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04 11:29:31管理心情

企管系學生的第一門及最後一門課(上)

  上個禮拜,在網路上有一個很有名的新聞人物,是一個後來被人肉搜索查出來是台大歷史系博士生,他還因此有了個綽號叫「中指X」。原因是當他駕車在路上聽到救護車的警報時,刻意將車擋在救護車前面,不但不讓路反而想方設法地用自己的車擋住這輛載著傷患的救護車;當有其他駕駛提醒他大家紛紛讓路時,他還對車窗外比中指。救護車趕到醫院時,車上的病患已經無生命跡象了,於是網路發起人肉搜索,社會輿論也一陣撻伐,他和他的家人還強調這位「中指X」患有精神官能症,是在受了救護車警鈴的驚嚇後導致病發。我在隔了幾天的廣播中,聽到電台主持人訪問一位精神病科的醫師,問道:「中指X是不是真的有躁鬱症?」精神科醫師斬釘截鐵的說:「有沒有躁鬱症無法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他的態度有問題!」

  態度有問題!為什麼突然帶到態度兩個字呢?我想企管系的同學們,要學的第一門課應該叫做態度,不是課表上所列的「企業概論」。組織行為的課中有提到:「態度是一種價值觀、一種假設、一種認知,以及經過我們的詮釋以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多數的人並不知道你有什麼樣的價值觀,什麼樣的假設或是對於事物有什麼樣的認知,但他們會觀察你的行為,以及由你的行為去推測或描繪你的價值觀、你的假設以及你的認知。而多數人是用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假設或認知與他們的行為間的連結關係去「推測你的連結」。  所以我們在意各位的行為,因為連結關係一被建立,很難重塑或打破。「中指X」有沒有躁鬱症需要專業醫師的鑑定,但是他的行為以及他及他的家人於事發後面對事件的行為(也就是我們所強調的態度),令大家感到憤怒;因為他們的行為讓我們想到的是罔顧救護車中傷患的生命、對社會秩序的不尊重、對自己行為的不負責任。


  同樣的,前一陣子網路知名作家「九把刀」站在一個高中的講台上,或許是為了取得台下同學的認可,或許是為了強調演說的效果,因此做了一個舉動-脫下長褲(當然他是有備而來,裡頭先穿了運動短褲)。但是卻引起了社會上很多的回應,多數的回應是認為行為與場合上的不適合;大家討論的是,他想表達的議題,他的場合以及他的對象是否一致?這種一致性,也是我們平時評估一個人的態度時的重點。


  再舉一個發生在我們學校的例子,在大約七、八年前系上請了一位主管來演講,結果第二天我就接到我們已經畢業且在那家公司上班的同學打電話來,他說:「老師,我們老闆回去以後很生氣,他竟然丟了一句話說以後不再僱用我們學校畢業的學生!」我當然會就問說:「發生了什麼事?」學長回答我說:「因為我們老闆從一下車走到演講會場的路上,有很多紙屑。而且在演講的時候,台下有很多同學在睡覺。所以他覺得他不要這樣子的學生!」還好,那場演講不是我們系上辦的,我跟學長說:「下次請他來我們系上演講,就會讓他改觀了。」其實很多時候只是我們一些簡單的行為,我們沒有經意的一些很自然的反應,卻讓人家覺得我們可能表現很差,而我們連證明或解釋的機會都沒有;我們其實可能有很多機會的,結果就因為種種陰錯陽差的原因,而慢慢地沒有了。
  

  最近我也有接觸一些企業主,他們跟我說:「老師,你上次介紹的那幾位學生很不錯!我們打算跟你們系長期合作,你們可不可以每年派兩到四個學生就到我們公司來上班?」每當我聽到這樣的消息就會很開心,同樣的,我也問他們,我們的學生好在哪裡?他們的答案說:「他們頭腦清楚啊!做事認真而且口條很不錯。」那我就知道我要教我的學生這樣子,讓它們頭腦清楚、做事認真、善於表達。所以「認真」這兩個字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態度。

  我們今天不是真的來上課的,因此不必討論學理上的態度應該是什麼。我們的重點在於各位所呈現出來的行為是什麼;以及各位呈現這個行為的場合,所面對的對象,以及所要傳達的價值觀、假設或認知。我們沒辦法向每一個人解釋我們的想法或價值觀,因此最好就是用最適當的方式,表現出最適切的行為。

    這些行為反映在我們平常生活裡,愈是自然愈真切,譬如說:各位坐在台下聽課(或開會)的時候是否認真聽講或參與討論?譬如說你走在辦公室(或校園中)的走廊上會不會跟迎面而來的人打招呼?譬如說:與人相約是否遲到?上過我的課的學生都知道只要你不跟我打招呼,我都會唸你兩句;其實我不是那麼愛被問好的人,但是我們必須養成習慣。所以第一個我想第一門課先跟各位報告叫做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