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旅(一) 2019.4.12~13
德國之旅(一)
2019.4.12~13
波昂
上了年紀,不堪長途飛行與時差的折磨,再者對歐美地區的生活習性與食宿也難以適應,近年來大都就近到日本走走而已。去年11月底大兒子茂欣奉派到德國波昂大學附設醫院研習,舉家前往波昂長住半年。經不起親情的召喚,我與Yuki不得不再又背起行囊,踏上這趟德國之旅。
過去曾經過境德國,但不曾有深度旅遊的經驗,這次適逢復活節,茂欣能有長假,為我們規畫了兩個禮拜的行程,得以深入去暸解德國這個值堪玩味的國家。
要瞭解德國的來龍去脈,不能自外於整個歐洲淵源流長的歷史。歐洲的歷史大抵可以分為(一)古希臘與羅馬帝國的古典時期,(二)西元476年羅馬帝國滅亡,直到西元1400年間將近千年爭戰不斷的中世紀,(三)以迄於今的近代時期。歐洲這個混合體擁有世界各國馬首是瞻的先進文明,究其發軔之初的組成元素有三,①古希臘和羅馬文化②基督宗教文化③結束羅帝國之日耳曼蠻族的戰士文化。
西元前五世紀,東方的孔孟儒學與釋迦牟尼的佛教文化才剛起步,而西方的古希臘已登輝煌時期,不但採取直接民主的城邦制度,蘇格拉底等三大哲人的思辯和歐幾里得的幾何學迄今都還令我一頭霧水,其在哲學、藝術、數學、醫學以及政治制度的成就,堪稱是現今科技與民主政治的源頭。當時義大利的羅馬還只是一個小村落,處處都得向希臘人學習。但羅馬人驍勇善戰,慢慢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不但併吞了希臘人在地中海沿岸的殖民地,進而向外擴大疆域,北以萊茵河與多腦河為界,西至大西洋的英格蘭,南抵北非,東至土耳其、中東等地區。但羅馬人有自知之明,處處仿效希臘人的文明,形成了頗富希臘味的強大羅馬帝國。
至於構成歐洲文明的第二個元素「基督宗教文化」,由於其源自於猶太人「宇宙間只有一個真神」的教義,與希臘羅馬人崇奉多神的信仰格格不入,基督教始祖耶穌甚而被以異教徒之名被釘上十字架處死。耶穌死後,幸賴一位偉大傳教士保祿,跳脫出「猶太人」的窠臼,指出耶穌基督已將猶太人的道德教訓轉化成了宇宙大愛,是所有人類的宗教,在他廣為傳播下,使基督教變成世界性的宗教。直到西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不但成為一位基督徒,進而讓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正式也是唯一的宗教,才使得在西元476年羅馬帝國被日耳曼蠻族消滅後的近千年間,基督教會得以將希臘和羅馬的知識成就保存下來,為現代科技法治等文明留下了根源。
最後談到構成歐洲文明這個混合體的第三個單元,也就是入侵羅馬帝國的日耳曼蠻族,即今德國人的老祖先。他們原本就住在萊茵河與多腦河的北方邊界,西元三世紀曾多次來犯,當時羅馬帝國已經風雨飄搖,無力抵抗,使得境內多處領地很快就被日耳曼人所佔。這些日耳曼人粗野不文,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載,是以蠻族相稱,他們好戰無比,只為戰爭而戰爭,無心於當皇帝,常年都是委由羅馬人來為他們治理。直到西元476年,一位日耳曼將軍奧多亞克(Odoacer)決定不再扶植傀儡政權,自稱為義大利國王。因此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並非經過波瀾壯闊的戰役,而是鬧劇一場。日耳曼蠻族接掌政權後,沒有多久就皈依為基督徒,繼續支持基督宗教,而由羅馬基督教會繼續保存古希臘羅馬文明。
日耳曼人在西方建立了許多國家,法蘭克王國是最強盛的一個,它的版圖不斷擴張,包括今天的法國、德國、西班牙和部份的義大利。「法蘭西(France即法國)」這個名字即是法蘭克(Franks)的衍生詞,因此法國也是源起於日耳曼民族。法蘭克王國於西元800年查理大帝(Charles the Great)在位期間到達鼎盛,他死後王國便告分裂,西邊即今法國,東邊即今德國的原始地,在此境內於西元962年由教宗為鄂圖一世(Otto the First)戴上羅馬帝國的皇冠,從此以後,無論何人登基為德王,都稱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西元1800年以前,英文的German只是民族的稱呼,歷史上簡稱日耳曼,直到西元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後,正式出現德意志帝國,German才是一個國家的稱呼,簡稱德國。
十七~十八世紀,法國隨著工業革命而興起了講求理性、科學與進步的啟蒙運動。十八~十九世紀,德國刻意針對法國的啟蒙運動,發展出以文化、民族主義與解放的浪漫主義。他們認為文明是人為的,它束縛侷限了自己,唯有活在傳統文化當中,誠實面對自己的感情、人與人之間坦誠相見,才算活得完整。因此有自己歷史和語言的德國人比法國更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最後於廿世紀採行了最具侵略性也最排他的法西斯主義,促使納粹德國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戰結束後分裂為東西德,直到1990.10.3才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
德國是由16個邦組成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人口8180萬人,是歐盟人口最多的國家,土地面積35.7萬平方公里,約台灣的十倍大,兩個禮拜的時間要走遍全德國只能走馬看花,因此這趟德國之旅我只設定在中部波昂附近幾處景點和西南部的黑森林地區。瞭解過德國的梗概,終於可以更加深入展開這趟德國之旅。
為了減輕旅途的勞頓,這次我選擇搭乘華航CI 61直飛法蘭克福的商務艙。4月12日子夜23:15準時起飛,經過13小時35分的飛行,於4月13日清晨6:50飛抵法蘭克福機場,茂欣早已等在入境大廳。看到他全身裹著厚重的防寒衣物,相較於我只穿了一件單薄的運動外套,才想起彼此相隔有十萬八千里之遙。濶別才只四個多月,他也已年近半百,但父子乍一見面,還是有著一股如隔三秋的親情湧上心頭。他這次到波昂大學附設醫院主要是去觀摩結構性心臟病的介入性治療,聽說該院每年所做的TAVI(Trans catheter Aortic Valve inplantation)有400個案例,等同於全台的總量,看到他春風滿面,可以想見一定是收穫滿滿。
波昂位於德國中部的萊茵河畔,1949-1990年間是前西德首都,人口約31萬,東西德統一後首都遷往柏林,但仍有國防部等6個聯邦部門及德國電信、德國郵政、德國之聲(對外公共媒體)都還留在波昂,原聯邦議會辦公室現改建成UN- Campus,有13個聯合國機構,約600名員工在此辦公,至今仍是德國第二大政治中心。雖然遠離政治的紛擾,但波昂擁有2000年的歷史,於今風韻猶存。
從法蘭克福機場搭乘ICE很快就來到波昂位於萊茵河東岸的Siegburg站,再轉乘市區電車穿過萊茵河就是西岸的中央車站。由於旅館早就訂妥,只加了十多歐元,就可提早於9:50辦妥中央車站旁Intercity Hotel的Check-in手續,四個晚上附加早餐,並贈送兩張免費通行於同一城邦的車票,總共才510歐元。波昂的觀光景點大都集中在中央車站附近的舊城區,走路繞一圈只要二、三個小時,簡單梳洗一番,就展開波昂老街的觀光行程。
法蘭克福車站
沿著中央車站前的郵政街瀏覽兩側的名店,片刻就來到大教堂廣場,適逢周末,廣場聚成一個市集,販賣蔬菜花卉等商品,得以見識一下德國人的日常生活型態。廣場上矗立一座手持五線譜的貝多芬雕像,南側有建於11世紀的Munster大教堂,是老城區重要的羅馬式教堂,北側是舊市政廳,建築物上方的皇冠雕飾依然是金光閃閃,聽說甘迺迪、戴高樂、戈巴契夫等人都曾在此演說。市政廳旁的Em Hottche餐廳貝多芬早年經常光顧,頗負盛名,為免向隅,路過時大媳婦還特地進去預訂今晚的座席。
波昂中央車站
貝多芬雕像
Munster大教堂
舊市政廳
波昂櫻花街是歐洲最有名的賞櫻勝地,每年都會招徠成千上萬的花癡。俗云:來得早不如來得巧。這幾天櫻花剛好滿開,繞過新市廳,對角Breite Str.的入口就可看到“ALTSTADT(老街)”的拱牌幾乎被淹沒在花海中。“Breite Str.”的中文意思是寬街道,但頂多也只是12米寬的窄巷,路旁又停滿兩側住戶的車輛,中間有限的步道在磨肩擦踵的人潮中真的是寸步難行。逛過大半的Breite Str.好不容易又轉進另一條赫爾街(Heerstrasse),花況更是令人驚艷,抬頭仰望,天空被整片粉紅遮掩,低頭俯瞰,地面成了粉紅色的地毯,姹紫嫣紅的櫻花隧道襯托著兩旁多彩的歐式建築,成了一幅歐洲獨特的春日美景
“ALTSTADT(老街)”
我駐足端詳,每棵櫻樹都有七、八米高,樹幹非常壯碩,開花也很綿密,每朵花約略有30-50片粉紅花瓣,好似一朵牡丹,有別於日本常見的染井吉野櫻或枝垂櫻。仔細再看,似乎是花葉同開,也就是花開時新葉也同時長出來,細加思索,原來它就是八重櫻的代表性品種「關山櫻」,又稱牡丹櫻。由於它對病蟲害或都市惡劣的環境抵抗力極強且成長快速,在歐美國家常做為行道樹廣為栽植。我經常去日本賞櫻,很喜歡流連在櫻花樹下,高舉著酒杯等待飄飄花瓣掉進裡頭的剎那。第一次到德國賞櫻,在人海花海車海的推湧下,似乎聞不到日本傳統「花見」文化那股逸興遄飛的氛圍。
赫爾街(Heerstrasse)
賞過櫻花順道進去Haribo軟糖的本店逛逛,也己飢腸轆轆,剛巧經過一家日本料理店(Makiman),一時興起就走了進去,老闆說了一口流利的日語,是道地的日本人。卷壽司、握壽司、花壽司樣樣都有。來到西方輕易就能嚐到東方的口味,真是滿心歡喜。客人很多,等了又等,各色壽司終於上桌,嚼之再嚼,或許米不是來自日本的「壽司米」,也或許當地師傅握捏的力道不夠,總之就是吃不出傳統日本壽司的味道。不覺想起「橘踰淮為枳」的古諺,畢竟水土不同,質地也就會改變,這也難怪日本的櫻花與壽司來到德國就完全變了樣。
日本料理店(Makiman)
吃過午餐,到不遠處的貝多芬故居走走。貝多芬於1770年在此誕生,直到22歲才移居維也納,他在世界樂壇的地位迄今無出其右,就連我這位音樂的門外漢都偶爾會在心中響起第九號交響曲的悠美旋律,早已成為波昂人的驕傲。故居暫時關閉整修,將部份珍貴手稿移至附近的紀念館展示,就連波昂大學與Munster大教堂也都趕工裝修門面,以便明年(2020年)他誕生屆滿250周年得以大肆慶祝一番。
貝多芬故居
整修中的波昂大學
德國介於北緯50度上下,比日本北海道緯度還高,下午四、五點還是日正當中,晚上九點天才會黑。從昨天下午出門,經過30小時馬不停蹄的奔波,不累也難,不得不先回旅館睡個午覺,以儲備今晚用餐的力氣。七點多來到Em Hottche餐廳,已經座無虛席,還好早有訂位,才有容身之地。德國餐廳的慣例是先點飲料,其費用有點小費的意思,每個人都要點。通常果汁或汽泡水都比酒類還貴,除非滴酒不沾的人,一般都會先來杯德國有名的Riesling甜白酒或啤酒。德國吃素的人不少,餐廳都有素食的menu,中部由於不臨海,較少有魚的料理。今晚初來乍到,當然得先嚐嚐德國豬腳。茂欣已是識途老馬,他知道一份豬腳的份量三、四人吃還綽綽有餘,因此另外又點了兩道不同的料理。
Em Hottche餐廳
滿心期待的豬腳終於上桌,果然有台灣豬腳三、四倍的份量。德國通常各吃各的,不會彼此share,我不知鄰桌那幾位老兄如何吃完自己的那份豬腳?畢竟在吃的方面台灣人是比較有技巧,茂欣向服務生要來幾個空的餐盤,輕而易舉地分享了各道料理。聽說那些餐盤常被德國佬戲稱為海盜餐盤。
在台灣我偶爾會去吃豬腳,台中幾家有名的豬腳口味絕佳,份量也很得宜,燉得Q彈熟爛,幾乎不必費力啃咬,吃了令人口齒留香。德國豬腳不但份量大,而且滷後再烤,將內含膠質的皮烤得又硬又韌,對齒牙動搖的老人來說,可就無福消受。但德國豬腳早已享譽國際,而令人垂涎的台灣豬腳卻只能在台灣島上默默飄香。看來台灣美食的行銷還得再加把勁。
德國餐廳不在櫃台結帳,而是由店員到桌旁服務。他會先問明是刷卡還是付現,如果是付現,他會拿著一個裝滿不同面額現鈔的皮匧前來會帳,客人會主動添加一點零頭做為小費,帳款如果是148,大概150就可打發,因為早先的飲料費就等同於小費,店家已不在乎結帳時小費的多少。九點不到,結完帳,酒足飯飽,帶著幾分醉意,踩著夕陽餘暉,趕回旅館休息。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