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6 01:33:07南國再見南國

眼淚

鄭文堂說,「眼淚」是1名握有權力者贖罪的故事,以懺悔為主題,也是探討轉型正義的電影。

 

「眼淚」主要在高雄取景,劇情描述由藝人蔡振南飾演的便衣刑警「老郭」偵辦年輕女孩吸毒過量致死案,自己隱藏多年的「罪行」,卻在過程中隨著1名檳榔西施介入而浮現。

鄭文堂受訪時表示,電影以懺悔為主題,「台灣人會反悔、後悔,但不太會懺悔」,電影也受到曾經轟動的王迎先案影響。王迎先在台灣首樁持槍搶劫銀行案中,被誤指為劫犯李師科,跳水自殺。

戲稱自己是「鄭三部」的鄭文堂,曾完成「河流3部曲」及「部落3部曲」,「眼淚」則為「轉型正義3部曲」打頭陣。他說,將繼續籌拍第2、3部曲「無聲」及「偷聽者」,目前正在募資,演員也尚未確定。

 

 

 

 

 

 

 

對贏者加碼 資源分配再錯置(蘇建州)apple 2011-12-04 08:49:13

頂尖大學因為各種先天優勢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我們(私立大學)要有「教之而成天下英才」的使命感。筆者認為台灣高等教育是一個被扭曲的不公平競爭市場,而5年5百億的頂尖大學計劃無疑是獨厚「贏者圈」的擴大加碼。
2002年台大駱明慶教授曾在《誰是台大生》一文中,嚴正指出教育資源分配錯置,之後也因此引發輿論(例如《商周》製作的一個台灣兩個世界專題)的關注與討論。試想政府每年補助一名國立大學生學費近20萬元;反之,私立學校的補助則微乎其微。然而具高社經家庭背景者考上國立大學的機會卻遠高過其他人,以當時台大法學院學生為例,父親是大學學歷達42%,母親為大學學歷也達27%,遠高於一般大學生的17%與7.5%,駱教授指稱這種補貼背景好、競爭力高的人的教育體制為「逆向的所得重分配」,然而10年後這種不公的機制更是嚴重。
在美國,如哈佛、史丹佛等名校都是私立的,但在台灣,所謂的頂尖大學,如台大、清大卻都是國立的。結果是普遍負擔得起高學費的家庭小孩都去念國立學校,相對弱勢者反而只能念私立學校。


頂尖大學加碼不公
今年年初清大彭明輝教授也曾以「亡台從5年5百億開始」為題,重批教育部的頂尖大學計劃錯誤,將導致「阻止大學教授研究跟該社會有關的問題」,瓦解台灣的產業競爭力,雖然當時媒體有許多報導,不過很快的就雲淡風輕,成為乏人問津的議題,如今5年5百億也已經順利成為10年千億的大計劃。
近日在新聞小角落處得知頂尖大學計劃將在5年內補助222名學生(每年5萬美金),攻讀哈佛、MIT……5所頂尖國外大學博士學位,筆者認為這是對「贏者圈」的不公平加碼,就好像美國財政部去補助洋基隊經費,事實上多金的洋基球團已有各種豐富收入與財力去買任何他們想要的球員,何不去補助那些有潛力卻有破產威脅的球隊。教育部已經有以全台灣學生為申請對象的公費留學考試(筆者亦曾獲此補助赴美留學),為何還要一個只提供少數頂尖大學學生可申請的留學補助管道。無法理解的是倘若那些「教之而成天下英才」的私立大學生能申請到這5所所謂的頂尖大學,為何不能同樣的獲得公費補助?根據駱教授的研究,他們可能會比那些頂尖大學生更需要財務上的協助。籲請教育部重新審慎規劃與運用有限的教育資源分配

人權價值雙重標準 2011-11-27 08:09:32

厚此薄彼 受虐兩樣情

【聯合報╱劉子亮/自由業(南投市)】 2011.11.24 01:34 am


台裔女子伊莎貝兒疑似在美幫傭受虐,引發媒體與社會高度矚目。另一方面,我國駐美外交官疑似虐待菲傭,也成為新聞焦點,只不過注意力集中在主權是否受到侵犯。一樣受虐兩樣情,凸顯我國人權價值雙重標準。

自民國六十年代以來,我國的人權運動風起雲湧,追求普世的人權價值,已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潮;而我國也立法通過了兩項國際人權公約,並自詡「人權立國」而傲視對岸。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可觀察到,不少原本協助從事家務的外籍幫傭,必須「額外」到雇主經營的小吃攤幫忙。研究生時,筆者也曾訪談過不少外配外傭,其中就有不少人透露,夫家或雇主除了不樂意其與同鄉往來外,甚至阻止她們接觸瞭解保障自身權益的資訊管道,理由深怕是她們不受控制。

「厚此薄彼」的態度與作法,難道就是我國長期追求的「人權價值」?

有黨沒靈魂的原住民立委(謝若蘭)002 2011-11-24 08:17:25

應有專輯記錄原運
原住民族運動,就是在這一波台灣民主化過程中,順應著國際原運潮流而起的。不過,正如同原住民相關議題在整個台灣社會被漠視的情境一樣,原運不管是在學術界或是實務界中,幾乎都是被邊緣化的。基於族群正義,原住民族的獨特地位以及正在進行中的各項社會運動,難道不值得有專輯來讓大家回顧台灣原住民族社會運動?原運雖然從未在台灣的各式各樣社會運動浪潮下缺席,不管是早期社運中身為「被解放」或「被救贖」的客體,或是漸漸在自發性的族群困境反思下已經成為主體,從1980年代起台灣的第一民族即已開始走上街頭,爭取原住民各項權利,如正名運動、還我土地運動、蘭嶼反核廢料運動、救援雛妓運動,到現在仍在奮戰自治權與還我土地等議題。
如果說我們接受社會運動的廣義說法指的是一種由集體發動的持續性挑戰,藉以改變社會現狀為主要訴求,那麼原住民族運動,事實上除了符合前述的集體性與改變現狀的社會動員外,最值得關切的要點除了認同外,族群間的權利以及權力的產生、關係
在這次的事件中,電視台主管始終沒有機會回應立委的質疑,但藉機會告知此系列專輯乃因應建國百年,是為了反省過去原住民族遭遇的歷史事實,與選舉無關。如果以原住民的角度來看,建國百年實際上就是一部心酸血淚殖民史,但從原運專輯中我們再次燃起希望,見識到早期為族群運動抗爭奮戰的原住民,及捍衛族群意識為優先考量的原住民籍立委。此次事件中的兩名山地的原住民立委參選人之干預公共媒體與無理問政,讓我們再次清楚看到為了官位只懂得捍衛政黨原住民立委嘴臉,除了尊嚴與驕傲全然喪盡,我們相信他們將會是被祖靈拒絕的子民。
作者為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西拉雅族 2011 1110
噶瑪蘭文化活寶 潘阿卻採海菜落海亡
2011-11-07洪祥和/花蓮報導
 豐濱鄉新社村善心的海女潘阿卻四日採海菜與貝類時,不慎遭大浪捲走喪命,屍體漂流三天,六日被海巡隊在花蓮溪出海口尋獲。家屬聞噩耗趕到海巡隊接回遺體並泣訴,「為什麼老天爺那麼無情,要帶走這麼有愛心的人啊?」
 潘婦身亡的消息傳回部落,讓族人萬般不捨。她生前兼噶瑪蘭族傳統技藝師,常在部落教唱傳統歌謠,可說是一個「活的部落文化教材」,對尋找即將消失的文化,有莫大的貢獻。潘的鄰居痛心說,文化活寶就這麼消逝了,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