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02 12:11:10杜晖

新加坡:赤道小红点(97)

在十九世纪,有一些根据姓氏或方言而组成的其他华人团体。有的是由相同姓氏,但是来自中国不同省分的会员所组成的,例如:陈氏、林氏、黄氏等等。他们的人口比曹姓氏族大得多,富有的会员也比较多。有些有钱的会员,可以帮助穷苦会员,也可以为所有会员拟订一些团体活动的计划。

根据方言而组成的最大团体,就是福建会馆和义安公司,它们的历史悠久。

福建人是所有不同籍贯的华人当中,人数最多而且是最富有的。在新加坡开发后,福建人在直落亚逸街兴建了一座庙宇。大约是在1840年,一些富有的福建商人,把它扩建为更大的庙宇 —— 天福宫。建筑费大约是30,000元。跟着成千上万的福建人,到来这里祭拜他们的保护神和祖先,负责管理这间庙宇的福建商人,也利用这座庙宇作为他们开会的地点。

后来,福建商人创立了福建会馆。会馆和庙宇的关系很密切。一些宗教节日,如中元节,就在那里庆祝。这些庆祝会是由会馆所主办。在庆祝会上,也上演地方戏曲或露天民乐演出,吸引了大批的华人来观赏。

更重要的另一项活动是办理丧事。对华人来说,死是一件大事,死人一定要安葬。因此,福建庙宇有自己的坟场,由庙里的主持负责安葬仪式,会员一旦去世,便可以安葬在这个坟场。此外,贫穷的会员一旦去世,他没有钱又没有朋友,会馆便会协助办理丧事。

粤海清庙是最早的一座潮州庙宇,位于菲立街,据说这座神庙早在1820年就已经建立了。后来,一批富有的潮州商人,在佘有进的领导下,创立了义安公司,或称潮州会馆,它的各项活动和福建会馆一样。

其他籍贯的华人,例如广东人和客家人,也有他们的庙宇和会馆。因为他们的组织不像福建会馆和潮州会馆那样强大,所以一些广东人和客家人,便联合起来组成比较强大的团体。

华人不只组织了宗亲团体和会馆,也组织了很多其他的同业工会,如甘密种植工人和建筑工人都有自己的工会。

大多数华人团体,除了协助去世的会员办理丧事外,还组织了各种华人节日的庆典,以及协助调解会员之间的纷争,并帮助那些失业和年老或生病的会员。上述的种种服务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当时的殖民地政府并没有为贫苦的人士,提供任何社会福利服务。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新马沦入日军铁蹄的统治之下达三年八个月,在这期间,华族的移民进入完全停止。

到了战后初期,华族移民继续受战前的《外侨法令》所调节;但由于战后对劳工的需求已不像战前的殷切,因此有需对所有的移民进行严厉的管制,遂于1953年8月1日起,殖民地政府正式通过《移民法令》,在这项法令下,只有下列人士才能移民来新马:

1.能对工商扩展作出贡献者;
2.能提供当地所未有的专门服务者;
3.当地居民的眷属;
4.其他属于同情理由的人士。

1959年,这项法令再作修正,更严厉地管制移民,禁止当地居民的妻儿移入。
随着战后政治的演变,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独立,移民完全受到了控制。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东南亚各地的华人,不但成功建立本身的事业,并且对居留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不再衣锦还乡,而是落地生根,成为当地公民,他们的经济才智以及勤劳的精神,是建立起现代新加坡的一项重要资产。

到了今日,他们已经成为建设新加坡的主要民族之一了。#


----------------------------------
本文现在《光华日报》新风版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