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看世界─英倫教室革命
英國將於 5 月 6 日舉行大選,目前競選活動也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在保守黨的政見中,提出了改善英國教育系統的議題。有趣的是這和 1997 年工黨贏得大選,從執政 18 年的保守黨手中奪得政權一戰的政見訴求角度相同。
在 1996 年工黨大會上,當時的黨魁 Tony Blair 曾強調,他所關注的 3 大議題分別是「教育、教育與教育」;現在保守黨黨魁 David Cameron 也打出教育牌,《經濟學人》報導分析,教育主張是保守黨主要而思考得既深且廣的議題。
由私人組織或企業來經營公立學校的例子各國都有,但在瑞典、荷蘭、美國等3個的案例中,實行社會民主主義的瑞典的情形,最適合想要確保中間選民信心的保守黨。
■競爭力低下
1991 年,瑞典政府通過一條法案,除了慈善企業、宗教組織和家長團體外,企業也可開設學校,而且能得獲得與公立學校相同的補貼。當此法案通過後,瑞典的私校幾乎就不再存在,因為其後開設了將近千所的公立免費學校。在 11-16 歲兒童中,有 12.5% 就讀於公立免費學校。
教育改革與經濟成長、社會正義有高度相關性。英國是個資源不均衡的地方,家庭收入差距也比其他已開發國家來得高。英國雖然富裕,但有 480 萬成人與 190 萬的 16 歲以下青少年 (約占全部兒童人口的 1/6) 是無收入的。每年有 4% 的 18 歲以下青少女懷孕;在經濟穩定成長期間,也有約 10% 的 16-18 歲青少年失學或失業。
雖然孩子的發展機會,與其生長家庭環境有相當關聯,學校也並非是孩童未來的唯一影響因素,但英國的教育制度對孩童的發展幫助並不大。
雖然工黨在 1997 年上台後,已經把教育預算增加了一倍,但學生的競爭力仍落後於其他已開發國家。在 OECD 最近一份針對 15 歲青少年的閱讀、數學及科學能力的調查中,英國學童能力位居第 10,僅優於義大利和西班牙,且在逐年退步當中。
英國約有 7% 學生就讀學費昂貴的私校,雖然他們成績傑出,但就讀公立學校的學生表現只是平平。據 OECD 資料,英國學生的素質與其他國家相比更不平均,而貧窮家庭的孩子表現可能更糟。
在英國,學歷對孩子往後生涯發展機會有莫大影響,文憑與未來薪資也有絕對的正相關,因此這是中產家庭父母所最在乎的事。英國的大學形成了明顯的階級,相形之下,國家統一考試的測驗結果就非常重要。
在 OECD 調查中,學歷與薪資呈正比的國家以美國為最,英國居次,加拿大、德國、法國的情形也都是如此。而學歷與薪資關聯性最低的則是瑞典。
1997 年,Blair 主打教育議題,主要就是為了滿足中產家長的期望。他雖承諾家長,以公立學校的低廉學費也能得到私校的教育品質。然而家長仍將子女送入私校,說明了工黨的教育改革並未成功。為了提高學校的教學水準,Blair 採取了偏保守黨風格的做法:成立視察團、採用全國統一課程、舉行統一入學考試並公布成績等。
16 歲將從中學畢業的學生,必須通過考試,取得中學教育普通證書 (GCSE)。而取得證書的學生人數是考核學校表現的標準之一,如果學校未達標準將列入觀察,最糟可能被接管或是關閉。
用以評量小學學校的獨立標準─劍橋初等教育檢討計畫 (Cambridge Primary Review)已在去年正式結束。因為在小學畢業的評量測驗中只考閱讀、寫作、數學、科學等科目,學校便縮減了史地、美術等科目的教學時數。
然而英長家長並不喜歡讓孩子把時間花在學習如何應付考試上。為了讓孩子就讀好的學校,英國家長們把房子買在明星學校附近。但他們後來發現,孩子在校最後一年成了考試機器。
同時,中學的狀況也不樂觀。學校讓學生選擇一些較簡單的科目,以換取比較好看的測驗成果。在公立學校,學生於 16 歲畢業前,學習史地、語言、科學等核心科目的人數持續下降;而選修媒體研究、心理學等「比較好考」的科目人數則愈來愈多。至於像體育或校外教學等有教師陪同的項目,成績則出乎意料地平均。
■成績膨脹
以官方數據來看,英國學生整體的成績似乎進步了。小學畢業的學生中,有 80% 具備符合預期的閱讀能力、79% 具備符合預期的數學計算能力,比 1997 年的 63% 與 62% 成長不少。取得申請大學入學資格的 A-Level 教育普通證書進階級的 18 歲青少年人數增長,全科目拿到最優成績的學生比例更從 16.3% 增加至 26.7%。
政府官員認為,這表示學生素質向上提升,不過獨立教育研究家卻不認同。
在北英格蘭德罕 (Durham) 地區的學院,每年都對小學畢業學生進行抽樣調查。而調查發現,在 2000 年之前,學生的英語與數學能力有小幅提升,但之後就未見進步了。它針對 GCSE 與 A-level 測驗的分析結果也不樂觀。因為這些測驗愈來愈簡單,具備相同能力的學生,現在的測驗結果會比 1997 年得到高 0.5 級的成績。
全國統一考試的題目過於簡易,意味著大學得使用其他的評量方式來了解學生的程度。部分頂尖大學有自己的一套入學測驗,用以篩選出菁英中的菁英。許多私校也不再認可 GCSE,轉而使用國際通用的其他獨立評選標準。
想把子女送入私校的父母也比 1997 年來得更多。雖然學費已經漲了一倍,但表示「只要負擔得起就會讓孩子念私校」的父母也增加了 50%。同時,送孩子課後補習的父母人數也在成長。
在 2007 年 6 月,Gordon Brown 接任首相時,工黨已經開始把中產家庭父母挑剔教育缺失的現象本身當做一個問題,而不認為它是指向重大問題的現象之一。工黨朝此方向推動的教育政策,更像是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在中產階級,而未顧及較貧窮弱勢的一群。
到了 2009 年,監管教育行政的官員開始抨擊部分家長「盜取」教育資源。有家長會以捏造的地址寄送入學申請,有的則在名校附近租房,但只在申請學校期間暫時住在那裡。一些較沒有名氣的學校反而沒有這個問題。
雖然家長會盡其所能把孩子送到他們中意的學校,但問題的重點,在於學校容納不了那麼多學生。家長團體向地方官員反映意見,表示需要更多的學校。但因應此需求而開幕的學校只有兩所。約克郡村子 Birkenshaw 的家長提出,需要一間高中來取代原本村裡的初中,而他們卻被拒絕,理由是可能影響到地點較偏遠的其他學校。
■瑞典經驗
在今年的大選,工黨政見仍跟家長權益有關。工黨表示,如果家長們希望,當地政府可以舉辦投票,讓教學品質優良的學校來接手營運教學品質不佳的學校。不過保守黨人的計畫更遠大,他們打算讓家長團體自己來籌辦新的公立學校。
這麼做是否會成功?瑞典經驗或許可以做為參考。在瑞典有 9 成家長都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滿意,而 2/3 家長的孩子就讀於公立學校。瑞典學童的成績比較好,公立學校之間也有良性的競爭關係。而瑞典的教育系統也更符合家長需求:如果當局打算關閉一間受歡迎的郊區小學,家長只需申請開設一所新學校即可。
在荷蘭,有 70% 學童就讀於獨立運作的公立學校,而荷蘭學童的成績在 OECD 國家中表現較好,排名第 4。一項於 2003 年進行的瑞典調查則顯示,家長收入多寡與是否將孩子送入免費公立學校就讀無關。但在美國,非營利團體所營運的公立學校狀況就大大不同,就讀學生大部份是低收入戶子女。
雖然許多人擔憂保守黨人的做法會獨厚中產階級,或者擔心新成立的學校可能會招生困難,但智庫 New Schools Foundation 創辦人 Rachel Wolf 認為,若把瑞典式的教育制度引進英國,應是好處多多。
在 Wolf 對 450 個教育團體的調查中,超過半數的教師都很希望能提升貧窮地區的教育品質。營運超過 30 所公立學校的瑞典企業 Kunskapsskola 也對此議題深感興趣。
不管 5 月的大選是哪個政黨勝出,Kunskapsskola 都將協助工黨開設 2 所新的半獨立運作公立學校,並由政府直接管理。這雖不能讓 Kunskapsskola 賺什麼錢,但該公司認為,英國教育在市場上的評價仍高,這對他們未來發展很有助益。
同時,保守黨也希望能控管各大學的考試和評分制度,改善成績膨脹 (grade inflation) 的問題。
■創造性的破壞
保守黨的做法,對英國教育改革來說是機會,也是挑戰。因為研究發現,雖然設置免費學校會與鄰近其他公立學校間形成競爭效應,但這也會隨著時間鈍化。研究者推測,這可能是因為很少公立學校因此關閉之故。在英國經濟大局惡化之下,政府可能也沒有足夠資金在學生不足的地區再開設新學校。因此,學校可能面臨創造性的破壞,保守黨與教師工會可能陷入鏖戰。
5 月大選的結果現在仍難預料,各黨已經展開一連串的電視辯論。英國第 3 大黨自由民主黨候選人 Nick Clegg 目前的支持度與工黨、保守黨不相上下。
自民黨並不認同保守黨在教育改革方面的規畫,並直言保守黨太天真,光靠家長團體不太可能推動改革。他們認為,學校方面必須對新的監管單位負責,而政府也必須確定新學校開設在最有需要的地區─那些家長們嘶吼著要更好學校的地方。
另方面,自民黨也對工黨集中化、成績膨脹的政策多所批評。自民黨表示很樂意見到新學校的設立,也對家長能有更多選擇,學校間有更多競爭樂觀看待;同時也希望看到所有學校對課程安排、教師薪資方面能更自由調整,而非像保守黨所提議的,只有新學校才能這樣做。
這次英國選情中,雖然保守黨目前居於領先優勢,但支持度尚未高到能直接拿下多數勝利,而比較有可能組成聯合政府。自民黨日前也表達與保守黨共組聯合政府的興趣。解決英國家長們心中的不滿將是未來政府重要的議題,若保守黨能取得執政機會,至少可以確定,政府將下放權力開設更多新學校。
上一篇:鉅亨看世界─鑽沙求水
下一篇:鉅亨看世界─地中海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