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都不吵的台灣萍蓬草
蘿蔔坑的第一口水池-鬥魚池面積並不大,當初在引進水生植物時有兩個原則,其一是花、葉不要太大,畢竟水池很小,怕看來擁擠。其二是要台灣原生種,難得有一口屬於自己的水塘,總希望能保存一些在野外愈來愈危急的台灣原生植物。
台灣萍蓬草就在這樣的想法下來到蘿蔔坑,它不僅是台灣原生種,而且還是台灣的特有種。型態上,近於心型的浮水葉直徑大約10公分,比起常見的睡蓮要秀氣許多。
花朵的直徑大約3公分,外圍由五片亮黃的瓢狀苞片呵護著,若不細究它的生理構造,毫無疑問會將這五片鮮艷的苞片誤認成它的花瓣。其實真正的花瓣還在裏頭,呈線形,據說有十幾瓣,但因外觀與雄蕊近似,反而不易分辨。而彰顯「台灣特有種」的印記在於它自花心抽出,如傘骨般向外開展的紅色柱頭,黃紅相間的天然配色,顯得亮眼而華麗。
與台灣萍蓬草花型近似的日本萍蓬草柱頭就與花瓣同為黃色,與咱們的特有種相較,少了一絲畫龍點睛之妙。
蘿蔔坑鬥魚池在2006年引進台灣萍蓬草,剛開始的生長勢明顯比同時進駐的小莕菜差了許多,然而經過幾年的競爭消長之後,現在的鬥魚池已經轉變成以台灣萍蓬草為優勢的局面。原本夏季時會從池底浮起,覆滿池面的藻類,也因為萍蓬草遮蔽陽光而減少許多,使得水質更為清淨。
台灣萍蓬草經年開花,只要池水不乾涸,一年四季都可以欣賞它的花朵,在蘿蔔坑,也已進入每年開花結果的穩定狀態。
它的果實像個腹部膨大的花瓶,五片萼片一直不離不棄,直至果實成熟。瓶口紅色傘骨狀的柱頭,也如正字標記般宿存。
當果實成熟開裂之後,內含種子的白色果肉便會漂浮在水面,隨著風與水波的牽引,展開另一段旅程,為水池的其他角落,播下一顆顆的種子。除此之外,成熟的植株也會伸展地下莖,在池底的爛泥中遊走,開拓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台灣萍蓬草的名字本來是很寫意的,將它的花朵倒過來欣賞,有如高雅的女士所穿的蓬蓬裙一般。
卻有好事者促狹地將它以台語音譯成「台灣乒乓吵」,揶揄台灣政客、媒體製造對立、吵雜無序的亂象,雖頗為傳神,卻也委屈了台灣萍蓬草。
事實上,台灣萍蓬草一點都不吵,每當下午收工後,走近鬥魚池,坐上老怪手與達可合力排砌的觀魚石,欣賞水面一朵朵從清澈池水、湛綠心葉中挺出的黃色小花;
靜觀魚兒悠遊,漂在葉片為底的水床上,享受片刻和煦的日光。輕風拂面,那一刻我的心中只有寧靜,與花、魚共享的寧靜,一點都不吵。
台灣萍蓬草有紀錄的分布範圍在桃園、新竹一帶的埤塘,但是因為人類對於土地的需索,埤塘被大量填平開發,再加上外來水生植物的競爭,野生的台灣萍蓬草愈來愈少了,幸好它的美麗救了自己,現在台灣各地都有人種植,尚無滅種之虞,而原生棲地的保存,也有在地的生態保育團體不斷努力當中。
希望台灣萍蓬草能永遠擁有自己的「祖靈地」,而蘿蔔坑,也會一直是它的家。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