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5 06:58:59果凍讀書會

石滬與南島語族分佈 有高度重疊


(摘要
6.14.2009中央社 高茂雄 澎湖縣)石滬,為早年澎湖漁民在潮間帶,以石塊堆疊而成的捕魚陷阱,利用漲潮和退潮的潮差,誘使魚陷身滬中。澎湖現有約500多座漁滬,造型美麗,但已失去原有的捕魚功能,轉型為觀光用途

多年來調查研究「漁滬文化」的澎湖科技大學教授李明儒,今天表示,石滬文化的區域分佈與南島語族的分佈,有高度的重疊,可據以推論「石滬」極可能是南島語族漁業文化的共同特徵之一。

李明儒接受國科會委託,多年來調查研究澎湖全球各地「漁滬文化」,並將成果結集成「漁滬文化的源起與分佈-一個跨國際觀點的探索」1書,今天舉辦新書發表會,並提出多項全新論點。漁滬文化,分佈於全世界各地約20個國家,包括台灣、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東南亞諸國、太平洋諸島、澳洲、紐西蘭、非洲、美洲等,起源最早可推溯到石器時代。

澎湖的漁滬,因為都是以玄武岩砌築而成,稱為石滬。根據他與學生於20052006年的勘查,澎湖石滬數量高達587口,是全世界數量最多、密度最高、而且保存最完整的石滬群。

李明儒並提出全新的觀點,他認為石滬文化的區域分佈,與南島語族的分佈,有高度的重疊,可據以推論石滬極可能是南島語族漁業文化的共同特徵之一;而且石滬的分佈地域,與已知的南島語族的遷徙路線,幾乎也是重疊,因此,石滬這項古老漁法,很可能是隨著南島語族的遷徙而傳播。李明儒建議,澎湖縣政府及相關單位,爭取登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圖片來源:農業易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