調,極具鬱悶的氣氛,在此所展現的是家庭中的不倫關係與壓抑,父親亞布沙朗娶了比自己兒子馬汀年輕的太太安娜,而他們相遇後也無法自拔的墜入愛河。亞布沙朗對安娜是私慾的佔有,他甚至為了得到她,暗中幫助她身為女巫的母親脫罪以免火刑;而安娜對亞布沙朗的態度,在遇到馬汀前是無奈的壓抑與無助的依靠,之後當她嘗到愛情與自由後則變成憎恨;亞布沙朗的母親對兒子是愛護但對安娜是厭惡,因為她與馬汀間尷尬的親子關係,是家庭中的醜聞;馬汀對安娜的感情則充滿年少的喜悅,但其中也參雜濃厚對父親的罪疚感與教會中教條式的僵化所造成的心理壓迫。由此可以看出,父子倆人都受到教會高度的牽絆,亞布沙朗為私慾幫人脫罪,當另一女巫馬特來找他求助時,他卻斷然拒絕於是受到她的譴責,所以瑪特死後卻掀起他心中的波瀾,而馬汀的罪惡感,除了愛上自己的母親(有名無實),更大的責難是來自他自幼受到父親宗教觀的影響,教條式的道德主義,讓他生命中迷漫著對人生的悲觀感。另外在受刑室與囚牢中都是以低光度的反差呈現,處處刻劃出教會冰冷的一面。

充滿人性灰暗的室內,與之對比的是較為光明的室外,如安娜與馬汀出遊的林中與河上划船的戲,但在女巫瑪特火刑的一場,則是以迷漫的濃煙來營造死亡的氣氛,而當安娜與馬汀談到倆人間未來的關係時,則以樹葉陰影的投射表述角色內在的掙扎,尤其是馬汀的悲觀與罪惡感。

安娜與馬汀價值觀的對比顯現出,安娜對生命擁抱著自由與希望的態度。當馬汀的眼中只看到大自然的死亡時,她卻解釋為充滿詩意的想像,德萊葉細膩的捕捉她天真與純真的一面,像她嘗試到愛情的自由後,對婆婆百般限制與冷峻的態度便置之不理。而與她相呼應的是女巫瑪特,她展現出對生命的渴求與熱忱,當她被捉後不斷的用盡各種方法希望可以繼續活下去,倆人都對生命懷抱高度的信念,但卻同樣斷送在教會的手中。

教會對人(女性)的宰制與人性的壓迫,在片中都有層次性的鋪陳與詮釋,其中對比女性的柔弱與教會僵化的對比,可說再度詮釋了《聖女貞德受難記》(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中的對立關係,並且更破除了《聖女貞德受難記》中過度形式化鏡頭的設計,對角色性格的描述與心境的轉折,和整體氛圍的營造都勝過日後《復活》(THE WORD,1955)中的詮釋。而其人道主義精神也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