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5 14:49:52米堤亞

敘事治療在安寧療護的應用

          敘事治療與哀傷失落議題的臨床應用

資料部份來自林維君心理師的講義

敘事治療為澳洲社工Michael White 與紐西蘭 David Epstein在多年實務經驗中創立,藉由重新敘說、描寫自已經驗/故事,求助者能為自己的事件經驗找到新的意義與詮釋方向。『敘事治療』相信人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當問題可與人分離、外化,個體才有處理困擾的空間與能力。藉由故事的再敘說與聽故事者的見証回饋,讓求助者的生命故事得以彰顯、豐盛,而失落是人生中無法避免的傷痛,在哀傷失落議題的心理治療中,治療師提供哀傷者表達情緒的安全時空,協助思緒的重整、轉化意義,然後能夠重新適應逝者已不存在的生活,活出意義。敘事治療中的『Re-membering(生命會員重組)的技術,提供治療者一個治療哲學來引導哀傷者重新審視自已與逝者間的關係,並將失落的意義整合進入現在的生活。

人是自身經驗的『專家』,人被持續敘說的故事所定義,人是『意義創造者』,故事是活著的『痕跡』,提供人們創造自我意義的架構或透視鏡,所以敘事治療的過程可以使人在敘說自己故事的時候,將許多被忽略的細節發掘出來(有些來自個人的盲點,有些來自個人的前意識,它比潛意識要更易被自己發現出來),就像從骨架中長出肉來一樣,風貌變得不同,意義也可能改變,因而達到故事的豐厚、深化的效果。故事細節越多、描述得越詳細,越能引人入勝,聽故事的人的反映與回應,讓故事變得有價值,甚至產生某些正面和積極的人生啟示。

敘事治療在台灣的發展,包括有吳熙琄的家族治療及周志建的私塾及黃錦敦的高雄敘事咖啡屋和卡片敘事‧‧‧等,目前仍在發展中的敘事治療應用法,包括:

「1」  歌唱、詞曲創作法

「2」  結合遊戲與美術法

「3」  錄音、錄影(補救字詞與轉化意義)

「4」  運用在不同族群如:兒童、創傷、新移民、同志、宗教‧‧‧等

敘事治療可以將『單一』故事轉變成『多向度』的故事,單一故事指對人、事、物的刻板印象或主觀的個人狹窄想法,敘事治療可以將『問題』和『人』拉開一個距離,讓問題只是問題而不再和人本身的價值混淆在一起,於是在敘事的過程中將會考量文化脈絡與個人的發展背景,讓安寧療護的病人,可以能被更完整看見及被關注,並使其不再只是被自已的病及症狀所拘束,而能看見生病之外的其他面向,甚至在澳洲的安寧療護服務也包括有為安寧病人作傳立書的項目在內。

敘事治療可以讓安寧療護的病人不再只是將其治療目標放在解決症狀上面,而是將其人生的故事豐厚化之後,彰顯出其內在的夢想、希望、價值觀、承諾、意圖‧‧‧等,來取代其失功能的行為與症狀,讓病人的生活更有品質、更快樂。

敘事治療類似GPS導航系統,可以讓個案對自身定位更清楚更具體化,增進自我認識和了解,敘事治療的會談的技巧是藉由問問題來引發個案對故事陳述的深化及多向性發展,並在其中為個案建立其學習和挑戰的鷹架(鷹架理論),以類似行為治療中的具體可行的小步驟(將總目標細化成數個小目標),漸近的方式逐一來發展其近側學習區,將其由失落的生活中導向更新的生活模式。治療師的態度則是以朋友平等合作的關係來建立對話,存著中立、好奇的態度來問問題,不對個案加入個人的價值觀判斷,也不以問題解決為取向,而能放慢談話的步調,在態度中立時,卻能建立影響能力,藉由有技巧的架構問題與回應,讓求助者的知識與技能可以豐富的顯現出來並加以運用來解決當下困境,這主要是運用尊重個案個人的背景發展及社經地位和性別差異、年齡、世代‧‧‧等來考慮,避免先入為主的『禿鷹』的心態,另一方面也可以雙重故事的對話方式來進行,如:家族治療、婚姻治療、親子治療‧‧‧找出不同的故事內容(了解他們彼此是如何聽對方的講述而非詮釋對方的講述),並將其問題加以外化,給問題命名方式來審視並與它對話,再進一步的探索、評估問題的影響,其中包括其他的類似的概念與治療技術如下:

「1」  人際關係療法中的外化法

「2」  接納與承諾療法的De-fusion

「3」  認知行為治療

「4」  心理劇中的替身法

「5」  完形治療中的空椅法

外化的對話的『地圖』可以幫助治療師了解個案的陳述內容進展的階段,並加以改善協助,讓個案可以透過會談來評量或判定上述的評估內容,開始說出他們自已的真正價值觀、信念、希望、夢想、原則、目標‧‧‧等,藉由故事的『重述』來創造出問題與人之間的『空隙』,並再次探索研究這些小空隙,引導人們把這些小空隙帶入多重故事線中,邀請求助者多談一些被忽略、隱而不顯但卻可能有重要意義的事件,以實現故事的豐厚化,使求助者重新審視自已與問題之間的關連性,在故事重述的對話中,分為【行動的全景】和【意識的全景】二種,個案需先由行動全景慢慢建立出自己的意識的全景,而行動的全景包括故事的內容材料、事情發生的順序及故事的描繪與界定如:發生的地點、人物、事件、如何發生的過程‧‧‧等,意識的全景則包括行動中的知識、未知、感受、意圖、思考‧‧‧及自我認同與意識‧‧‧等。

生命俱樂部的會員『重組理論』認為個人的生命旅程是一個俱樂部,而自己是俱樂部的會長,在人際關係中負責為互動的他人來做的評估等級,有的會員,我們會給予升等或降級,有的會給予尊崇或撒除,有的人我們會授予會員入會資格,這些處理都是由我們和他人的互動意義建構而成,彰顯出個人生命中重要他人的影響,因此表面看來是一對一的會談背後,卻也帶來許多重要他人的互動內容及他們的看法及價值觀,這就呈現出了實際會談室嘈雜的真貌,我們可以使用『故事重述對話地圖』來分析個案意圖全景的問題,包括個案已知熟悉的或是可能知道卻還未體認的自我目標、價值觀、原則、夢想、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回應求助者的疏離感與失落感,協助求助者重新熟悉自己具備的技能與知識,協助其豐厚他所想要的自我認同的描述,引導出多種聲音並存的自我認同感,促使求助者能為自己發聲並對自己有不同的定位看法,另一方面『生命俱樂部的會員重組地圖』,也可以看見重要他人對個案的影響有那些,透過對方的眼光,求助者的自我界定以及求助者對對方的貢獻可能是什麼,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故事需要聽眾,才有敘說的機會與動機,若得到共鳴可以讓個人的故事在其他人身上發酵,因而埸外的見証人也變得很重要,他們可以分享其認為的特別有吸引力的故事片段在那裏,以及它所反映的價值觀.意圖..,引發聽者的共鳴和帶領出的新領域是什麼?其中補救字詞可以在治療中以合作性的知識與技術文獻來和求助者共享,也可以敘事治療筆記方式以求助者的語言記錄重要的語詞、價值觀、行動動力...,或可以文章、詩、音樂來深化一個單線的故事,並建立其他的支持系統或連結關係,達到團體治療中的普同感療效因子。

以個人專業經驗在敘事治療課程中的感想,覺得治療過程中求助者需具備良好的智商,至少需在80以上,能學習抽象思考的相關運作才行,否則談及概念發展時會有困難,一方面治療者的本身特質和背景也會影響和求助者的關係建立,而此方面會造成求助者對治療者的信任及配合度的問題,再一方面個案的本身是否具有改變的實踐動機也是關鍵,治療的果效常在這樣的關鍵上被打折扣,此外若能加上家人的配合會使治療變得更好,但這樣的情況也非每次都能如願的進行,不管治療者是以何種態度來處理,總是不可能百分之百的讓每位求助者都能滿意,在安寧療護的過程中,個人需有心理準備和自我調適的能力,才不會陷入求助者的困境中而無法自拔,而基督的信仰常是很重要的幫助,無論在求助者或是治療者本身都一樣,當人面對死亡時,都會有本能的掙扎和恐懼的心理,若沒有一個真正帶來平安的信仰,將很難面對處理這樣的問題-如何統整自己一生並蓋棺論定,但基督的信仰給人帶來不同的視野,讓人面對死亡時,不再恐懼而是心中充滿了愛和平靜,因為死亡是永生的另一個階段開始,我們知道自己死後將來會去那裏(回到天上的家),有誰會和我們同在(將與慈愛的天父在一起),我們的心並不茫然,也不失措,乃是一種等候的心情,在期待那一刻的來臨…,這種想法影響基督徒的一生,包括活著的時候要如何活出 天父的美好旨意,並相信自己是有價值和意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