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09 15:22:33果前
1648-『佛子』有幾德
標題:『佛子』有幾德
眾所周知:『佛子』者,眾生受佛戒故稱佛子,以必當作佛故也;又為菩薩之通名,以其依佛之聖教而生聖道故也,又以紹繼佛種使不斷絕故也;又總稱一切眾生,以悉具佛性故也。如同《梵網經》曰:「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法華經譬喻品》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佛地論》曰:「由佛教力被聖道生故名佛子。(中略)能紹佛種,不令斷絕,故名佛子。」《嘉祥法華疏》曰:「大機既發有紹繼之能,為佛子義。」《法華文句》曰:「一切眾生,皆有三種性,得佛性,即是佛子。故云其中眾生悉是吾子。」至於『佛子』有幾德?依《妙法蓮華經玄贊》開示:勸捨劣法勿成惡人,頓悟漸悟一切菩薩皆名佛子,此有『五德』。何等為五?即所謂
(一) 【心淨】。專求大乘佛之智慧,非樂下劣除二障故。
(二) 【柔軟】。下心耐勞倦,堪能作大業,精勤不息故。
(三) 【利根】。性多拔苦樂與他樂,一切均平聞法速入。
(四) 【無量諸佛所】。久遇良緣,恒自磨瑩。
(五) 【行深妙道】。齊修福慧,寶規真覺。
由此觀之,如是『五德』,皆為佛子所具有。何以故?蓋如同《發菩提心經》說:「佛子具『十種法』堪發菩提心。何等為十?即(1)親近善友;(2)供養諸佛;(3)修習善根;(4)志求勝法;(5)心常柔和;(6)遭苦能忍;(7)慈悲淳厚;(8)深心平等;(9)愛樂大乘;(10)求佛智慧。」此十法皆為五德所攝。換言之,『心淨』攝二句愛樂大乘、求佛智慧;『柔軟』攝二句心常柔和、遭苦能忍;『利根』攝二句慈悲淳厚、深心平等;『無量諸佛所』攝二句親近善友、供養諸佛;『行深妙通』攝二句修習善根、志求勝法。是故有具此『五德』成十法之子,方為說大乘令其發趣。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即『佛子』)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即從初發心,經『十住』『十行』至『十迴向』,須一大阿僧祇劫,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從『初地(歡喜地)』至『七地(遠行地)』,又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二阿僧祇劫);從『八地(不動地)』至『成佛』,尚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三大阿僧祇劫),況且菩薩乘『願力』再來,亦有『隔陰之迷』,尤其在『末法時期』之今日,欲『明心見性』都很困難,是故本師 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無問自說』,開示吾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徑中之徑,與十方諸佛共同讚歎、推薦之『念佛法門』,勸勉吾人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繼續學佛修道,有一流之師資(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善人(往生者皆為阿惟越致菩薩)聚會一處,又有一流學佛環境及設備(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蓮花化生、能說法之眾鳥及羅網寶樹等),不但沒有『隔陰之迷』之險,而且亦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之長,所謂『面見阿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4月7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眾所周知:『佛子』者,眾生受佛戒故稱佛子,以必當作佛故也;又為菩薩之通名,以其依佛之聖教而生聖道故也,又以紹繼佛種使不斷絕故也;又總稱一切眾生,以悉具佛性故也。如同《梵網經》曰:「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法華經譬喻品》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佛地論》曰:「由佛教力被聖道生故名佛子。(中略)能紹佛種,不令斷絕,故名佛子。」《嘉祥法華疏》曰:「大機既發有紹繼之能,為佛子義。」《法華文句》曰:「一切眾生,皆有三種性,得佛性,即是佛子。故云其中眾生悉是吾子。」至於『佛子』有幾德?依《妙法蓮華經玄贊》開示:勸捨劣法勿成惡人,頓悟漸悟一切菩薩皆名佛子,此有『五德』。何等為五?即所謂
(一) 【心淨】。專求大乘佛之智慧,非樂下劣除二障故。
(二) 【柔軟】。下心耐勞倦,堪能作大業,精勤不息故。
(三) 【利根】。性多拔苦樂與他樂,一切均平聞法速入。
(四) 【無量諸佛所】。久遇良緣,恒自磨瑩。
(五) 【行深妙道】。齊修福慧,寶規真覺。
由此觀之,如是『五德』,皆為佛子所具有。何以故?蓋如同《發菩提心經》說:「佛子具『十種法』堪發菩提心。何等為十?即(1)親近善友;(2)供養諸佛;(3)修習善根;(4)志求勝法;(5)心常柔和;(6)遭苦能忍;(7)慈悲淳厚;(8)深心平等;(9)愛樂大乘;(10)求佛智慧。」此十法皆為五德所攝。換言之,『心淨』攝二句愛樂大乘、求佛智慧;『柔軟』攝二句心常柔和、遭苦能忍;『利根』攝二句慈悲淳厚、深心平等;『無量諸佛所』攝二句親近善友、供養諸佛;『行深妙通』攝二句修習善根、志求勝法。是故有具此『五德』成十法之子,方為說大乘令其發趣。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即『佛子』)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即從初發心,經『十住』『十行』至『十迴向』,須一大阿僧祇劫,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從『初地(歡喜地)』至『七地(遠行地)』,又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二阿僧祇劫);從『八地(不動地)』至『成佛』,尚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三大阿僧祇劫),況且菩薩乘『願力』再來,亦有『隔陰之迷』,尤其在『末法時期』之今日,欲『明心見性』都很困難,是故本師 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無問自說』,開示吾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徑中之徑,與十方諸佛共同讚歎、推薦之『念佛法門』,勸勉吾人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繼續學佛修道,有一流之師資(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善人(往生者皆為阿惟越致菩薩)聚會一處,又有一流學佛環境及設備(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蓮花化生、能說法之眾鳥及羅網寶樹等),不但沒有『隔陰之迷』之險,而且亦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之長,所謂『面見阿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4月7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上一篇:1647-『智慧』有幾種
下一篇:1649-『演說正法』有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