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31 21:23:03晚期風格〈書醫朱尚〉
2010年5月
2010/5/1
有一天實在是非接受不可了,發現自己一直老到了現在,那才是真正失去平衡的時刻。摘自貝努娃特‧葛胡《星字鍵》
咖啡店的座位分為兩區,玻璃隔間的這一區以前是抽煙區。
禁煙法施行一年多,這一區已經完全沒有煙味,但是那幾個老頭兒還是霸佔著這一區,外面都客滿了,可是沒有人要進來,尤其是帶著小孩的族群。
這區被一種老人的騷味給燻臭了,他們三三兩兩各自隔桌而坐,卻又哄哄地大放其詞討論起時事,老人啊!老人!…多麼可悲…
2010/5/2
不知道要怎麼才能過著充實人生的這些人,卻提議孩子要做這做那。摘自村上龍《最後家族》
跟嘉漢約在台大醫院裡的誠品咖啡,等著他去口試回來。結果超出我們預計的時間,我已經把《最後家族》讀完了。我在想幸好嘉漢選擇了人文這條路,我完全不懂的領域。如果他選擇了跟我一樣的理工科,我必定會自以為是地想要教導他…
2010/5/3
關於孩子離去的失落感。諮商人員說,失落感是必要的,那是在決定要把離去親人的記憶放置在內心何處的過程。摘自村上龍《最後家族》
嘉漢後天就要回巴黎。鑾在房間裏打理要讓他帶回的物品,大慨是一些他這兩年穿舊的衣褲淘汰換新,還有他這幾天買的文具、電子用品……
孩子成長過程中每一個階段,對我們而言都是一種離別,一種記憶的重置過程。
2010/5/4
在窗台邊修補嘉漢從巴黎穿回來的破皮鞋。
我已經習慣什麼事情都在這裡做,也許是一種怕麻煩的習慣。自閉孤獨傾向的人經常採取這種策略,對於外界的任何事物只用一套方式應對,如果這套方式無法應付的事情我們就會放棄。我們這一族類的人自己需要發展出一套運用自如的彈性系統,在一個完全個人專屬的小空間裏,佈設成自給自足的城堡。
2010/5/6
昨晚,雅的父親開車送嘉漢去機場搭機。
雅的母親搖下車窗跟我們揮別,鑾也熱烈揮手回禮,然後挽著我的手,發出一種幸福感嘆,說:我們的孩子多了一對父母疼愛。妳不覺得這一對孩子在人們眼前,看起來就像是一對可以永遠祝福的情侶嗎?鑾拍拍我的手彎,看著我笑得很燦爛。我反而裝出一副傻笑的樣子,化解我自己說出太柔性話語的害羞。
2010/5/7
在城市裡要像在森林中一樣迷路,則需要反覆的練習…。直到多年之後,我才學會這門藝術…從我的練習簿裡繪製的紙上迷宮即可窺知一二。摘自蘇珊‧桑塔格《土星座下》
這是班雅明所謂的「城市漫遊者」,很重要的實踐概念。而實際上,這種漫遊的特質全面性的在土星性格的人身上發酵。我們這族類人的閱讀也必定是採取這種漫遊者的方式。
2010/5/8
土星氣質的標誌是一個人以自覺與不留餘地的態度處理與自我的關係…自我成了必須加以解讀的文本(因此,土星氣質是一種適合知識份子的特質);也是一種必要建構的計畫(所以土星氣質也適合成為班雅明口中卡夫卡那一類的藝術家與烈士,苦苦追求「失敗的美感與純粹」)。而建構自我及其作品的過程卻總是緩如牛步…摘自蘇珊‧桑塔格《土星座下》
嘉漢把這本書丟給我看的時候,說:爸,你可以先讀《土星座下》那一篇,她描寫你這種土星性格的人。我很驚訝,第一次從嘉漢口中說出我的性格。一個做父親的突然覺得自己好像被逮著了,自己反而成了兒子,而眼前的兒子成了父親。
2010/5/9
遠在巴黎,嘉漢也感受到了。他在部落格上是這麼說的:事情遠比我們想像的快,以小時為單位跑著,每通電話,每場會面都是不同的局面。
雅帶爸媽來訪,三哥也陪同。我們又會面了,事情馬上又有進展,日期先定了程序就可以往前推,訂桌、喜餅、帖子、照相…輪廓好像抖一抖鍋底的沙就會出現…
讓雅帶走一些嘉漢小時候的照片,三哥要幫忙製作婚禮上用的成長照片集…
2010/5/10
本來以為山上的天氣會是陰陰雨雨。只是遠山的山腰罩著輕飄飄的白薄,像是一簇簇的炊煙。
打了一個長長的午盹。窗外不知何時,陽光已經照乾了路面,睜開眼睛覺得有點刺眼。不好意思地環視一下咖啡店全場,心虛地懷疑起自己剛剛是否熟睡打鼾,在我呼嚕的睡夢中有些鄙視的目光一箭一箭射向我?也許我應該藏一隻錄音筆在胸口…
2010/5/11
他說〝樸實的〞是什麼意思…現在她弄明白了,它指是〝官能性的知識缺乏〞。摘自愛特伍《露露;或,語言的家庭生活》
這就是愛特伍在這篇短篇小說裡所說的:詞語及其所指之間的縫隙。
文字運用的巧妙指的,就是在這個縫隙之間游走。其實這些縫隙經常被我們忽略,而作家從來不走直通的大馬路,總是鑽進馬路之間的縫隙裏。
2010/5/12
換了四根較長的邊柱,把原本只有五層的書架擴增為七層。旁邊的小書架就可以撤掉,房間的空間安排多出一些彈性。
房裡,我們還要預計擺進梳妝台、一對公婆椅、床頭櫃…,鑾說:記得當年梳妝台的鏡子要用紅紙封蓋著,鏡子不可以對著床…那個大紅的喜字你自己會剪……。腦子裡突然出現好多條惱人的禁忌俗規,這個時代總可讓我來作主了吧!我心裏對自己說:有這個心意就好,至少孩子不會因為你守舊古板而受苦。已經事隔將近三十年,我在想:我會用什麼樣的心境來佈置這間房間?還是會依循傳統的俗麗風格嗎?
2010/5/13
四十八歲大概是意氣風發和意氣消沉交織的年齡吧!換句話說,人生正要拉開序幕的想法何和終點就近在眼前的想法總是交互湧現。摘自宮本輝《月光之東》
也就是說,四十八歲之後你必須選邊站,沒商量的餘地。要嘛就下定決心跟過去的一切斷絕,重新為自己拉開一個新的序幕;否則你就只有被拉著一步一步往終點(心即將在那裏枯竭)走。
2010/5/14
從咖啡店走到幼稚園,我會繞個圈子經過兩家書店(金石堂、書廬)。只是繞進去,在新書區愰一愰,不到兩分鐘就出來。一個星期有兩次,我幾乎看膩了那些新書的封面,每一本書都是色彩繽紛,加速著那種看膩的層次,你連手都不想伸出碰它一下,像是一種反胃。
二手書店的感覺還是比較好,至少色彩退去了不少,它沒有要引誘你,是你自己找到驚奇。
2010/5/15
我從來沒有預想要買那一本書,才專程去書局。去圖書館借書也是一樣,更不會運用預約功能。
這是一種班雅明式的漫遊,最早的經驗應該是來自小時候放學的路上。記憶中,我都自己一個人回家,身上一毛錢也沒有,在小巷弄形成的網脈裏鑽來鑽去,各種吸引孩子的小店,像星星一樣在腦中的網脈地圖上閃閃爍爍,那個閃爍的感覺取代了花錢去買的欲望…
2010/5/16
就像是日文的俳句:一種有限的格式,邊緣限定非常死板,邊緣之內又可能有驚人的自由。摘自愛特伍《母親生活中的重要時刻》
就像俳句,150個字的日記是一種限制。我想:除此之外,七、八年來我在〝無意之中〞自己加入了一些邊緣限定,也經常在邊界裏找到驚人的自由。我說的〝無意之中〞在潛意識裏也許是非常固執的意念。
2010/5/17
可是古義人還是小說家,這傢伙還琢磨出某種獨特的寫作形式,確實異於平常的私小說……來繼續書寫他那無趣的人生。摘自大江健三郎《再見,我的書》
嘉漢回來的那幾天,我們談到班雅明。他說:班雅明這一族類人的思維不適合小說,適合寫隨筆這類的文體。一下子我們談起大江,他說:其實,大江應該屬於這一族類的人,所以他寫起小說就像在鑽岩石那樣辛苦…
2010/5/18
女人穿著藍色牛仔型的長褲裙,上身套著淺綠色的緊身薄罩衫,背部膚色和藍色束身內衣隱隱若若地隨著高跟鞋搖擺的步伐,在微微透明的罩衫裏面左扭右蠕。年輕人走路不像踩著路走,而是輕點飛躍。
我想起愛特伍《日出》的第一句:伊馮喜歡跟蹤男人…。伊馮是畫家,最後是想畫出那個男人。而我呢,當然是要寫一個女人,也算是一種速描。
2010/5/19
年近四十,我已經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才識的極限,開始憧憬平靜安定的日子。摘自宮本輝《月光之東》
好像不找一段書中摘錄,就無法開始寫日記。我寫日記也算是一種漫遊,有時候不知道往哪走,趕快找個街角轉進去(摘錄成了街角的標記),眼前的布幕自然會轉換,就會映出我心裏的另一張地圖。
這幾年來,我並沒有任何企圖想擴展什麼能力,只想在自己的地圖裏漫遊。
2010/5/20
在散步回程的路上,突然下起一陣雨,我們坐在頂好超市遮陽棚下的階梯上等雨。
鑾手上捧著一盒乳酪布丁,準備送給明天來訪的雅。一坐下來,我看著鑾就笑了起來,因為我們又要談起雅。我告訴鑾,我想艾格農《訂婚記》裏的一段:散步時……如果沒有月亮,星星一定亮晶晶……如果沒有星星,女孩的眼睛還是閃亮亮…。我們對著笑,心裏頭已經亮晶晶了。
2010/5/21
他唯有動用世界文學,才能解釋生活中最明顯的一些事實。摘自因惹‧卡爾特斯《清算》
重讀魯西迪《午夜之子》。我必須提到一本書才能開始我的日記…這是我最近極大的困擾…
我在雜記本裡翻了好久終於找出這段摘錄。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也許,卡爾特斯跟我一樣吧,也有這樣的困擾…好吧!就這樣繼續下去,我現在的生活本來就是這樣。
2010/5/22
這幾天正式進入夏季型炎熱氣候。
在熱烘烘的空氣中走路,身體表面像是罩著一層熱膠膜,產生一種絕對的密不透風。想像中學時代熱力學那一章,有一個密閉盒子裡,數千萬個分子在六道邊牆間撞來撞去,分子之間也不時地碰撞,老師說溫度加高,分子會加速撞擊。
我體內的分子正在加速撞擊,尤其腦子裡的撞擊似乎可以聽得到。
2010/5/23
夜晚,雨勢變大了。我是從窗外的雨聲聽出來的。
我隨意翻開《班雅明作品選》來一段朗讀:作家把思想上在咖啡館的大理石桌上…。
是否有一種書,適合在雨聲中朗讀……
想起紀德《地糧》的一段,總算在雜記本裡找到:有的書是坐在小板凳上,在學校書桌前唸的…有的書是邊走邊唸的…有的書在森林中唸,而有的在田野裏唸…有的書在驛車上唸,有的則躺在堆乾草的倉庫中唸。
有的使人相信靈魂的存在。有的使我們對靈魂絕望。有的證明神的存在……
2010/5/24
在咖啡店的小桌上,整理早上做好的幾本小書。桌面上零零散散地佈滿切割下來的小紙條、圖案貼紙、美工刀、燕尾夾、尺和筆……鄰桌三、四歲的小男孩一直盯著我的桌子看,他正在用桌上這堆殘碎的東西在腦子裏建構他的小小物質世界。這是孩子緞練一種「用心」的機會,他沉迷在我雙手複雜程序的運動軌跡裏,一刀割下去 紙條從刀邊崩出……
2010/5/25
我平生所最不願意勸進的事是:讓每個人學習去看書。要是我能夠做主的話,我首先要讓一個男孩來學習成為一名木匠,一位營造師,一位園丁……摘自亨利‧米勒《我生命中的書》
歌德在《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裡,也是表達這種概念:學習一種手藝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很重要的。我想他們所稱的「手藝」是一種跟生活習習相關的東西,可是現代分工太細,手藝也支離破碎,生活中也就看不到手藝。
2010/5/26
重讀魯西迪《午夜之子》。
我是個很容易忘掉細節的人,這一次的重讀顯然比初讀還吃力。初讀這類人物眾多的家族史小說時,我並沒有企圖在腦子裏建構起整個故事架構的網脈,只是模模糊糊地記得幾個事件和場景,像害羞的新娘搞不清楚夫家龐大的親屬關係。重讀的時候,就像新娘過了蜜月期,開始面對一張一張寫著這個家族故事的面孔,自己也找個角色演下去。
2010/5/27
人老了,情緒總是處在過於冷默或者激烈的狀態下。我想起老媽那隻顫抖的手,只要她出手要拿東西手就一直顫抖,要不然就是像殘廢的手臂乾巴巴地靠在椅子的側背上。
這幾年,漸漸地意識到我無力承擔任何讓情緒高昂的活動,晚上多說了一點話,就會不容易入睡。這是一種精神力老化的現象嗎?力量不足調控不佳所以一出手就會顫抖。
2010/5/28
錄取了。從火山事件到現在差不多一個月,當時嘉漢被困在巴黎,無奈地寫了一篇《火山情人》。
如果真的把他困住了,事情會演變成怎麼樣?想想50、60年代的愛情電影,兩個情人約好在一個地點見面,但總是有個事件阻隔著,強迫走上一條岔路…
像電玩遊戲過關那樣,在即將碰壁的時候,按開了一道如意門。現在火山情人已經幻化成火山新娘。
2010/5/29
落地窗外的雨,正狠狠地下著。幸好讓我躲過了這場大雨,可以坐在這裡跟它對峙。
這是一場狂飆的雨,天邊烏黑黑的雲層幾乎從我的眼洞吸走我的原神。嘩嘩的雨聲覆蓋了人世間一切吵雜,想像力正在往更遠的地方奔馳,好像大自然突然開了一扇很大的門,飛奔出去的靈魂恣意地享受飛翔的感覺。
想起尚‧惹內說過:雨喜歡她的飛翔…
2010/5/30
唐吉訶德和桑丘‧潘沙匯集於一個身上,你可以想像到是什麼樣的生活。摘自都德《達達蘭三部曲》
這種人就是:除了寫小說,什麼事都做不來的人。
其實,這是一種很難想像的狀態。不是說這種人很稀少,我是想說:你如果不是這樣的人,你就很難想像。這是必需打開另一維度的空間想像,就像三維空間的生物無法想像四維空間的運動。
有一天實在是非接受不可了,發現自己一直老到了現在,那才是真正失去平衡的時刻。摘自貝努娃特‧葛胡《星字鍵》
咖啡店的座位分為兩區,玻璃隔間的這一區以前是抽煙區。
禁煙法施行一年多,這一區已經完全沒有煙味,但是那幾個老頭兒還是霸佔著這一區,外面都客滿了,可是沒有人要進來,尤其是帶著小孩的族群。
這區被一種老人的騷味給燻臭了,他們三三兩兩各自隔桌而坐,卻又哄哄地大放其詞討論起時事,老人啊!老人!…多麼可悲…
2010/5/2
不知道要怎麼才能過著充實人生的這些人,卻提議孩子要做這做那。摘自村上龍《最後家族》
跟嘉漢約在台大醫院裡的誠品咖啡,等著他去口試回來。結果超出我們預計的時間,我已經把《最後家族》讀完了。我在想幸好嘉漢選擇了人文這條路,我完全不懂的領域。如果他選擇了跟我一樣的理工科,我必定會自以為是地想要教導他…
2010/5/3
關於孩子離去的失落感。諮商人員說,失落感是必要的,那是在決定要把離去親人的記憶放置在內心何處的過程。摘自村上龍《最後家族》
嘉漢後天就要回巴黎。鑾在房間裏打理要讓他帶回的物品,大慨是一些他這兩年穿舊的衣褲淘汰換新,還有他這幾天買的文具、電子用品……
孩子成長過程中每一個階段,對我們而言都是一種離別,一種記憶的重置過程。
2010/5/4
在窗台邊修補嘉漢從巴黎穿回來的破皮鞋。
我已經習慣什麼事情都在這裡做,也許是一種怕麻煩的習慣。自閉孤獨傾向的人經常採取這種策略,對於外界的任何事物只用一套方式應對,如果這套方式無法應付的事情我們就會放棄。我們這一族類的人自己需要發展出一套運用自如的彈性系統,在一個完全個人專屬的小空間裏,佈設成自給自足的城堡。
2010/5/6
昨晚,雅的父親開車送嘉漢去機場搭機。
雅的母親搖下車窗跟我們揮別,鑾也熱烈揮手回禮,然後挽著我的手,發出一種幸福感嘆,說:我們的孩子多了一對父母疼愛。妳不覺得這一對孩子在人們眼前,看起來就像是一對可以永遠祝福的情侶嗎?鑾拍拍我的手彎,看著我笑得很燦爛。我反而裝出一副傻笑的樣子,化解我自己說出太柔性話語的害羞。
2010/5/7
在城市裡要像在森林中一樣迷路,則需要反覆的練習…。直到多年之後,我才學會這門藝術…從我的練習簿裡繪製的紙上迷宮即可窺知一二。摘自蘇珊‧桑塔格《土星座下》
這是班雅明所謂的「城市漫遊者」,很重要的實踐概念。而實際上,這種漫遊的特質全面性的在土星性格的人身上發酵。我們這族類人的閱讀也必定是採取這種漫遊者的方式。
2010/5/8
土星氣質的標誌是一個人以自覺與不留餘地的態度處理與自我的關係…自我成了必須加以解讀的文本(因此,土星氣質是一種適合知識份子的特質);也是一種必要建構的計畫(所以土星氣質也適合成為班雅明口中卡夫卡那一類的藝術家與烈士,苦苦追求「失敗的美感與純粹」)。而建構自我及其作品的過程卻總是緩如牛步…摘自蘇珊‧桑塔格《土星座下》
嘉漢把這本書丟給我看的時候,說:爸,你可以先讀《土星座下》那一篇,她描寫你這種土星性格的人。我很驚訝,第一次從嘉漢口中說出我的性格。一個做父親的突然覺得自己好像被逮著了,自己反而成了兒子,而眼前的兒子成了父親。
2010/5/9
遠在巴黎,嘉漢也感受到了。他在部落格上是這麼說的:事情遠比我們想像的快,以小時為單位跑著,每通電話,每場會面都是不同的局面。
雅帶爸媽來訪,三哥也陪同。我們又會面了,事情馬上又有進展,日期先定了程序就可以往前推,訂桌、喜餅、帖子、照相…輪廓好像抖一抖鍋底的沙就會出現…
讓雅帶走一些嘉漢小時候的照片,三哥要幫忙製作婚禮上用的成長照片集…
2010/5/10
本來以為山上的天氣會是陰陰雨雨。只是遠山的山腰罩著輕飄飄的白薄,像是一簇簇的炊煙。
打了一個長長的午盹。窗外不知何時,陽光已經照乾了路面,睜開眼睛覺得有點刺眼。不好意思地環視一下咖啡店全場,心虛地懷疑起自己剛剛是否熟睡打鼾,在我呼嚕的睡夢中有些鄙視的目光一箭一箭射向我?也許我應該藏一隻錄音筆在胸口…
2010/5/11
他說〝樸實的〞是什麼意思…現在她弄明白了,它指是〝官能性的知識缺乏〞。摘自愛特伍《露露;或,語言的家庭生活》
這就是愛特伍在這篇短篇小說裡所說的:詞語及其所指之間的縫隙。
文字運用的巧妙指的,就是在這個縫隙之間游走。其實這些縫隙經常被我們忽略,而作家從來不走直通的大馬路,總是鑽進馬路之間的縫隙裏。
2010/5/12
換了四根較長的邊柱,把原本只有五層的書架擴增為七層。旁邊的小書架就可以撤掉,房間的空間安排多出一些彈性。
房裡,我們還要預計擺進梳妝台、一對公婆椅、床頭櫃…,鑾說:記得當年梳妝台的鏡子要用紅紙封蓋著,鏡子不可以對著床…那個大紅的喜字你自己會剪……。腦子裡突然出現好多條惱人的禁忌俗規,這個時代總可讓我來作主了吧!我心裏對自己說:有這個心意就好,至少孩子不會因為你守舊古板而受苦。已經事隔將近三十年,我在想:我會用什麼樣的心境來佈置這間房間?還是會依循傳統的俗麗風格嗎?
2010/5/13
四十八歲大概是意氣風發和意氣消沉交織的年齡吧!換句話說,人生正要拉開序幕的想法何和終點就近在眼前的想法總是交互湧現。摘自宮本輝《月光之東》
也就是說,四十八歲之後你必須選邊站,沒商量的餘地。要嘛就下定決心跟過去的一切斷絕,重新為自己拉開一個新的序幕;否則你就只有被拉著一步一步往終點(心即將在那裏枯竭)走。
2010/5/14
從咖啡店走到幼稚園,我會繞個圈子經過兩家書店(金石堂、書廬)。只是繞進去,在新書區愰一愰,不到兩分鐘就出來。一個星期有兩次,我幾乎看膩了那些新書的封面,每一本書都是色彩繽紛,加速著那種看膩的層次,你連手都不想伸出碰它一下,像是一種反胃。
二手書店的感覺還是比較好,至少色彩退去了不少,它沒有要引誘你,是你自己找到驚奇。
2010/5/15
我從來沒有預想要買那一本書,才專程去書局。去圖書館借書也是一樣,更不會運用預約功能。
這是一種班雅明式的漫遊,最早的經驗應該是來自小時候放學的路上。記憶中,我都自己一個人回家,身上一毛錢也沒有,在小巷弄形成的網脈裏鑽來鑽去,各種吸引孩子的小店,像星星一樣在腦中的網脈地圖上閃閃爍爍,那個閃爍的感覺取代了花錢去買的欲望…
2010/5/16
就像是日文的俳句:一種有限的格式,邊緣限定非常死板,邊緣之內又可能有驚人的自由。摘自愛特伍《母親生活中的重要時刻》
就像俳句,150個字的日記是一種限制。我想:除此之外,七、八年來我在〝無意之中〞自己加入了一些邊緣限定,也經常在邊界裏找到驚人的自由。我說的〝無意之中〞在潛意識裏也許是非常固執的意念。
2010/5/17
可是古義人還是小說家,這傢伙還琢磨出某種獨特的寫作形式,確實異於平常的私小說……來繼續書寫他那無趣的人生。摘自大江健三郎《再見,我的書》
嘉漢回來的那幾天,我們談到班雅明。他說:班雅明這一族類人的思維不適合小說,適合寫隨筆這類的文體。一下子我們談起大江,他說:其實,大江應該屬於這一族類的人,所以他寫起小說就像在鑽岩石那樣辛苦…
2010/5/18
女人穿著藍色牛仔型的長褲裙,上身套著淺綠色的緊身薄罩衫,背部膚色和藍色束身內衣隱隱若若地隨著高跟鞋搖擺的步伐,在微微透明的罩衫裏面左扭右蠕。年輕人走路不像踩著路走,而是輕點飛躍。
我想起愛特伍《日出》的第一句:伊馮喜歡跟蹤男人…。伊馮是畫家,最後是想畫出那個男人。而我呢,當然是要寫一個女人,也算是一種速描。
2010/5/19
年近四十,我已經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才識的極限,開始憧憬平靜安定的日子。摘自宮本輝《月光之東》
好像不找一段書中摘錄,就無法開始寫日記。我寫日記也算是一種漫遊,有時候不知道往哪走,趕快找個街角轉進去(摘錄成了街角的標記),眼前的布幕自然會轉換,就會映出我心裏的另一張地圖。
這幾年來,我並沒有任何企圖想擴展什麼能力,只想在自己的地圖裏漫遊。
2010/5/20
在散步回程的路上,突然下起一陣雨,我們坐在頂好超市遮陽棚下的階梯上等雨。
鑾手上捧著一盒乳酪布丁,準備送給明天來訪的雅。一坐下來,我看著鑾就笑了起來,因為我們又要談起雅。我告訴鑾,我想艾格農《訂婚記》裏的一段:散步時……如果沒有月亮,星星一定亮晶晶……如果沒有星星,女孩的眼睛還是閃亮亮…。我們對著笑,心裏頭已經亮晶晶了。
2010/5/21
他唯有動用世界文學,才能解釋生活中最明顯的一些事實。摘自因惹‧卡爾特斯《清算》
重讀魯西迪《午夜之子》。我必須提到一本書才能開始我的日記…這是我最近極大的困擾…
我在雜記本裡翻了好久終於找出這段摘錄。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也許,卡爾特斯跟我一樣吧,也有這樣的困擾…好吧!就這樣繼續下去,我現在的生活本來就是這樣。
2010/5/22
這幾天正式進入夏季型炎熱氣候。
在熱烘烘的空氣中走路,身體表面像是罩著一層熱膠膜,產生一種絕對的密不透風。想像中學時代熱力學那一章,有一個密閉盒子裡,數千萬個分子在六道邊牆間撞來撞去,分子之間也不時地碰撞,老師說溫度加高,分子會加速撞擊。
我體內的分子正在加速撞擊,尤其腦子裡的撞擊似乎可以聽得到。
2010/5/23
夜晚,雨勢變大了。我是從窗外的雨聲聽出來的。
我隨意翻開《班雅明作品選》來一段朗讀:作家把思想上在咖啡館的大理石桌上…。
是否有一種書,適合在雨聲中朗讀……
想起紀德《地糧》的一段,總算在雜記本裡找到:有的書是坐在小板凳上,在學校書桌前唸的…有的書是邊走邊唸的…有的書在森林中唸,而有的在田野裏唸…有的書在驛車上唸,有的則躺在堆乾草的倉庫中唸。
有的使人相信靈魂的存在。有的使我們對靈魂絕望。有的證明神的存在……
2010/5/24
在咖啡店的小桌上,整理早上做好的幾本小書。桌面上零零散散地佈滿切割下來的小紙條、圖案貼紙、美工刀、燕尾夾、尺和筆……鄰桌三、四歲的小男孩一直盯著我的桌子看,他正在用桌上這堆殘碎的東西在腦子裏建構他的小小物質世界。這是孩子緞練一種「用心」的機會,他沉迷在我雙手複雜程序的運動軌跡裏,一刀割下去 紙條從刀邊崩出……
2010/5/25
我平生所最不願意勸進的事是:讓每個人學習去看書。要是我能夠做主的話,我首先要讓一個男孩來學習成為一名木匠,一位營造師,一位園丁……摘自亨利‧米勒《我生命中的書》
歌德在《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裡,也是表達這種概念:學習一種手藝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很重要的。我想他們所稱的「手藝」是一種跟生活習習相關的東西,可是現代分工太細,手藝也支離破碎,生活中也就看不到手藝。
2010/5/26
重讀魯西迪《午夜之子》。
我是個很容易忘掉細節的人,這一次的重讀顯然比初讀還吃力。初讀這類人物眾多的家族史小說時,我並沒有企圖在腦子裏建構起整個故事架構的網脈,只是模模糊糊地記得幾個事件和場景,像害羞的新娘搞不清楚夫家龐大的親屬關係。重讀的時候,就像新娘過了蜜月期,開始面對一張一張寫著這個家族故事的面孔,自己也找個角色演下去。
2010/5/27
人老了,情緒總是處在過於冷默或者激烈的狀態下。我想起老媽那隻顫抖的手,只要她出手要拿東西手就一直顫抖,要不然就是像殘廢的手臂乾巴巴地靠在椅子的側背上。
這幾年,漸漸地意識到我無力承擔任何讓情緒高昂的活動,晚上多說了一點話,就會不容易入睡。這是一種精神力老化的現象嗎?力量不足調控不佳所以一出手就會顫抖。
2010/5/28
錄取了。從火山事件到現在差不多一個月,當時嘉漢被困在巴黎,無奈地寫了一篇《火山情人》。
如果真的把他困住了,事情會演變成怎麼樣?想想50、60年代的愛情電影,兩個情人約好在一個地點見面,但總是有個事件阻隔著,強迫走上一條岔路…
像電玩遊戲過關那樣,在即將碰壁的時候,按開了一道如意門。現在火山情人已經幻化成火山新娘。
2010/5/29
落地窗外的雨,正狠狠地下著。幸好讓我躲過了這場大雨,可以坐在這裡跟它對峙。
這是一場狂飆的雨,天邊烏黑黑的雲層幾乎從我的眼洞吸走我的原神。嘩嘩的雨聲覆蓋了人世間一切吵雜,想像力正在往更遠的地方奔馳,好像大自然突然開了一扇很大的門,飛奔出去的靈魂恣意地享受飛翔的感覺。
想起尚‧惹內說過:雨喜歡她的飛翔…
2010/5/30
唐吉訶德和桑丘‧潘沙匯集於一個身上,你可以想像到是什麼樣的生活。摘自都德《達達蘭三部曲》
這種人就是:除了寫小說,什麼事都做不來的人。
其實,這是一種很難想像的狀態。不是說這種人很稀少,我是想說:你如果不是這樣的人,你就很難想像。這是必需打開另一維度的空間想像,就像三維空間的生物無法想像四維空間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