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一瞬 兩樣人生基隆上岸
【聯合報╱梁玉芳、范凌嘉、林政忠4.6.2009摘要】今年三月十七日,清晨八時,當白色的豪華郵輪載著一千多名大陸安利旅遊團抵達基隆港時,鑼鼓喧天,舞龍舞獅出動迎接「貴賓」。這群荷包裡滿是人民幣的貴客,來到聞名已久的寶島台灣,手上DV拍著兩岸分隔六十年以來罕見的歡迎陣仗。
七十二歲的作家桑品載看著基隆港上演著熱鬧,他努力搜尋,那個理當熟悉的港口,六十年前,他第一次下船,第一次踏上台灣的地方,竟是再也看不出當年的模樣。他在基隆碼頭討過飯,再當了二等幼年兵,「是所謂『老兵』中最年輕的」。
上個世紀,國共內戰,據學者李筱峰估計,僅一九四六年到五二年,就有兩百萬軍民湧進台灣。這是史上罕見的人口大遷徙,台灣全島人口暴增為七百八十多萬人。在這個島上,走出日治的台灣人與渡海等著反攻的「外省人」,各自改寫了自己與台灣的歷史。
老一輩的台灣人,對於國民政府的觀感是矛盾的,在二二八的驚懼後,加上威權體制、戒嚴,外省權貴壟斷政治,資源分配不均,種種因素下,台灣人對國民政府的觀感是,「另一個殖民統治者」的疑慮大於對「祖國」的認同。
前立委林濁水說,他的大姊夫是他認識的第一個外省人。在那個年代,嫁給「阿山仔(外省人)」是台灣家庭的禁忌。林濁水國小時,大姊執意嫁給外省人,任教職的父親非常不高興,所以她從未有過正式婚禮。上了高中,林濁水有了許多外省同學,他說,本省和外省人最大的差別是,「外省同學家庭有公職背景,混幫派如果出事有長輩罩,本省混幫派就沒長輩罩」。
最經典的「反共」教材,是當年中小學生必讀的「南海血書」,一名漂流海上的越南難民「阮天仇」在礁石上以指尖鮮血在白襯衫寫下難民血淚,塞在海螺中,被漁民發現。公布之後,成為七十年代台灣在風雨飄搖中「處變不驚」的教材。但任教國中的林濁水投書踢爆:血書是假的,又累又渴的難民哪有那麼多的血、那麼大的襯衫,寫下這麼長的故事?
一九八七年,蔣經國開放大陸探親,流離半生的老兵們可以回家了。少小離家的桑品載終於返鄉,「我跪在父母墳前哭得幾乎昏厥」;在五十年代饑荒中,母親因營養不良死了。父親後來得了肝癌,沒錢醫,斷氣前還說著:「只要讓我跟台灣的兒子見上一面,我就好了。」那是開放探親的前兩年。
跟著老兵腳步前進的,是腰纏萬貫上大陸打拚的台商。若將一九四九之後,看成是國、共兩個政權、兩種制度的競賽,在前半場,台灣的「經濟奇蹟」、民主化都是華人世界的領頭羊。如今時移勢轉,經濟中國崛起、兩岸和解。活下去,想辦法活得好一點,努力「從歷史的噩夢中醒來」。
上一篇:對岸親人不認 娃娃老兵永繫外木山
下一篇:不會讀中文 菁英一夕變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