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26 18:09:43宋宣影

芬蹤芳影

芬蹤芳影


蛋糕的記憶最早來自“西餅店”──“食一件餅”是廣東人說的,意指西式奶油蛋糕。偶爾老派茶餐室另置一個玻璃櫥,擺賣小件的蛋糕:一層兩層用糖霜奶油舖蓋而成的小方塊,橘黃嫩紅,很有童話的味道;然而那時期限于“好看”,入口滋味到底比較單調,厚厚奶脂帶著牛油氣味,很容易飽膩──80年代初還流行花生蛋糕,洒在頂面的花生碎粒,一扭扭花邊纍絲似的“忌廉”,紅綠絲相絞滾的花樣,也就代表喜慶。如今還可以看見一小紙盒里買半打西餅,淺玫瑰紅的盒子,小蛋糕款式不一,上門拜訪親朋──師奶太太們最窩心的禮物。有一種冰淇淋卷筒式的“忌廉酥”,小時候常吃;市面上現在仍可買到,我大概是情懷不再,也沒去放膽一試。

從前所謂的水果蛋糕,即是切一小片暗黃色,蛋糕本身參雜著透明塑膠紙包著葡萄干、櫻桃干,極甜膩,大都印度人茶檔攤桌上,不忘擺賣;稍有名氣的是“銀鳥”牌子,相當大眾化的產品。後來新出的“雪芳”蛋糕,內含空氣,松軟綿密,外皮焦黃,剖開來有斑蘭葉的淺綠,一股芳香──夜市場攤位經常亮相。我想懂得烘蛋糕的,理應不缺一份閑情逸致,都不過是做一份“點心”──少不了歡迎旁人來品嘗;愛住“獨家村”,自私利己者,就連請客吃飯皆是居心叵測的盤算過,巴巴的叫人來嘗新,只怕先憂慮本錢出了去,何時歸還利息?想起有些工作場合,不得不賣面子的餐飲小宴,即使吃一塊雪芳蛋糕,也叫人如芒刺在背的。自由餐會還比較好,總有甜點小吃,少不了廚房老手擅長的一兩種蛋糕─如希爾頓酒店的芝士蛋糕,材料充足,並不含糊;一小盤子剛端出去,沒有多久則盤空留芳而已。英國司空餅兒,一般超市可找到,略硬,只是脂香馥鼻,價廉而美──高級連鎖咖啡館貴幾倍不止。


“麥分”也是咖啡館可覓芳蹤的小點,藍莓還是香蕉口味,但凡經微波加熱,無不扑鼻擾人。猶記母親有一個簡陋烘爐,常烘制最原始的蛋糕──“雞蛋糕”,乳黃色微軟的大塊糕,底下涂油,黏一張白紙;熟了揭開蓋子,烘熟的雞蛋甜香一陣陣逶迤出來。沒有花巧的奶油,故作異國風味的澆汁糖霜,就是平實的一個蛋糕。睡至午夜夢迴,燈火半昧,隔壁盤鍋聲響,空氣往往飄來蛋香,想必正烘好的熱辣氣息──溫熙暖熟,是另一個母親身分費煞心思,準備點心吧。到底是哪一家子女幸福若此?依在枕畔,半睡半醒,嗔怪著惱人芬芳,一邊打算天明時再嘮叨母親大人,好歹也要從記憶里搜出來慰勞一番。 (星洲日報/副刊‧文:李天葆‧2006/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