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2 21:46:21果凍讀書會

窮孩子一上國中 就放棄英文

李家同啟迪9

李家同:現在已經沒有那種標準版了,我教的兩個孩子在不同的國中就讀,卻都選了同樣的教科書,這本國中一年級第一學期的英文教科書,第一頁就一大堆的生字,也有相當難解釋的句子。

我的兩個學生,在小學六年級時都曾上過一年的英文課,但是每周只有一小時。老師也無法嚴格地要求,他們一下子要學如此難的英文,其沮喪可想而知。我的學生告訴我,他們“小學班上一大堆學生完全不會英文,也不理會老師教什麼”。凡是上課聽得懂的同學,都是早就上過補習班了。
如果不是我個人每周末替他們補習英文,這兩個孩子一定會完完全全地放棄英文,他們告訴我,現在班上有不少同學,一個英文字也不會唸,大概是要放棄英文了。

雖然我知道沒什麼人同情我,我仍希望政府也人出來看看國中英文的問題。很多國中一年級的學生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強迫捧著一本看不懂的英文書。如果這是教改的結果,我只有一句話可說:「為什麼要改呢?」

1.社會不是純物質,純物質每個分子都一樣,如果社會是純物質,每個人的狀況都一樣,每個人都應該像李家同那樣有錢有勢又會英文,李家同也應該像李安一樣可以拿奧斯卡獎,李安應該可以王建民一樣成為洋基隊第一投手,可是事實不是這樣。社會是一個混合物,每個人的資質、學習狀況都不一樣,不能拿一、二個個案去類比整體社會的教育情形,如同我們不能以混合物中的一粒分子,來說明所有分子都跟那一粒分子一模一樣,這是國中化學的基礎科學觀念,對科學家來說,比教英文更重要的是,教育清楚“基礎化學原則”。

2.“學習,一定是辛苦的”,重點是辛苦有沒有代價。如果英文書編得非常好,對學生學習非常有益處,就應該努力讀完,如果英文書編得雖然好,但是“不適合學生的特殊學習模式,那就換教材,這就是一綱多本的目的”,英文教材的問題,教育改革已經注意到了,但是郝龍斌卻背道而馳,“採取一綱一本,讓學生與老師失去選擇適合教材的權力”。

3.國民黨獨裁統治時代,政府官員很喜歡專案處理一、二個人,民主時代,教育改革不應該專案處理一、二個學生,要思考全體學生的受教權是否被保障?如何做出政策讓更多學生得到均等的機會?與其救那一、二個幸運兒,不如“加入呂秀蓮的小秀才學堂計畫,出錢出力,普及地照顧所有弱勢貧困家庭,或者出錢出力,遊說國會一黨獨大的國民黨,減少退輔會的支出,多編列教育預算,才更是實際”。

4.國中、高中英文教科書很難,那不是教改以後的事,三十年前的更難,為什麼要寫這麼難的書?誰編的?學校“老師”與教育局“官員”,他們的“大學英文教授”都有責任。

5.中學裡面英文老師“不懂得因材施教”,不只是“教科書不好,選擇性不夠多”,並且教這些英文老師的“大學教授”非常有問題,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而這個問題,學校的“校長”與縣市“教育局局長”都沒有發現,可見,校長與教育局局長的“大學教授”非常有問題。

6.我們正常的教育學者、有讀過“國際級教育學原理”的人,都知道,我們不能用學生英文程度好不好,來判斷這個小孩子有沒有前途,重點是,學校有沒有“五育並重的教育”?有沒有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興趣”?我們要問,“中學的校長”與“大學教授們”有沒有五育並重?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是教育學原理中,永恆不破的道理。

7.一個阿美族的小孩,如果他的阿美語與台灣國語一樣溜,他會上網找資料,他想要當一個水蜜桃達人,但是不當值物學家,他幹嘛一定要讀很多的英語?用英語程度來判斷教育好不好,根本就是錯誤的觀念,那都是留學過美國的人的一種“權貴歧視心態”。如果一個小孩,布農族語非常厲害,為什麼不能代替英文學力測驗?如果卑南族的小孩全部都學北京話與英語,卑南語全部忘光光,這樣對嗎?

8.台灣人一留美就放棄台灣文化,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李鈞震3.22.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