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30 21:35:52晚期風格〈書醫朱尚〉
2010年6月
2010/6/1
性格是善意與惡意之間的一種掙扎。摘自蓓納蘿‧費滋吉蘿《書店》
一回到家就到書架上找出這本書,因為我剛剛在胡思二手書店買到她的另一本書《憂傷藍花》。在書前的推薦序裡發現這位女作家到了六十歲才開始寫作,六十八歲以《離岸》一書得到布克獎,出版《憂傷藍花》時已經快八十歲。我到底在興奮什麼?六十歲開始寫作也不遲,也許是一種幸福。
2010/6/2
最近接連來了三波鋒面,氣溫回冷。
下午出門時,正在飄著雨。懶得抽出放在背包裏的兩折傘,淋了一段,鑽進屋簷避雨又走了一段,到了芝山站,習慣性以手掌背甩甩身上的雨滴,腦子浮現淋了落湯雞的小狗在屋簷甩頭又甩身的模樣,全身的毛髮藉由甩動的離心力全部都豎了起來,像自動洗車機旋轉的大刷毛。
在捷運月台上,想著剛才淋雨的行為到底是,年經的任性還是老年的執拗。
2010/6/3
我們創造這個世界,不是根據我們的想像,而是根據我們的責任感。我們需要這個世界,這樣我們才可能有最大可能的機會來盡我們的責任。這是哲學存在的理由,尤其是德國哲學。摘自費滋吉蘿《憂傷藍花》
這是書中引用德國哲學家費希特(Fuchtc)的一段話。平時我對責任感這個字眼很排斥,但是一讀到這段話卻眼睛為之一亮。我在想:這個責任感仍舊是一種想像力,一種有執行力的想像。用責任感這個詞似乎給了想像一個方向和力量。
查了一下網路原來費希特是唯心主義者。很符和我對這段話的理解。
2010/6/4
鋒面還在徘徊,上午陽光偶爾從雲間的縫隙撒下,感覺有一種空氣清靜的功能。打開窗戶,大力吸入一口清涼的空氣,心中感受到一種靜靜的歡愉。
探頭看到街角阿達的水果攤,在溫和的陽光下芭樂看起來水水發亮。幾串香蕉高高掛,路過的孩子抬頭望。棕色的蠟腸懶洋洋地趴在店門口側角的小桌上,帶著一種祈求的眼神,看著一張張飄過眼前可愛的小臉…
2010/6/5
我們坐在屋簷下看雨,鑾想起前幾次坐在這裏的景像。她會把想到的事情直接講出來,比較像是一種反射動作,而我就靜靜地聽她說。她的話就成了一種旁白,回憶的時候像是走進無人的小巷子裡,你耳朵好像又聽到了什麼很熟悉的聲音,你不會專心的去聽它在說什麼,只是覺得熟悉就好,回憶繼續走著自己路,一種就讓它一直迷路下去的感覺。
2010/6/7
讀森茉莉《甜蜜的房間》,腦子浮現這樣的念頭:如果年輕的生命在你眼前愰動,卻激不起對青春生命的欣悅之情,那麼你鐵定是老了。
六月了,這學期又要進入尾聲。青春的生命每天都在我的眼前愰動,可是我已經遲鈍了。教學成了一種職業化反射動作,每個孩子在我眼前變成一台尚未調整好的機器,這裡緊一點…那裡鬆一下…有的缺運轉…有的欠保養…
2010/6/8
夏日拉長了。下課回來吃過晚餐,我們出去散步。
夜幕正在低垂,這是最美妙的散步時光。記得有一首詩(抱歉我記不起來詩句),將城市街道上夜晚的到來,比喻成像流水般的流到這裡也流到那裡。這麼說,我們一踏出門口,就隨夜晚的水流漂蕩,漂過這街口天又黑了一些,下一個街口月亮迎著你,有的小巷子是金黃色的,有的是銀白,也有閃亮亮的…
2010/6/9
這幾年來,如果說我學會了什麼。我告訴你,就是:寫日記、讀小說、散步,這三件事。
到了這個年紀才懂得什麼叫做「學會做一件事」。一位真正畫家每天都會畫畫,畫到老畫到死,當然不是隨便畫畫了事。那些只是為娛樂消遣而畫的人,絕對不可能畫到老畫到死。所以我說畫家就是學會畫畫的人。
我還在努力的學做這三件事。每天做,可以做到老死。
2010/6/10
作家們有時之所以「使自己陷入最深的絕望之中」,目的就是他們要自己去克服它,然後繼續走往前走。摘自因惹‧卡爾特斯《清算》
「學做一件事」一直到老死。這是一種鍛鍊,當然是大江健三郎常說的「鍛鍊」。寫作是一種最好的鍛鍊,因為寫作的人幾乎每天都陷在困境之中,既使突破困境往前走了,依舊是在沙漠之中,靠著海市蜃樓的幻像前進。
2010/6/11
六月底,大部份的課程即將結束,轉換成暑假短期課程。
天氣才熱了兩天,突然又轉涼,夏天好像被擋在門外。不知道跟前一陣子挪威的火山灰遮住陽光太久有沒有關係。很奇怪,今年我特別期待夏天的到來,很多鮮豔的花朵都在烈日下綻放,我想要的就是這種有力量的感覺,帶著粗野、豔麗、肉慾、喧囂、煩躁…也許我已經沉悶太久了,畢竟人性是不能被囚禁的。
2010/6/12
下了一整天的雨。夜晚,雨停了。
白天,我腦子裏感覺這世界灰濛濛的,還加上滴滴答答的聲音,擾得我心神不靈。夜晚,回到窗台邊在兩盞鹵素燈的聚光下,像是一顆圓渾渾的雞蛋在熱燈下孵化。寫日記對我來說真的像是孵蛋,要一直維持著母體的溫度,也許,要有母雞溫純的愛撫更好。
最重要的是雞蛋要受孕,文字也要受孕…
2010/6/13
依我的見解,死亡並不會像偷兒似的悄然來到我的身邊,它已窺伺我很多年了。我聽得到它,我感覺出它的氣息。它對我可謂很有耐性,因為我並不與它戰鬥,只有它給予我的進度緩慢的長期訓練中,完全屈服。摘自莫瑞亞珂《恨與愛》
原來莫瑞亞珂就是《愛的荒漠》作者莫里亞克。我在他所有作品中尋找他的模型,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甚至是財物的處理,如果我跟他處在相同的環境,必定也是令子女怨恨的老頭。我在預想未來,我關心的不是命運,而是我的處世能力。
2010/6/14
每晚他就寢前,都會寫下當天又砌了多少石頭。數字本身對他不重要,可是清單增加到十或十二條時,他開始感受到數字累積所帶來的樂趣…他便開始將這清單當成日記,這是本日誌,上面的數字代表他最私密的想法。摘自保羅‧奧斯特《機緣樂章》
天黑了,我依舊準時地坐在窗台邊寫日記。腦子裏嘰~哩~叩~叩~,裝著這個石頭砌牆的寓言故事。
我寫日記跟砌牆一樣,固訂的時間上工,砌好150字就收工。重點是那個慢慢累積的效果,像一堵砌好的牆,真真實實的存在著…
2010/6/15
等了四、五年吧!終於讓我買到石黑一雄《長日將盡》。
我從來不會想盡辦法,或是刻意為了找某一本書而出門,甚至不會專程出門逛書店。只能說是一種刻意的順路,大慨都是我上下課會經過的舊書店,譬如公館的雅博客、茉莉,天母或士林的胡思,石牌的蘭臺。另外與人約會或出門辦事,我有提走出門的習慣,我會在附近找到書店落腳…
最近要好好的重讀一次。
2010/6/16
究竟什麼是「偉大」?又究境憑什麼得以偉大?我深知要回答這種問題需要有個比我聰慧許多的頭腦,但是假如我不得不冒險一試,我會說:正是因為欠缺顯而易見的壯觀或戲劇性,才彰顯出我國景色之美。這其中的關鍵在於它美得從容寧靜,在於它的克制感。摘自石黑一雄《長日將盡》
我說過喜歡石黑一雄是因為他寫回憶的筆調。回憶本來就是朦朧的,所有過去式的表達都不該像現在式那樣的肯定。這代表著什麼意義?我想就是一種克制感。
2010/6/17
天空正在放晴,但雨還沒有完全停歇。路面濕漉漉的,空氣裏帶著悶悶的濕氣,全身正在冒汗,背上的汗疹隱隱發作往脖子蔓延。驚覺紅綠燈突然轉換,緊急煞車停在小巷路口,眼前一隻虎斑棕貓卻優雅地走在濕漉漉又泥濘的路面上,如此地貼近路面,但是全身的皮毛卻是潔淨亮麗,在四肢巧妙的帶動下,全身皮毛展現一種優美的波動。相較之下,覺得自己有幾分的狼狽。
2010/6/18
他有一種奇怪的寫自傳的習慣,時不時地要在心理造一個關於他自己的短句,卻用第三人稱作主詞,還要有個過去時態的述詞。摘自喬伊斯《都柏林人:一椿慘案》
最近要改用第三人稱寫日記。
自從啟用Anobii書櫃之後,我的日記漸漸地轉變成一種與書摘相映的心情記事,嚴格的說算是一種寫作的作弊或偷懶。這段期間閱讀量增多,可是寫作能力卻萎縮了。
2010/6/19
「麻煩請烤焦一點。」,這句話他最後還是沒有說出口。他不喜歡開口要求別人,超出標準流程的特別服務。
每週六,他在這家咖啡店吃早餐,已經五、六年了。只有這裡的貝果烤得最好吃,他認為貝果應該對切後,兩片攤開來烤,讓切面的白麵包烤到有點焦黃,抹上奶油才會有乳香味。
可是最近這家店換人經營,招牌沒換,作業流程卻變了。
2010/6/20
每天夜晚,他坐在窗臺邊。看起來像是呆坐,然後突然想起什麼,在鍵盤上斷斷續續打了幾個字又停頓。彷彿他極力地在尋找一些他剛剛才握在手上,現在卻不見了的東西,他擔心的不是那些遺失的東西,而是那些東西怎麼可能在他手中溜走,他卻完全沒有警覺。他想起《長日將盡》裏那位偉大總管的父親,極力在克服他無法避免的疏失 --- 老化引起的疏失。
2010/6/21
如果你在夢裡很快樂,那算不算數?…因為事實是,只有算數的東西才算數。摘自洛伊《微物之神》
好像曾經在夢裡看過這樣魔幻的景象。我說的是:我正在凝望的窗外,濃霧像岸邊波濤的巨浪,翻過眼前的山頭直瀉而下,你已經知道這個結果,心裡數著1..2..3..4..5,這座山不見了。再數五下對街的屋子在濛霧中變成了飄忽的幻影。這個夢算數嗎?
2010/6/22
從咖啡店出來,外面已經烏雲密佈,此時山上就如同我昨天在竹子湖看到的景像。
快步走進幼稚園躲過這一場大雨。我告訴孩子們外面正在下著超級的大雨,其實我也只是想像的。我想告訴他們諾亞方舟的故事,教他們如何拯救兩隻小鴨子,在棋盤上它們代表兩顆黑子,困在白浪濤濤的白子陣中,教一招蜻蜓點水就跳上諾亞方舟。圍棋術語這個叫做〝渡的手筋〞。
2010/6/23
從日記看不到你的朋友…因為我不知道朋友在我的心靈世界裡要扮什麼角色。你到底有沒有朋友…小時候的朋友就是鄰居,搬家就沒了。上學時同學就是朋友,畢業了就換一批朋友。同袍是朋友…同事是朋友…讀書會的朋友…我沒有純粹的朋友,好像某種關係終止了,就不是朋友。這麼說,你的心裡並沒有朋友這個概念…也許,我的生命形態過於自給自足。
2010/6/24
這樣的年紀,可以死去,也可以活著。這句話在《微物之神》裏重覆出現好幾次。意思其實是說:就社會評斷的價值而言,你就到此結束,往後的大戲沒有你的份。如果你還活著的話,就隨便你要怎麼搞了。當然是要你只搞那些無關痛癢的事。如果恰巧你這種人本來就不適合搞一些熱門的事(你可以在內心妥協的狀況下,很專業地做好這些事,可是心裏卻一直瞧不起這些事),那麼到了這樣的年紀,反而是你的黃金時代。
2010/6/25
我們中間凡是後來從事自己心愛的工作的,大多都會記得在某一個早上或晚上,我們怎麼爬上高凳子,從書架上取下一本從未讀過的書,或者怎麼張著嘴巴坐在邊上,聽一個陌生人談話,或者在完全缺乏書本的情況下,怎麼聽取內心的啟示,於是這便成了我們的愛好可以追溯的最初淵源。摘自喬治‧艾略特《米德爾馬契》
這段話讓我想起父親的大書櫃。可惜這書櫃在葛樂禮颱風時(1963年9月6日),被洪水淹沒損毀。父親幾乎每天會從櫃子裏搬出幾本大字典(日華、牛津、英日、英漢),對我們這些才剛認識幾個大字的孩子來說,那個書櫃簡直就是浩瀚的宇宙,它有一種神秘吸引力。
書櫃對我而言,就是一種神龕。搬新家時第一個考慮的是:書櫃要放哪裡…學會做木工時最想做的當然也是書架…
2010/6/26
你是怯懦的人。你不適合從事競技類的工作,所有一切的學習到了必需上場比賽的時刻,你就會畏縮起來。
我的學習方式比較鼠類的覓食。老師在做系統式教學時,也許是因為我的遲鈍或固執,我會陷在某一個環節裏,於是就像小松鼠一樣,偷走老師放在桌上的一項寶貝,躲到洞裏自己玩了起來,建立起一套自我詮釋的系統。
真正的異類通常是隱匿者,在適當時機才會出頭。
2010/6/27
午後又是陣雨,天黑了雨還沒有停歇,這樣的天氣形態已經持續了十幾天。
本來不想談起這種天氣,但是滴答的雨聲滲進了腦海,有點惱人。這大慨是我在日記裏第一次抱怨雨聲。我不能說開始討厭起這種天氣,畢竟一場雨會讓氣溫下降。可是,我的身體像是潮濕的木頭,此時需要在太陽下曝曬,仰頭看看湛藍天空中唯一的一朵潔白的雲,它在表演一齣變形記。
2010/6/28
孩子們就要升三年級,學校會重新編班。上完這堂課,我將與這班晨光圍棋課的學生告別。我本來完全沒有告別的情緒,只是當作一種「銀貨兩訖」的交易行為,把最後的貨品交給顧客。
最後十分鐘,惟的爸爸請我把時間交給他。投影機布幕緩緩降下,我在布幕後方收拾教具。孩子們驚訝的喊著:是柚子老師!探頭一看螢幕上正在播放我在黑板上排棋子的照片…
2010/6/29
惟的爸爸招手請我趕快出來,跟孩子一起觀看這一年來圍棋課的實錄剪輯。
站在教室後面,看著螢幕我開始覺得尷尬。我很不習慣處在離別的場景之中,尤其是這種以表達感謝的儀式。也許,這是一種我稱之為「情感過敏」症狀 --- 對這類刺激的一種無意識的排斥,像是體內的抗體對某些物質會做出過度的反應那樣。也是一種孩童式的羞怯感。好像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很多眼光盯著你,喧嘩鼓掌,讓你不知所措…
2010/6/30
午後陣雨沒下成。悶著。以烏雲為蓋,大地為鍋,生靈淪為魚肉,萬物為調佐,悶煮一鍋「萬象渾沌巫毒湯」。
從江子翠站地下扶梯鑽出來,像是待宰的雞鴉被輸送帶吊掛出來,掉進熱鍋裏。雞鴉是死的,而我是活生生掉進滾鍋裏。
正午時刻,大馬路的行人道上,空蕩蕩的幾乎沒有行人,我卻覺得像是在滾鍋裏一樣的吵雜,有一種擁擠的感覺…
性格是善意與惡意之間的一種掙扎。摘自蓓納蘿‧費滋吉蘿《書店》
一回到家就到書架上找出這本書,因為我剛剛在胡思二手書店買到她的另一本書《憂傷藍花》。在書前的推薦序裡發現這位女作家到了六十歲才開始寫作,六十八歲以《離岸》一書得到布克獎,出版《憂傷藍花》時已經快八十歲。我到底在興奮什麼?六十歲開始寫作也不遲,也許是一種幸福。
2010/6/2
最近接連來了三波鋒面,氣溫回冷。
下午出門時,正在飄著雨。懶得抽出放在背包裏的兩折傘,淋了一段,鑽進屋簷避雨又走了一段,到了芝山站,習慣性以手掌背甩甩身上的雨滴,腦子浮現淋了落湯雞的小狗在屋簷甩頭又甩身的模樣,全身的毛髮藉由甩動的離心力全部都豎了起來,像自動洗車機旋轉的大刷毛。
在捷運月台上,想著剛才淋雨的行為到底是,年經的任性還是老年的執拗。
2010/6/3
我們創造這個世界,不是根據我們的想像,而是根據我們的責任感。我們需要這個世界,這樣我們才可能有最大可能的機會來盡我們的責任。這是哲學存在的理由,尤其是德國哲學。摘自費滋吉蘿《憂傷藍花》
這是書中引用德國哲學家費希特(Fuchtc)的一段話。平時我對責任感這個字眼很排斥,但是一讀到這段話卻眼睛為之一亮。我在想:這個責任感仍舊是一種想像力,一種有執行力的想像。用責任感這個詞似乎給了想像一個方向和力量。
查了一下網路原來費希特是唯心主義者。很符和我對這段話的理解。
2010/6/4
鋒面還在徘徊,上午陽光偶爾從雲間的縫隙撒下,感覺有一種空氣清靜的功能。打開窗戶,大力吸入一口清涼的空氣,心中感受到一種靜靜的歡愉。
探頭看到街角阿達的水果攤,在溫和的陽光下芭樂看起來水水發亮。幾串香蕉高高掛,路過的孩子抬頭望。棕色的蠟腸懶洋洋地趴在店門口側角的小桌上,帶著一種祈求的眼神,看著一張張飄過眼前可愛的小臉…
2010/6/5
我們坐在屋簷下看雨,鑾想起前幾次坐在這裏的景像。她會把想到的事情直接講出來,比較像是一種反射動作,而我就靜靜地聽她說。她的話就成了一種旁白,回憶的時候像是走進無人的小巷子裡,你耳朵好像又聽到了什麼很熟悉的聲音,你不會專心的去聽它在說什麼,只是覺得熟悉就好,回憶繼續走著自己路,一種就讓它一直迷路下去的感覺。
2010/6/7
讀森茉莉《甜蜜的房間》,腦子浮現這樣的念頭:如果年輕的生命在你眼前愰動,卻激不起對青春生命的欣悅之情,那麼你鐵定是老了。
六月了,這學期又要進入尾聲。青春的生命每天都在我的眼前愰動,可是我已經遲鈍了。教學成了一種職業化反射動作,每個孩子在我眼前變成一台尚未調整好的機器,這裡緊一點…那裡鬆一下…有的缺運轉…有的欠保養…
2010/6/8
夏日拉長了。下課回來吃過晚餐,我們出去散步。
夜幕正在低垂,這是最美妙的散步時光。記得有一首詩(抱歉我記不起來詩句),將城市街道上夜晚的到來,比喻成像流水般的流到這裡也流到那裡。這麼說,我們一踏出門口,就隨夜晚的水流漂蕩,漂過這街口天又黑了一些,下一個街口月亮迎著你,有的小巷子是金黃色的,有的是銀白,也有閃亮亮的…
2010/6/9
這幾年來,如果說我學會了什麼。我告訴你,就是:寫日記、讀小說、散步,這三件事。
到了這個年紀才懂得什麼叫做「學會做一件事」。一位真正畫家每天都會畫畫,畫到老畫到死,當然不是隨便畫畫了事。那些只是為娛樂消遣而畫的人,絕對不可能畫到老畫到死。所以我說畫家就是學會畫畫的人。
我還在努力的學做這三件事。每天做,可以做到老死。
2010/6/10
作家們有時之所以「使自己陷入最深的絕望之中」,目的就是他們要自己去克服它,然後繼續走往前走。摘自因惹‧卡爾特斯《清算》
「學做一件事」一直到老死。這是一種鍛鍊,當然是大江健三郎常說的「鍛鍊」。寫作是一種最好的鍛鍊,因為寫作的人幾乎每天都陷在困境之中,既使突破困境往前走了,依舊是在沙漠之中,靠著海市蜃樓的幻像前進。
2010/6/11
六月底,大部份的課程即將結束,轉換成暑假短期課程。
天氣才熱了兩天,突然又轉涼,夏天好像被擋在門外。不知道跟前一陣子挪威的火山灰遮住陽光太久有沒有關係。很奇怪,今年我特別期待夏天的到來,很多鮮豔的花朵都在烈日下綻放,我想要的就是這種有力量的感覺,帶著粗野、豔麗、肉慾、喧囂、煩躁…也許我已經沉悶太久了,畢竟人性是不能被囚禁的。
2010/6/12
下了一整天的雨。夜晚,雨停了。
白天,我腦子裏感覺這世界灰濛濛的,還加上滴滴答答的聲音,擾得我心神不靈。夜晚,回到窗台邊在兩盞鹵素燈的聚光下,像是一顆圓渾渾的雞蛋在熱燈下孵化。寫日記對我來說真的像是孵蛋,要一直維持著母體的溫度,也許,要有母雞溫純的愛撫更好。
最重要的是雞蛋要受孕,文字也要受孕…
2010/6/13
依我的見解,死亡並不會像偷兒似的悄然來到我的身邊,它已窺伺我很多年了。我聽得到它,我感覺出它的氣息。它對我可謂很有耐性,因為我並不與它戰鬥,只有它給予我的進度緩慢的長期訓練中,完全屈服。摘自莫瑞亞珂《恨與愛》
原來莫瑞亞珂就是《愛的荒漠》作者莫里亞克。我在他所有作品中尋找他的模型,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甚至是財物的處理,如果我跟他處在相同的環境,必定也是令子女怨恨的老頭。我在預想未來,我關心的不是命運,而是我的處世能力。
2010/6/14
每晚他就寢前,都會寫下當天又砌了多少石頭。數字本身對他不重要,可是清單增加到十或十二條時,他開始感受到數字累積所帶來的樂趣…他便開始將這清單當成日記,這是本日誌,上面的數字代表他最私密的想法。摘自保羅‧奧斯特《機緣樂章》
天黑了,我依舊準時地坐在窗台邊寫日記。腦子裏嘰~哩~叩~叩~,裝著這個石頭砌牆的寓言故事。
我寫日記跟砌牆一樣,固訂的時間上工,砌好150字就收工。重點是那個慢慢累積的效果,像一堵砌好的牆,真真實實的存在著…
2010/6/15
等了四、五年吧!終於讓我買到石黑一雄《長日將盡》。
我從來不會想盡辦法,或是刻意為了找某一本書而出門,甚至不會專程出門逛書店。只能說是一種刻意的順路,大慨都是我上下課會經過的舊書店,譬如公館的雅博客、茉莉,天母或士林的胡思,石牌的蘭臺。另外與人約會或出門辦事,我有提走出門的習慣,我會在附近找到書店落腳…
最近要好好的重讀一次。
2010/6/16
究竟什麼是「偉大」?又究境憑什麼得以偉大?我深知要回答這種問題需要有個比我聰慧許多的頭腦,但是假如我不得不冒險一試,我會說:正是因為欠缺顯而易見的壯觀或戲劇性,才彰顯出我國景色之美。這其中的關鍵在於它美得從容寧靜,在於它的克制感。摘自石黑一雄《長日將盡》
我說過喜歡石黑一雄是因為他寫回憶的筆調。回憶本來就是朦朧的,所有過去式的表達都不該像現在式那樣的肯定。這代表著什麼意義?我想就是一種克制感。
2010/6/17
天空正在放晴,但雨還沒有完全停歇。路面濕漉漉的,空氣裏帶著悶悶的濕氣,全身正在冒汗,背上的汗疹隱隱發作往脖子蔓延。驚覺紅綠燈突然轉換,緊急煞車停在小巷路口,眼前一隻虎斑棕貓卻優雅地走在濕漉漉又泥濘的路面上,如此地貼近路面,但是全身的皮毛卻是潔淨亮麗,在四肢巧妙的帶動下,全身皮毛展現一種優美的波動。相較之下,覺得自己有幾分的狼狽。
2010/6/18
他有一種奇怪的寫自傳的習慣,時不時地要在心理造一個關於他自己的短句,卻用第三人稱作主詞,還要有個過去時態的述詞。摘自喬伊斯《都柏林人:一椿慘案》
最近要改用第三人稱寫日記。
自從啟用Anobii書櫃之後,我的日記漸漸地轉變成一種與書摘相映的心情記事,嚴格的說算是一種寫作的作弊或偷懶。這段期間閱讀量增多,可是寫作能力卻萎縮了。
2010/6/19
「麻煩請烤焦一點。」,這句話他最後還是沒有說出口。他不喜歡開口要求別人,超出標準流程的特別服務。
每週六,他在這家咖啡店吃早餐,已經五、六年了。只有這裡的貝果烤得最好吃,他認為貝果應該對切後,兩片攤開來烤,讓切面的白麵包烤到有點焦黃,抹上奶油才會有乳香味。
可是最近這家店換人經營,招牌沒換,作業流程卻變了。
2010/6/20
每天夜晚,他坐在窗臺邊。看起來像是呆坐,然後突然想起什麼,在鍵盤上斷斷續續打了幾個字又停頓。彷彿他極力地在尋找一些他剛剛才握在手上,現在卻不見了的東西,他擔心的不是那些遺失的東西,而是那些東西怎麼可能在他手中溜走,他卻完全沒有警覺。他想起《長日將盡》裏那位偉大總管的父親,極力在克服他無法避免的疏失 --- 老化引起的疏失。
2010/6/21
如果你在夢裡很快樂,那算不算數?…因為事實是,只有算數的東西才算數。摘自洛伊《微物之神》
好像曾經在夢裡看過這樣魔幻的景象。我說的是:我正在凝望的窗外,濃霧像岸邊波濤的巨浪,翻過眼前的山頭直瀉而下,你已經知道這個結果,心裡數著1..2..3..4..5,這座山不見了。再數五下對街的屋子在濛霧中變成了飄忽的幻影。這個夢算數嗎?
2010/6/22
從咖啡店出來,外面已經烏雲密佈,此時山上就如同我昨天在竹子湖看到的景像。
快步走進幼稚園躲過這一場大雨。我告訴孩子們外面正在下著超級的大雨,其實我也只是想像的。我想告訴他們諾亞方舟的故事,教他們如何拯救兩隻小鴨子,在棋盤上它們代表兩顆黑子,困在白浪濤濤的白子陣中,教一招蜻蜓點水就跳上諾亞方舟。圍棋術語這個叫做〝渡的手筋〞。
2010/6/23
從日記看不到你的朋友…因為我不知道朋友在我的心靈世界裡要扮什麼角色。你到底有沒有朋友…小時候的朋友就是鄰居,搬家就沒了。上學時同學就是朋友,畢業了就換一批朋友。同袍是朋友…同事是朋友…讀書會的朋友…我沒有純粹的朋友,好像某種關係終止了,就不是朋友。這麼說,你的心裡並沒有朋友這個概念…也許,我的生命形態過於自給自足。
2010/6/24
這樣的年紀,可以死去,也可以活著。這句話在《微物之神》裏重覆出現好幾次。意思其實是說:就社會評斷的價值而言,你就到此結束,往後的大戲沒有你的份。如果你還活著的話,就隨便你要怎麼搞了。當然是要你只搞那些無關痛癢的事。如果恰巧你這種人本來就不適合搞一些熱門的事(你可以在內心妥協的狀況下,很專業地做好這些事,可是心裏卻一直瞧不起這些事),那麼到了這樣的年紀,反而是你的黃金時代。
2010/6/25
我們中間凡是後來從事自己心愛的工作的,大多都會記得在某一個早上或晚上,我們怎麼爬上高凳子,從書架上取下一本從未讀過的書,或者怎麼張著嘴巴坐在邊上,聽一個陌生人談話,或者在完全缺乏書本的情況下,怎麼聽取內心的啟示,於是這便成了我們的愛好可以追溯的最初淵源。摘自喬治‧艾略特《米德爾馬契》
這段話讓我想起父親的大書櫃。可惜這書櫃在葛樂禮颱風時(1963年9月6日),被洪水淹沒損毀。父親幾乎每天會從櫃子裏搬出幾本大字典(日華、牛津、英日、英漢),對我們這些才剛認識幾個大字的孩子來說,那個書櫃簡直就是浩瀚的宇宙,它有一種神秘吸引力。
書櫃對我而言,就是一種神龕。搬新家時第一個考慮的是:書櫃要放哪裡…學會做木工時最想做的當然也是書架…
2010/6/26
你是怯懦的人。你不適合從事競技類的工作,所有一切的學習到了必需上場比賽的時刻,你就會畏縮起來。
我的學習方式比較鼠類的覓食。老師在做系統式教學時,也許是因為我的遲鈍或固執,我會陷在某一個環節裏,於是就像小松鼠一樣,偷走老師放在桌上的一項寶貝,躲到洞裏自己玩了起來,建立起一套自我詮釋的系統。
真正的異類通常是隱匿者,在適當時機才會出頭。
2010/6/27
午後又是陣雨,天黑了雨還沒有停歇,這樣的天氣形態已經持續了十幾天。
本來不想談起這種天氣,但是滴答的雨聲滲進了腦海,有點惱人。這大慨是我在日記裏第一次抱怨雨聲。我不能說開始討厭起這種天氣,畢竟一場雨會讓氣溫下降。可是,我的身體像是潮濕的木頭,此時需要在太陽下曝曬,仰頭看看湛藍天空中唯一的一朵潔白的雲,它在表演一齣變形記。
2010/6/28
孩子們就要升三年級,學校會重新編班。上完這堂課,我將與這班晨光圍棋課的學生告別。我本來完全沒有告別的情緒,只是當作一種「銀貨兩訖」的交易行為,把最後的貨品交給顧客。
最後十分鐘,惟的爸爸請我把時間交給他。投影機布幕緩緩降下,我在布幕後方收拾教具。孩子們驚訝的喊著:是柚子老師!探頭一看螢幕上正在播放我在黑板上排棋子的照片…
2010/6/29
惟的爸爸招手請我趕快出來,跟孩子一起觀看這一年來圍棋課的實錄剪輯。
站在教室後面,看著螢幕我開始覺得尷尬。我很不習慣處在離別的場景之中,尤其是這種以表達感謝的儀式。也許,這是一種我稱之為「情感過敏」症狀 --- 對這類刺激的一種無意識的排斥,像是體內的抗體對某些物質會做出過度的反應那樣。也是一種孩童式的羞怯感。好像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很多眼光盯著你,喧嘩鼓掌,讓你不知所措…
2010/6/30
午後陣雨沒下成。悶著。以烏雲為蓋,大地為鍋,生靈淪為魚肉,萬物為調佐,悶煮一鍋「萬象渾沌巫毒湯」。
從江子翠站地下扶梯鑽出來,像是待宰的雞鴉被輸送帶吊掛出來,掉進熱鍋裏。雞鴉是死的,而我是活生生掉進滾鍋裏。
正午時刻,大馬路的行人道上,空蕩蕩的幾乎沒有行人,我卻覺得像是在滾鍋裏一樣的吵雜,有一種擁擠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