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5 12:08:10沐龍燭楓

觀察×想像 ──大江健三郎的〈雨滴當中/有另一個世界〉(上)



  喜歡漫步,走在微風輕哨、樹葉飄盪的幽逕中,好讓心境更加清明,繼而伸出自己敏銳的觸鬚,探索觀察一路所見,哪怕僅是公寓外尋常見的曬架上,吊掛的各形各色衣物,抑或是樹葉上被蟲嚙咬的焦黑小洞,都是值得觀察的對象。而最有趣的,便是在腦子裡撒開想像之蹄,快意馳騁,無拘無束。

  以「觀察」為橫軸,以「想像」為縱軸,無限延伸,構建出一個完全屬與自己的世界。

 
  繼川端康成之後,日本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大江健三郎,於〈雨滴當中/有另一個世界〉文中,描述幼年時於國民學校所看的一部露天電影,如何深深地吸引他,如何在他童稚的年紀,開啟了往後做為一個優秀作家,所應具備的敏銳觀察力。

  實際上,那是部為理科教學所拍攝的乏味電影,而其中一個畫面是開滿櫻花的樹枝特寫,那細小的樹枝,和串串花朵、葉子,「微微地顫動著」。大江心想,那是於無風的日子,以大草原為拍攝背景的畫面,樹枝花朵絕無可能「微微地顫動著」,應是攝影助理為求最佳的拍攝效果,所故意搖晃所致。

  然而,隔天清晨,離上學時間還早,他看向家前石砌小路盡頭的柿子樹,那是棵再熟悉不過的老樹。但,就在這個早上,他看著那朝陽照射下的樹枝,以著如同昨晚電影中拍攝的近距離,凝神注視著,結果,那柿子樹的嫩葉竟「不停地晃動」著!而他的臉頰卻感受不到任何一絲微風。

  大江如此形容當時內心的震動──

  「我想就像是在蛋殼裡與之共生一般,我的自我輪廓和事物的輪廓交融在一塊兒了。因此我不用把它們當作對象來觀察,就對它們非常熟悉,根本沒有必要重新認識它們。但是從蛋殼的外面吹來一陣風,在我和周圍的事物之間吹出一道縫隙。我和周圍事物交融的輪廓開始收縮並逐漸固化。我想是來自外界的機械異物發揮了分離的作用……」大江所指的「機械異物」,正是指那晚他所看的電影。

  從那次巨大的震撼之後,大江養成了仔細觀察週遭物事的習慣,並驚訝地發現,那些他原早已習以為常的大自然現象中,蘊藏著這麼多他從未細心體會的神妙。「如果總是不認真的觀察,那些東西什麼都不是,只是死的東西」大江如此結論道。

  因為擁有敏銳的「觀察」,於是我們能發現雨中的街景,竟是如此奇異──「街燈在大雨斜織的簾幕籠罩下,亮光暈了一蹋糊塗,迷迷濛濛,與店家招牌華燈相映,映現地上水漥漣漪晃動的浮華殘影。而月,早已不知去向,僅剩路上人傘相依,急步穿越車前燈交錯的洞黑馬路。」

  透過「觀察」,在我們心中,已能夠逐漸描摹出一個句子、一首詩,甚至是一篇文章。然而這僅是一張底片,若要將其豐富色彩化,則還需要加上「想像力」的顯影作用。

  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探討「想像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