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6 03:28:06晨曦

寂寞,是 21 世紀最大的「商機」──從台灣 120 億小時的「正妹直播」觀看時間說起

呵…前些天才寫了孤單經濟
現在就看到了寂寞商機

2018/02/12陳鶴元/設計創新力  11.9K

一直以來,都對所謂「直播」的盈利模式非常好奇,於是找了一個廣告打最大的直播 App下載。

這個直播平台非常不簡單,根據最近其公司最新公布的數據,截至去年(2017)年底為止,所有用戶觀看該平台直播的總時數,竟然高達 120 億小時,相當於 130 萬年!而單單在台灣,就一共有將近 3,000 位直播「主播」,其中絕大多數是女性。

我極少收看所謂的「網路直播」,過去更不知道這個據說很夯的「數字平台」,甚至還一直以為是把類似「電視購物」那樣的節目搬到網路上,再透過商家訂購產品盈利的「電商模式」──當時還在想,台灣人怎麼會這麼瘋線上購物,看人叫賣也能看 120 億個小時?

App下載完成,一打開直播聊天室,才一解所有的疑惑!

打開 App 後,點選正在直播中的「主播」,結果幾乎清一色是所謂的「正妹」,在家裡或其他場域搔首弄姿地對著鏡頭聊天──而觀眾若要與她們互動,首先必須要「儲值」,然後「進行一個送禮的動作」。當然,也可以什麼都不用做,就單純地觀看就好。

當然,多數人一定會對自己覺得好奇的主播進行「追蹤」,通常正妹們都會對按下追蹤的人,親切地說聲:「謝謝追蹤!」然後用手比一個心型代表「愛心」。

這時說也奇怪,無數男士們的「寂寞程式」,就開始啟動了:時間一久,若沒有「送禮」互動,主播通常不會關注,因此很多人開始想:「花個幾百塊儲值,應該也還好⋯⋯」在好奇心或渴望被注意的心情驅使下,多少願意嘗試看看。

當然,「土豪級」的人士,為了討主播歡心而「連續噴錢擊發」送禮的,也大有人在。

線上金流的無底洞

因為直接用類似 Apple pay 的指紋辨識付費太方便,「主播」們親切的微笑、唱歌或表演,加上 App 公司會主動舉辦不同活動,送禮的內容也五花八門──不知不覺間,許多男士們便越來越沈迷於「直播」中的互動,甚至成為一個或多個特定「主播」的「鐵粉」,儲值金額也越來越高。

每個主播當然也都有其「人氣」、「業績」的壓力,畢竟,誰會願意天天都在鏡頭前,對著無數陌生人暴露自己的生活?其實多數的「主播」,有的有經濟壓力、有的懷著星夢,有的有專屬經紀人、有的則是公司精挑細選,高薪聘來當「看板」的⋯⋯,每一個看似燦爛亮麗的笑容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

但千萬必須保持高度冷靜,「送禮」可是從一萬元到一百萬新台幣通通都有,而主播們也大都會鼓勵觀眾「直接找公司儲值大筆金額」以獲最划算的方案;手腕更「高明」點的,還會製造點「鐵粉」之間的(禮物)比拼競爭──對「主播」和「平台公司」而言源源不絕的金流,就在這樣的競賽下開始湧入。

「一開始只是好奇,接著遇到『心儀的女神』,然後從小小投入數百元,到每月幾千元,最後是幾萬元幾萬元的花,因為每天都想聽到她親密地叫我的小名、看到她專門為我表演⋯⋯」後來接觸到直播平台的「重度使用者」,才發現像他這樣的人並不少,即使經濟並不能算寬裕,仍然像「進貢女神」般地付出大量金錢。

我終於發現,這其中最大的「商機」,是總有消費者會甘願花上很多的錢,卻不需要任何實質的商品送到手中,他們要的,是「心靈上的滿足感」──而這抽象的價值,是無法用任何方式定出「價格標準/區間」的,當然也就沒有所謂的「上限」,更不會有消費者說:「因為今天看直播看的不開心,麻煩退錢⋯⋯」這一回事了!

而這一切都沒有觸法,也只能說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主播」們「販售自已的生活,消除人的寂寞」。

至於有沒有其他的「交易行為」,恐怕只有設計出這套遊戲規則的公司知道了。但我已不難理解為何對岸所謂的「網紅」,總能夠創造出如此驚人的收入。

※ 當然,所謂「直播」節目不是全都如此,各平台也有正規的「專業直播」,如星座、命理分析,知識介紹或全英文的語言學習等等。

Line@,「主播」們的「必備外掛」

Line@ 人人都能申請,因此許多直播「主播」們,會應用它當作個人的「行銷工具」──既不會打擾到她們下班後的平日生活,也可以啟動所謂的「情人模式」,進一步維持粉絲們的「忠誠度」:

例如,「主播」們常會用「第一人稱單數」的暖心問候,如:「今天親愛的你過得好嗎?」、「天氣冷,你要記得多加件衣服喔!」並且搭配上美美的自拍照片來吸引目光。

我甚至遇過一個直播主,我幾乎從沒回過她訊息,但她仍會每天鉅細彌遺地至少發來一到兩則「日常生活紀錄」給我看。好吧!這真的是「情人模式」──她讓你感覺她在乎你,你的存在(主要是為她儲值和買點數),對她而言很重要。

但千萬別「自作多情」了──這些訊息都是可以預設的,而且一個高人氣的「主播」,背後可是有一整個團隊──就算發出的留言被單獨回覆,也可能只是某位「小編」回覆的。此外,其實無論是誰回的訊息,最重要的目的還是只有一個:提醒你不要忘了「買點數儲值」、以及固定看直播送禮衝人氣。

再強調一次,說真的,我並不覺得這樣的模式有什麼不對。畢竟眼前的她,可沒有出賣任何一個「不合法」的服務或商品。(有的話也不可能讓你知道)

「她販售她的生活與關懷,來消除你的寂寞」,人家可是正當的生意。因為你寂寞啊!所以我常說, 21 世紀最好賺的錢叫「寂寞」。

至於這當中有沒有「專業」成分?有!她(或團隊)記得你的生日、興趣、名字與生活,這就是專業。(坦白說,我一天平均也不過收幾張名片,日子一久見了面還不見得記得對方,但有些「主播」,卻彷彿能記得上線的任何人!)

※ 直播主也如同在銷售產品,絕對不會只是運用單一軟體、平台來操作,一定是透過多元的操作手法,來增加商品的擴散率。

交友配對 App

還有一種龐大的「寂寞商機」,是所謂的交友軟體。

如果年紀長一點的人,大概都知道「男來店、女來電」,這個早年網路不發達年代的電話交友模式。

一般而言,手機上的交友配對,也大致如此──多以男士必須繳費居多。如果要進一步解釋:線上直播仍偏向所謂的「單向排遣寂寞」,因為直播本質上仍是一人對多人的互動模式;而交友配對的 App ,就是「親密性、互動性」更高的一對一「雙向排遣寂寞」。

基本上,這背後的金流模式差不了多少:就是儲值後可按「喜歡」,或與對方進行類 Line 的通訊模式──至於對方會不會回覆,那就看個人意願了。只是這類型的 App,在個資揭露上較為詳盡,比方星座、年齡或喜好等更,有時也包括彼此的年收或工作領域等等。

但從這類的 App 使用者統計中不難發現,年齡普遍落在 30─40 歲左右,平均單人參與互動量也更加頻繁──這群人相較「直播平台」的主要觀眾(約20─30歲間),高年齡層的「寂寞」似乎更勝年輕族群。

而這些「配對」的提醒,同樣每天都會從手機中發送出來──數以萬計的「寂寞商機」,就這樣在每一天準時發送。

「傳統式」的一對一交友

當然,相對來說較為「傳統」的交友模式也還是存在著:用戶透過手機或電腦填寫資料後,會有專員來電,先進行資料查核確認及懇談,接著由專員進行人工篩選及配對,在雙方都有意願後,進行一對一的現場約會。

這有點類似「人力銀行」的配對模式,由於面對交友 app「隨刷即配對」的強大挑戰,大都改以「菁英交友」為賣點,標榜不只可以認識情人、朋友,即使「買賣不成」,還可以建立「高端人脈」。

「寂寞是門好生意」,但陷阱未必來自「交友」本身

上述所有的「商業服務」,其實除了最後一項外,幾乎都是在近 10 年內如火如荼地竄起。同時不只在台灣或中國大陸,在日本、歐美各國的大都會中,也有無數類似的「交友」或「配對」軟體,快速在全球佔據大量的市場。

根據中國「艾瑞諮詢」統計,2016 年中國的「線上交友市場」,就有高達 100 億人民幣以上的消費市場;英國媒體也統計,2016 年全球 50 大市場中,TinderBadooSKOUT 等交友軟體服務,也高居「應用軟體」的下載與使用排行榜前茅,單年度下載量緊追於 fbgoogle 等全球網路巨擘之後。

現代人工作忙碌、人情淡薄、壓力龐大、沒有時間尋覓人生另一半⋯⋯這些直播商機、交友軟體背後的「社會學意義」,相信已有許多人討論過,而這樣的「趨勢」已經由來已久,在未來恐怕也將持續

重點是,隨著網路應用的快速發展、線上支付技術的革新,這個由來已久的「寂寞商機」,正以遠較過去嶄新和快速的方式,不斷地擴張──非關道德評價、非關社會批判,筆者關心的,是這樣的創新服務,勢必也衍生出新的「消費爭議」風險:

許多人或許認為,各式交友軟體的最大問題在於其中潛藏的「詐欺」或是「色情」、「非法交易」,但筆者認為,真正影響更大的「陷阱」,其實是這些 App 的「金流機制」:

必須提醒的是,這些 App 的相同之處,在於不同方案下的付費模式,比方月付、半年或一年付,都有可能從綁定信用卡的帳戶中不斷扣款,而許多商家在合約條款上的刻意模糊,常會造成消費者停止使用服務卻收到帳單被扣款後,申請退訂卻找不到相關機制,甚至最後才知道這間公司不在國內──很多扣款案例的處理方式,到頭來都是透過發卡銀行趕緊處理下才終止。

某一些國內外案例中,在停止扣款付費後,甚至會收到這些交友公司的來信,以「違約」或「懲罰性條款」來採取法律行動,並告知消費者「若不重新登記開通扣款,可能會被罰數萬、甚至數十萬歐元」等威脅性的通知。

寂寞不是罪過、更沒什麼好丟臉的,但當按下付費按鈕「排解寂寞」時,仍必須謹慎思考、量力而為、提防風險,以免交友不成,卻買來「更深層的寂寞」──要知道,即使無涉任何金錢糾紛,仍有許多在「直播間」沈迷好一段時間的族群,驚覺自己已經花了大筆的金錢,最後不得不直接刪除 App 「強迫戒斷」⋯⋯

但驀然回首,這些花出去的金額,卻已落在百萬元新台幣或更高了。

執行編輯:HUI
核稿編輯:張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