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付小費是客人對服務員表達感謝的行為,通常在客人付清消費金額後,額外給予獎勵。不過,小費文化常令移民、留學生與觀光客不習慣,一些不認同的人認為,為何要在消費後多付一筆費用幫雇主獎賞員工,所以產生出不同的故事。一般來說,付小費是顧客自發的行為,要表達禮貌和風度,並沒有規定得付多少錢,或有法律明文規定要付。給或不給,端視對服務的滿意度決定,只是給的人數和金額太多,有時頗令人吃不消。舉個例子,假設下榻美國某渡假勝地的五星級酒店,按禮儀標準車子一入大門口,就要先給泊車小弟5元酬謝他的笑容和服務。走入大廳,幫你開門的門僮少不了又得給1元紙鈔,櫃台人員辦理手續時,禮貌上按其服務內容要給5到 20美元,譬如主動推薦不錯的娛樂設施或餐館,甚至幫忙叫車接送、訂票,這一筆小費免不了。

進到房間後,行李員幫忙將車上的行李送達,通常第一件行李小費2元、每多一件是1元。離開酒店是搭計程車或包車,小費是車資加 10到20%。餐館內負責帶位的人員也要給,視野好、有隱私的靠窗位塞10元致意很正常,用餐時打賞的還有侍酒師、服務生,大概是多 15至20%小費,這段時間若上洗手間,有時還要打賞1元給裡面的清潔員。渡假期間,酒店有人幫你洗跟燙衣服,一天要給2到5元,按摩師和美髮師是消費另多加15至20%小費,在地導遊還要收15%,零零總總如此瑣碎,加起來也是讓人頭疼的金額,不給小費感覺不好意思。
實際上,感覺不舒服的並非僅有外國人或移民,康乃爾大學研究消費者心理與小費社會經濟效應的教授林恩(Michael Lynn)說,小費是一種社會契約。很多情況美國人不是真心要給,而是為了得到認同和降低罪惡感,那是基本責任和道德規範,所以每年美國人掏出的小費總金額高達400億元,儘管44%美國人希望餐館調高服務生待遇,別靠顧客的小費維生。
給小費很多時候並非你情我願,7月初NBA聯盟一位球星Andre Roberson被爆料,身懷千萬年薪卻與朋友吃喝487.13美元的大餐後,只給14美元小費,比例不到3%。事後,他辯稱「沒獲得任何服務」,所以不願給小費。
各項調查顯示,現在美國人的確愈來愈不愛打賞,CreditCards.com對千名受訪者問卷調查,五分之一去餐館不給小費,近三分之一坦承從沒打賞旅館清潔工或吧台人員,十分之一民眾不曾給過造型師或理髮師小費。
小費話題爭議不斷,餐館也知道民眾不愛給小費,早在2015年時便有餐館發難取消小費制度,取而代之是提高菜單價格以平衡支出。在紐約擁13家連鎖餐廳的經理人Danny Meyer,2015年宣布旗下餐館免收小費,包括Union Square Cafe、Gramercy Tavern和Modern等名店,當時引起一陣譁然。之後,擁有Joe’s Crab Shack百家分店的Ignite集團也跟進,在紐約和三藩市連鎖店不收小費並提高工資,但菜單價格一律提高20%。據2017年7月Business Insider的記者報道,政策成效頗佳,餐館侍者也對個人待遇感到滿意,最重要是顧客並不覺得餐點變貴,反而自認省20%的小費而沾沾自喜。
該不該給小費和給多少,華盛頓禮儀學校(Protocol School of Washington)的校長Pamela Eyring給予建議,若打賞餐館服務生是10至20%,給旅館清潔工每天2至3元,五星級飯店增加到5元。給造型師或理髮師是15至20%。若喝咖啡或調酒看複雜程度,簡單的沒必要給,但要求功夫的飲料每杯可給1元小費,最後結帳時務必看清金額,包括用計算器算一遍核實,以免被溢收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