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如來所說,皆是真如自性中自在流出。初未起心動念。雖終日說、熾然說、剎說、塵說,實無言說之相。尚無說相,安有所說之法相耶。故曰『如來無所說』。
『如來所說,皆是真如自性中自在流出。初未起心動念』。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從沒有一天中斷,決定沒有起心動念,無說而說。『雖終日說、熾然說、剎說、塵說,實無言說之相』,這是真的,不僅言說之相沒有,根本沒有起心動念。「熾」比喻火燒得很猛,意即不斷的。「塵」比喻如塵剎那樣多。
如來恆常住在大寂滅定中,焉能有說?七地菩薩已經證無生法忍。證無生法忍,即無言說,何況如來在寂滅忍地,『尚無說相,安有所說之法相耶。故曰「如來無所說」』此話是真的。如來是清淨心,是真如本性。我們六道凡夫,業障深重,從真心本性上看,與如來一樣,都無所說。世尊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不要著言說相。因為清淨心中本來沒有言說相。若執著,則是自找苦吃,迷惑顛倒。如來無所說,我們清淨心中也無所說,是故此地不說「佛無所說」。若說「佛」,與眾生就有差別;說「如來」,是從自性上講的,生佛沒有差別。義理很深!
6.須知此兩節經文義趣,世尊實令奉持者離念也。念不離,則名言之相終不能離。
『須知此兩節經文義趣,世尊實令奉持者離念也』。「義」是道理;「趣」是歸趣。前文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此段教我們不要執著「言說相」。不執著名字、不執著言說,就是離念。「念」就是妄念。『念不離,則名言之相終不能離』。我們現在知道學般若難。現在只是聽說而已,未見事實真相。聽我這麼講,不錯,是要放下;出了講堂,仍然放不下。若見到事實真相,那就真放下了。一放下,我們的舉止、容貌就變了。從前過的日子很苦,現在所有一切憂慮牽掛都沒有,顯現的是真快樂、真自在的相,絲毫執著也沒有。此兩段經文的大意是教我們離妄念、離妄想。
7.《起信論》云:「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又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乃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起信論》云』。馬鳴菩薩著的《起信論》,實在是非常好的論典,其中的事理簡要詳明,通一切大乘經,所以古大德註經常常引用。這裡引用《起信論》中的一段話,『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最近有同修問我,古大德註解佛經,有的本子稱「疏」,有的稱「鈔」,有的又稱「講義」,也有的稱「論」,何以註解要用這麼多的名字?如果用「論」字,意思即是告訴大眾,註解絕對正確,都是佛的意思,佛可以為我印證,方可稱作「論」。
註解有兩種方式,一是依據經文一句一句註解,稱作「論典」,如《大智度論》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註解。這種論是依經文一句一句註解的,稱為「釋經論」。馬鳴菩薩作的《起信論》,不是註一部經的,而是發揮大乘經裡的道理,不出大乘經的範圍,都是佛說的義理,他為我們詳細講解。這種論稱為「宗經論」,是依據經的,但它不是一句一句註解。論有這兩種,一是解釋經、一是依據經發揮的。如《瑜伽師地論》屬於宗經論,《大智度論》屬於釋經論。 後來的祖師大德不敢說自己註得沒有錯誤,故說「疏」。「疏」是疏通,可能內容還有不妥當的地方,請人指教。「論」,沒有這麼客氣,我講的絕對正確,沒有討論的餘地。疏、鈔的註子是可以討論,可以研究的。祖師大德註解用疏、用鈔,暗含謙虛之意。用疏、用鈔、用註,不敢用論,差別在此。近代,連疏、鈔都不敢用,我們那有資格。我們今天用講義、講話,姿態愈降愈低。在名稱上,近代這些大德寫的註解都稱為「講義」,如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
「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此話與《華嚴經》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意思是一樣的。佛在許多大乘經上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是念。有念就有相,無念則無相。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是迷,有念。「覺」是無念。一切境界相從那來的?念頭中生起來的。
『又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乃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世尊在本經教我們受持,就是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不著名字相、不著言說相、不著境界相,與《起信論》上講的完全相同。《起信論》說,「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馬鳴菩薩的《起信論》確實是宗經論,他講的這三句是根據《金剛經》上,世尊教我們如何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而說的。什麼是「心緣相」?「緣」是攀緣。執著、攀緣是煩惱,就是業障。
學佛不明理不行。明理一定要讀經,要看註解。經與註看不懂,就得聽講。那一種人可以不聽經?一種是一切通達,覺悟的人,心清淨,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都離了,可以不必聽經。無論修學那個法門,一生中決定能證果。另一種老實人可以不要聽經,雖然什麼都不懂,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他就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他腦子裡什麼都沒有。這種人將來會站著往生、坐著往生,真的成功。我們心不清淨,又不老實,沒有辦法,得好好聽經,努力學,否則無法成就。由此可知,老實不容易,老實是上上根。有些鄉下老太婆,不認識字,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這一生中決定往生,而且品位很高。
此三事離了,畢竟平等,就萬法平等。不但十法界平等,六道平等,無有一法不平等。不平等從何而生?從分別、妄想生的。有分別就不平等,有執著更不平等。離開一切分別執著,萬法一如,萬法平等,乃至唯是一心。淨宗念佛求的是「一心不亂」。「一心」就是真如本性。一心現前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就是教下講的「大開圓解」。說法不一樣,意義完全相同,同一個境界,故名「真如」。所現的一切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是真的,性相一如。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 佛教居士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