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17 01:04:34沐龍燭楓

勇者之姿 點燃希望之火的《先知》──紀伯倫(1883-1931)


幫助自己的唯一道路就是幫助別人
 
點燃希望之火的《先知》──紀伯倫
 
(1883-1931)

  「上天揀選與鍾愛的Almustafa,是當時代的曙光……此時若真是我高舉燈籠的時候,那燈中燃燒的火焰卻不是我點燃的。我要舉起空盪陰暗的燈籠。而夜之守護者將以油脂注滿其中,點燃火,照亮黑夜。……但若我的聲音在你們耳中消褪,我的愛在你們記憶中模糊,屆時我將再歸來。……雖然死亡可能掩蔽我,更大寂靜可能包圍我,但我會再次尋求你們的了解。……若我講過什麼真理,那真理將以更清晰的聲音,更親近你們思想的話語表達自己。」(摘自《先知》)


■《先知》的國度──黎巴嫩


  一九六三年一月二十三日,時年三十五歲的池田SGI會長從羅馬搭機飛抵位於地中海東端的黎巴嫩。被視為「羅馬帝國最大建築物」的「巴貝克神殿」聳立於目前,池田SGI會長想道:「黎巴嫩是『文明的十字路』,是連接亞洲、非洲、歐洲三大陸的橋樑。不論在貿易上還是軍事方面,都為重鎮,還在被稱為『腓尼基人』的古代起,就連續遭受外來的侵略統治。……難道戰爭是人類的命運嗎?不,戰爭是人類的敗北。」

  在這樣一塊充滿著阿拉伯古老文化氣息,卻又迭遭戰火侵襲的國度中,孕育了先知的智慧,一位在近代文學史上,足堪與印度詩哲泰戈爾並稱雙璧的的詩人──卡里.紀伯倫(Kahlil Gibran 1883-1931)在此誕生。


■「我們是生命力頑強的種子,等到心靈成熟飽滿時,就會讓風去播散」



  紀伯倫在短暫輝煌的人生蹇途中,遍嚐顛沛流離、痛失親人、債務纏身與疾病煎熬之苦。

  他出生於一個美麗的山村,故鄉的奇麗風光予他藝術靈感豐沛的滋養。因不堪忍受奧斯曼帝國的殘暴統治,他的母親只好帶著四個孩子到美國波士頓最貧窮的華人街居住,當時的他才十二歲。

  不久,十五歲的紀伯倫隻身回返祖國學習阿拉伯民族的歷史文化及社會。一年多後,再度來到美國,他的家庭卻慘遭變難,病魔先後奪去母親、哥哥及妹妹的生命,留下龐大的債務,一時間有如天地孤鴻般,他頓感無依。在生活及債務的壓力下,他不得不整日賣畫撰文,掙扎著在社會底層求生。

  十九歲時,他創辦《真理》雜誌,於其中激烈批評時弊,揭露封建禮教與陳規陋習的罪惡,因此觸怒當局,不僅被開除教籍,甚遭驅逐出境。之後,他有幸獲得友人的資助赴巴黎學畫,於此,得到羅丹等藝術大師的親授與指點,羅丹甚至曾肯定而自信地評價紀伯倫:「這個阿拉伯青年將成為偉大的藝術家。」

  一九一一年他再次返美後長期客居紐約,從事文學與繪畫創作。感受到死神的陰影一直潛伏著並伺機而待,他決意要更加輝耀燦爛的生命火熾,遂不顧病痛,終日伏案寫作,直至48歲英年早逝。



■愛與美是《先知》的主旋律︰

「當愛揮手召喚你們時,跟隨著他,儘管他的道路艱難而險峻」



  早在紀伯倫十八歲時便寫下了《先知》這本散文詩集第一稿,其後又五易其稿。詩集一出版後,即引起轟動,被稱為「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

  紀伯倫精心以小說的架構敘寫這本詩集。一位受人愛戴而長期滯留在外的智者,盼望著回到祖國。到了智者即將搭船離去的這天,城裡的人們因不捨而前來挽留。當中,智者一一回答了人們提出的問題,如愛與美、善惡、宗教、死等等。其中感情深沉,意境高遠,語言清新,充滿哲理。

  在詩集中,紀伯倫歌頌著自然的美以及由此而生的愛,「愛與美」即成為了其作品的基本命題。從中,表現出他嚮往完美理想的境界,和對現實社會醜惡的不滿。紀伯倫在《先知》中描寫桃花源般的世界,是否只不過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理想?反觀現實中戰亂頻仍的人類社會,希望到底在哪?



■扎根於庶民,點燃希望之火


  一九七五年,先知的國度爆發內戰,竟然持續十五年!死者人數高達十五萬,文字難以形容其殘酷。為此,池田SGI會長曾言道:「他(紀伯倫)說,善良和親切不是柔弱與斷念的表現,而是堅強與果斷的象徵。行使暴力不是堅強的表現。依仗武力使成千上萬的人失去生命,卻還狡辯為『不得不付出的犧牲』。這不是堅強,而是瘋狂。」

  我們必須注意到,紀伯倫在詩集中構建的並不是脫離現實,離群索居的烏托邦,而是真真實實扎根於庶民之間,相信人們內在美善的本質。他嚮往的是一種善與愛的境界,他期待人們朝此目標前進,並肯定人們的力量能夠去改變這個世界,這正是與「人間革命」相通的道理。

  紀伯倫在《先知》中給予了人們追求理想、懷抱和平的希望。池田SGI會長說道:「和平的敵人是無力可為、死心斷念、不負責任、高傲自大。讓我們點燃『希望之火』,把它們統統燃燒成灰燼!我們不該嘲笑那些胸懷理想的人,我們該做的是去鼓勵他們。改變世界的起點,就是『世界是可以被改變』的這一希望。」

  先知並不是徒擁真理卻脫離人群的人,而是憂民心切,時感曲高和寡,卻永遠燃燒自己帶給人們戰勝邪惡、殘暴的希望,於此,詩人紀伯倫豎立了「先知」的典範。關於帶給人們希望,池田SGI會長言道:「開拓希望的旅程,贈送希望的旅程,產生希望的我的人生之旅。旅程──我至今仍然步履在旅途之中。」

  和平的希望不只是空談,只要相信自己擁有的力量,和平就在目前!



(2007年10月號《羅盤針》)


■參考書籍:
1.《先知》 作者紀伯倫著 
2.《世界文學史》 作者徐峙、曾雙餘、馬躍
3.《世界文學名著導讀》 作者方洲
4.《黎巴嫩共和國──希望之旅》 作者池田大作

泠翾 2007-09-04 08:47:11

我很喜歡他的這本書
心情不好時,看了真的會差很多.....

版主回應
的確 紀伯倫的文字能夠使人平靜的作用
他的文字是那麼的美
卻不是窮極無聊的堆砌以及雕琢
而是藉由精妙的譬喻 
讓人能夠更加真切的去體會
我很喜歡 也很開心你也同我一樣的喜歡紀伯倫
2007-09-06 0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