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3 16:54:20DJ

特別篇:《2012》幕後場景特效制作揭秘

 前言:

它或許是非常商業的片子,加上結局也未免太過於樂觀,但卻是一部好電影 !!

 保護地球與力行環保本就同一件事,只是看每個人、每個國家實行的範圍大與小。片中的災難場景若還無法讓人們‧國家政府意識到保護地球的重要性,而單只關注在自己的生活享樂卻不管他人‧他國的狀況,國與國、財團與財團繼續為少數人的權益「爭」下去我想哪一天,清晨醒來望著窗外下著大風暴應該不是不可能的。而那些自私的人應該就會像片中那位拳擊手富豪的下場一樣吧。

10月份馬爾地夫總統說到--因為海平面的持續上升,所以會計劃跟他國買土地作舉國遷移...。而海島的台灣呢?一億多年前台灣也是因為太平洋板塊巨大的擠壓才從海底浮出來的如果大家認為幾次的地震或台風的災難還不足以威迫台灣小島,還是抱有「反正不會輪到我」的想法、持續不關心我們所住的環境的話‧‧‧‧‧‧‧‧‧雖然是一件很重大很費時的工程,但若平常可以為地球及所處的環境盡一點心,相信大家一點一滴所累積出來的成果會是可觀的。

溫室效應的「工作效率」是會伴隨人類的「良知甦醒」程度而作調整的!

*減少開冷暖氣以減少所排出的廢氣(可購製有環保標章的製品http://greenliving.epa.gov.tw/greenlife/green-life/index.aspx )‧當可以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就減免騎車、開車頻率以減低廢氣排放‧帶水壺,減低購買保特瓶裝水‧隨身帶免洗餐筷‧不抽煙(煙也是一種毒廢氣! )

Ps.什麼是溫室效應呢 ---à 請自行上網查閱。活在當下若對周遭這樣的大事不清不處,真的該打屁股了。

Ps.上述寫得有些嚴肅,也跟本篇要介紹內容相較還蠻跳tone,不過我相信我的朋友們都知道我要說的重點囉    ~ ~ 「Let'S 節能減碳」!!  ^0^

暫時轉換一下心境來看看2012的幕後特製,介紹得很詳細!

 

電影《2012》震撼人心災難場景特效制作揭秘

從一年前就開始造勢的災難片《2012》近日全球上映,除了震撼人心的世界末日劇情外,其逼真的災難場景讓每位觀眾感同身受。在某些方面來說,它確實是神奇的:視覺效果藝術家可以在一塊空白虛無的藍色屏幕上創造出整個世界。《2012》電影的導演羅蘭-艾默瑞奇(Roland Emmerich)和視覺效果總監近日接受了《大眾機械師》的訪談,為我們揭秘電影中災難場景的幕後制作過程。

羅蘭-艾默瑞奇這個名字總是與災難電影相關,之前的作品中尤以《後天》和《獨立日》最為成功。這次的《2012》靈感來源于瑪雅日歷以201212月預示全球性大災難這一說法。羅蘭表示:「當我看了劇本,知道影片中將涉及到如此多災難場景時,我曾經感到信心不足,但最後我還是決定拍,並決心讓這部影片成為災難片之冠。」

2012》中的視覺特效鏡頭多達1300多個,其中包括火山爆發、海嘯、水災,以及將整個加利福尼亞州「撕碎」的地震……這些特效由100多名專業人員組成的特效團隊制作完成。在其中一個三分鐘的災難鏡頭中,影片主角之一傑克遜-柯蒂斯駕駛著座駕在洛杉磯街道上演「生死時速」,道路兩邊的建築紛紛倒塌。這一場景就需要利用視覺特效技術來完成。特效制作師利用60,000張高動態圖像作參考,建立了具有真實感的三維立體街區模型。然後,他們開始製造每個郵箱、每棵樹木、每棟建築物震動並崩塌的效果。

 動畫繪制人員塑造了虛擬的城市,導演則在藍色屏幕前完成演員部分的拍攝。他讓演員站在一塊安裝在氣囊上的8000平方英尺鋼制搖晃平臺上。特效協助人員利用氣動泵讓氣囊搖晃,從而制造出逼真的地震的效果。莫裏奇表示:「這是我們創建的場景中最復雜的一個,也是我最愛的場景之一。」

接下來,電影視覺特效總監馬克-維格特(Marc Weigert)和福爾克爾-恩格爾(Volker Engle)將為我們揭秘災難效果場景合成的過程。

故事板

 

電影中的每一個連續鏡頭一開始都以故事板 (類似漫畫、草圖版本的電影場景)的形式出現。比如傑克遜-柯蒂斯駕車搭救家人並駛往聖莫尼卡機場的這一情節,在電影中約持續3分鐘時間,但該場景最初只是以15-20張速寫圖稿形式存在。

 

預視

 

故事板完成之後,就將進入所謂的「預視」階段。視覺特效總監福爾克爾-恩格爾將其描述為「一個連續鏡頭的初級CG版,並具有視頻遊戲的視覺效果」。這個未經過加工的原始版本中包括了場景的每一部分、多個攝影角度,以及早期的聲音效果。

另一位視覺特效總監馬克-維格特(Marc Weigert)表示:「我認為這真的是電影制作的未來。因為幾乎每部電影一開始都可以先在計算機中模擬出雛形,每個場景在你動手拍攝之前就能先看到效果。你只要花較少的費用就能先在計算機裏建立一切,編輯並刪除無管緊要的部分,這能省下大把時間、精力和金錢。」

 

實景真人板

 

導演在加拿大溫哥華外景地布景,並以藍色大屏幕為背景,採用Panavision Genesis寬屏數碼攝像機拍攝主角駕駛的轎車。這個鏡頭被稱為「實景真人板」,在沒有加入任何虛擬元素之前看起來就是圖中這樣了。

 

MatchMove軟件追蹤

 

視覺特效師利用專業的MatchMove影像軟件從實景真人板中找出跟蹤節點,跟蹤拍攝鏡頭中的所有框架。軟件根據這些信息能計算出原始實景真人攝像的精確動作,並在電腦中對這些動作進行重新創作。

 

模型裝配/布局

 

 

場景中的各個元素由不同人員制造。維格特舉例說:「即使是一架飛機,都會由數人經手:建模師、裝配員、紋理質地設計師以及描影師等。」當這些元素都完成後,動畫師將在計算機中將它們組裝起來,建立一個完整的模型裝配。「組裝完以後,我們通常會先進行測試,確保所有模型都正常工作,沒有任何漏洞。」

 

 

 

模擬(汽車、道路)

 

 

視覺特效師為場景中的元素(包括:汽車、停車場、道路、路燈、樹木等)都建立起三維模型,然後再將這些模型打破。維格特解釋道:「三維模型根據材料(金屬、水泥、玻璃等)特性被拆分開,這部分工作通常是手動或利用自動處理插件來幫忙。」這樣,我們就能逼真地模擬扭曲的金屬桿、破碎的玻璃窗、開裂的水泥板……每個模型被破壞後看上去都和現實生活中的一樣。

 

 

模擬(碎片、灰塵)

 

場景中的每一個物體都隨著地震的發生而被破壞,互相之間又會有聯係。維格特表示:「在計算機中,我們能看到一座大廈的模型好像三維拼圖一樣被打亂。但我們需要按照真實的情況來安排大廈每層樓、每一片玻璃、每一塊水泥板被破壞的時間順序。除了地震外,還要加入狂風,一些小碎片在下墜的過程中要被狂風吹走,而碎片落地的過程同時也是灰塵揚起的過程。特效師使用3D Studio Max軟件來制作動畫,採用Thinking Particles粒子插件來制作建築物崩塌的效果。這一切前後花了1年的時間。」

 

模擬(停車場)

 

維格特表示,通常情況下,每一種材料都必須分別制作模擬效果。而一些時候,模擬動作更是一層套一層。「比如,要破壞停車場的高層建築物,首先會有一個結構性的模擬對象,模擬建築物金屬結構被破壞的效果,顯示建築物如何隨著地震發生而搖晃、傾斜,以及每層逐步倒塌。然後,在這套模擬動作的基礎上,我們開始模擬水泥柱、地板的破裂和下墜。而在這兩層模擬動作之上,還有對建築物崩塌過程中砂子、水泥飛揚動作的模擬效果。這一層層模擬動作時同時發生的,又是一層套一層的。」

 

模擬(停車場、車)

 

其他類型的模擬還包括汽車在墜到地面或撞入其他物體時的變形、樹木搖曳、地面崩壞、瀝青被撕裂、草坪被翻起、電線搖擺、電線桿倒塌、公路扭曲……這些可以由3D MAX 中的Cloth模擬技術來實現。維格特強調:「此外,更重要的是,其中一些物體破壞的方式、速度、位置、方向需要依照情節所需來模擬,比如,為了增加驚險,我們需要一根電線桿在倒下時差點砸到汽車,特效師需要將這個動作制作得準確而逼真。」

 

渲染(背景)

 

為最後的鏡頭加強視覺效果,每一個場景都需要進行分層渲染。維格特表示:「渲染通道的建立將根據拍攝的復雜性和我們之後操作每個渲染部分的具體需求來進行。在最後的鏡頭中我們會把所有的通道層都合並在一起。」

 

渲染(快車道、汽車)

 

各種渲染通道包括:光照漫反射通道、陰影通道、RGB三原色光照通道、鏡面高光通道、間接照明通道、反射通道等。不同的渲染通道可以處理出不同的視覺效果,如光照、蒙霧、模糊、二維、變色、潮濕……

 

渲染(街道)

 

維格特表示:「所有這些通道可以支持對同一鏡頭下每個部分進行渲染處理,這就意味著,每個鏡頭都可以被分割成幾部分,如畫面左部、畫面右部、前景、背景等。這樣可以大大節省每幀的渲染時間,也可以在合成階段擁有更強的操作性。」

據維格特介紹,《2012》影片制作工程中,渲染處理每幀中所有通道平均耗時為20個小時,整個地震場景的幀數超過7000幀,合計渲染時間約為141,120小時。這意味著,如果所有的渲染處理只由一臺計算機來完成的話,需要長達16年的時間!

 

Doughboy渲染

 

關于Doughboy渲染,維格特介紹道:「這是一個測試性的渲染處理,並不顯示任何紋理、顏色,而是只顯示照明、陰影和反射光,與最後的渲染處理相比,它通常擁有大量低質量渲染設置。我們利用它來確保在進行全面渲染之前,所有場景裝配和照明設置都準確無誤。」

全面渲染所需的時間少則幾小時,多則幾天,在《2012》電影中最長是單幀渲染處理時間長達5天。「所以,我們最好在這之前先確保一切就緒,萬無一失。」畢竟,Doughboy渲染處理只需短短幾分鐘就能完成。

 

最後的鏡頭

 

最後,將所有渲染效果、虛擬場景、模擬模型全都與真人實景板合成,就構成了最後的鏡頭,看上去就像是完全實景拍攝的一樣逼真。

 

以上摘自《大眾機械師》(小樹)/ 新聞網

 

* * * * *  

 

▓ 以下摘自相關新聞網

文/李河清(國立中央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國最受歡迎的實境節目「我要活下去(Survivor) 」,自2000年開播以來已經邁入第19季,造就了18位百萬富翁以及無數閃亮的實境藝人。該節目的特色,在於移植文明人進入蠻荒,並窺探他們如何在自然與人心的險惡中爾虞我詐。外景地點從高原、叢林一路開拔到沙漠,但是最受歡迎的,19季裡總共出現了11次的,卻是異國風情洋溢的熱帶小島。但當我們坐在客廳沙發觀賞螢幕上的都市客,為了高額獎金拼個你死我活的同時,島嶼國家卻正面臨真實版的「我要活下去」。

小島國 氣候變遷最大輸家

島嶼國家在氣候談判上,有其獨特的地位。如:

 

1)受創最深--全球暖化導致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直接重創島嶼國家。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第四份的科學評估報告,在2100年以前,海平面將上升18-59公分。平均海拔低的島嶼國家只能任憑海水淹沒;

 

2)破壞最少--島嶼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僅佔世界的0.06%,微乎其微,卻成了全球暖化負面衝擊下最直接的犧牲者。

 

3)應變災難能力最差--絕大多數的小島都屬於發展中國家,地處孤立、資源有限、基礎建設薄弱,又因為人口稀少,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無法達成規模經濟,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島嶼國家的應變能力更顯落差,而成了「弱勢中的弱勢」。

以馬爾地夫為例,其平均國土高度僅高出海平面150公分,只相當於一人身高,因此島上近30萬人口,必須天天面臨國土消失的生存威脅。馬爾地夫現任總統納希德(Mohamed Nasheed),最近搶盡了新聞版面,一方面宣布馬爾地夫將在2020年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碳中和國家(carbon neutral nation)

 

另一方面則每年計畫籌措10億美金,有意在斯里蘭卡、印度等國購買土地,為日後舉國遷移預作準備,儼然成為小島國家的國際代言人。如果買地遷國此舉成真,這將會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我要活下去」行動之一。

今日CO2濃度 足以令小島國覆亡

在今年,納希德也被時代雜誌獲選為本年度的環境英雄;而922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議開幕式中,納希德則代表小島國家,大聲疾呼工業化大國盡快採取減碳行動。1017,納希德舉辦了史上第一次水下內閣會議,率領部長們帶著氧氣筒、身著潛水衣,全副武裝的在海平面五公尺下進行會議,並發表求救信函。

 

10 24日馬爾地夫更將與環境非政府組織350.org合作,共同發起國際氣候行動日,強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維持穩定於350ppm,對島國生存的迫切性與必要性,除希望凝聚公民行動意識,並呼籲國際社會以實際行動取代空談。

合縱連橫的氣候談判中,小島國家於1990年組成「島嶼國家聯盟」(Alliance of Small Island States, AOSIS),結合42個低漥海岸國家以及小島國家,共同爭取島嶼國家的共同利益。AOSIS之內,再選出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的國家成立次組織:發展中小島國家聯盟SIDS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面對12月即將舉行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談(COP 15) AOSIS與另一個貧窮國家組織--低度發展國家組織(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LDCs )組成戰略結盟,倡議氣候減量方案,其細節如下:

 1.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必須長期維持穩定於350ppm的標準
 (目前濃度為387ppm)

 2.全球平均地表氣溫增高的幅度應維持在攝氏1.5度以下
 (目前談判共識的臨界點則為攝氏2)

 3.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應於2015年達到最高峰,而後下降
 (目前談判的中期減量目標為2020年,長期則為2050)

 4.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應於2050年前,比1990基準年的排放量減少85%
 (目前談判的長期減量目標為50%)

 5.富裕國家(也就是京都議定書條文中的附件一國家),在2020年前,必須比    1990基準年

       的排放量減少45%(目前談判的減量目標草案中,歐盟提出20-30%,日本提出25%,美國

       除外的其它G8國家則提出15-21%)

總的來說,島嶼國家聯盟所提出的減量建議方案,雖然獲得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小組主席帕卓里(Rajendra Pachauri)與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史登(Nicholas Stern)的支持,但與目前所進行的實際減量內容,還存在著一段明顯的差距。

離哥本哈根氣候會談倒數45天。從一回合又一回合的氣候談判中,我們看見小島國家的領袖,慷慨激昂地為生存穿梭奔走,但是他們的聲音,卻往往淹沒在一場又一場的大會閉幕式中。正如同他們的國土,一吋一吋的正在被海水淹沒。

 

關於作者

李河清,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SUNY—Albany)政治學博士,長期投入環境政治、環境外交、環境安全等新興研究領域;規劃並推動科技與社會學程;參與氣候變遷政策網絡(COMPON)國際研究計畫,並持續出席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 COP 13, Bali, 2007; COP 14, Poznan, 2008 以及COP 15, Copenhagen 2009

:引用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

1999/09/21

 

本次重創全台的地震,震央在南投縣集集鎮,命名為「集集大震」,規模為芮氏7.3級,地震深度僅有一公里,南投與台中的震度達到6級,台北市的震度也有4級,而五百多次的餘震中,規模超過6以上的有7次以上,全國各地災情慘重,並造成中寮變電所和超高壓輸電塔嚴重損壞,造成全台大停電。

 

截至9/26下午為止,房屋倒塌保守估計3萬多棟,共造成2008人死亡,超過8500人受傷,受困於瓦礫中的尚有206人。


2001/09/11

 

儘管時間已過七年,但根據統計,事件後衍生的死亡及相關疾病人數,還在攀升中。目前官方的正式死亡人數是二千七百五十一人。一份最新資料顯示,高達四十萬人飽受倒塌大樓塵埃之苦;估計有九萬人在事件後,曾接受長達數月之久的復健治療;七萬一千人登記列入世貿大樓健康研究中心,其中八成五的人有呼吸困難。


2004/12/26

 

南亞大海嘯,發生芮氏規模8.5強震,引發大海嘯,波及範圍包括斯里蘭卡、印尼、印度、馬來西亞和泰國。死亡人數超過二十八萬,災區百廢待舉,災民至今依舊苟延殘喘。


2007/08/08

 

全球許多地區自今年初起發生許多創下紀錄的極端氣候情況,包括異常的洪水、熱浪、風暴與冷鋒。該組織發布聲明說,初步觀測也顯示,今年一月與四月全球地表溫度達到這些月份歷來最高。該組織說,全球地表溫度在一月可能比平均溫高了攝氏一點八九度,四月比平均溫高了一點三七度。

 

世界氣象組織列出今年極端氣候事件,包括南亞今年夏天異常的雨季豪雨釀成洪水,影響三千萬人;而英國今年五月至七月降雨更創下紀錄,引發嚴重水患。其他還包括東南歐的熱浪、七月侵襲中國南部的豪雨,以及六月首度在阿拉伯海出現的熱帶風暴「古努」,侵襲阿曼及伊朗,造成五十人死亡。


而在蘇丹,提早於六月來臨的異常豪雨,造成尼日河泛濫,另外南非與南美更是異常降下大雪。

今年五月,四點五公尺高的巨浪讓馬爾地夫群島部分地區成為水鄉澤國,引發嚴重洪水,帶來大規模損失,而在世界另一頭的烏拉圭,也發生一九五九年以來最嚴重的水災。


2008/05/12

 

中國四川北部阿壩州汶川縣發生黎克特制7.8級地震。四川大地震的威力,相當於256枚核彈同時爆發,無情的天災,將無數的家庭震得粉碎,香港、泰國、菲律賓、遠至巴基斯坦等國家都感到震動。死亡人數是69146人,17516人失蹤。而中國政府說,最後死亡總數可能超過8萬人。


2008/09/15

 

美國次貸風暴惡化,引發華爾街金融海嘯,影響波及全球,各國央行紛採救市措施,但情勢依然嚴峻,全球經濟面臨衰退。

根據200811月國際貨幣基金會IM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的預估, 整體世界經濟成長率在2008年僅3.77%2009年更跌落至2.2%,其中先進國家如美國和日本在2009年的經濟成長率已預估成負成長,顯見這次金融風暴重挫各國,其影響在短期內可能無法恢復。


2009/02 /07

 

澳洲史上最嚴重的山林大火,已經延燒4天,26個火場中,還有20處在燃燒,至少造成181人死亡,5千多人無家可歸;火勢之大,從外太空都可以看到濃煙,不只人類要面對生離死別,無尾熊也正面臨生存危機。


2009/02/11

 

科學家表示,全世界海平面上升幅度恐怕比預期更更嚴重,例如目前預測值為全球平均上升1617英呎,但在華府地區,恐怕將增加到21英呎,屆時大半華府將會泡在水裡,東南沿海岸和佛羅里達南部將消失在浪花中。

早在2005年就顯示南極西部有很大面積的雪在融化,這是過去30年間衛星觀測到最顯著的一次融雪。目前,南極西部的冰層在廣大的南極大陸上仍有超過6000英呎高度的巨大冰塊,如果冰層完全融解,北美東岸海平面將會上升21--比原先估計的更高4呎,西海岸和邁阿密將面臨上升22呎的海面。

 

歐洲大部分海平面約上升18英呎,印度洋南方的國家也會面臨沿岸地區淹沒的危機。


2009/03/06

 

一項國際研究報告顯示,亞馬遜河雨林2005年因遭逢乾旱而致樹木枯死,並排放出較歐洲和日本全年更多的溫室廢氣。報告指出,如果本世紀的氣候更為乾旱,那麼由非洲到拉丁美洲的雨林就可能使全球暖化速度加快。

 

植物在生長時,會吸收能夠吸熱的二氧化碳;至於在死亡和腐爛時,就會釋放出二氧化碳。

 

 

* * * * * * *

 

2009/08/08 莫利台風重創台灣南部-88水災

 

今年10月份 馬爾地夫日前召開全球首見的水下內閣會議,雖然此舉發揮了製造新聞,提醒大家注意氣候變遷的效果,不過,它卻沒有辦法解決馬爾地夫迫在眉睫的滅頂危機。

 

馬爾地夫群島有八成的珊瑚礁島,平均海拔不到一公尺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前年發出警告,預測明年海平面可能升高半公尺,包括馬爾地夫在內的一些低地國家,將面臨被淹沒的危機。

 

馬爾地夫已經在做最壞的打算,那就是舉國搬遷,馬爾地夫今年開始,從每年十多億美元的觀光收入中,撥出一部份,成立基金,它們打算用這筆錢來購地,舉國搬遷。

 

 

S.Wan 2009-12-09 23:06:04

為了看效我可是看了兩次 哈!沒想到DJ也喜歡這類的片子.
環保杯跟環保水壺都很好用!節約用水也是環保工作之一 ^^

版主回應
呵,我只有MJ的那一部連看兩次..
我各式體裁電影都喜歡(情色除外~敬謝不近!),不過很挑片。
還有像變形金鋼,我就覺得第一集比第二集好看且有感到熱血,
2012的特效很棒,但不知什麼總覺得少了什麼似的,
現在就等阿凡達上映了^0^
2009-12-11 1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