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04 01:28:48紫風車
【人與自然】我的家在何方?
20061003
人生總有許多不經意的巧合。
記得小時候,父親總會與我們說他過往於彰化大村的故事,然而,那些故事對我們來說好遙遠,時間與空間都好遙遠,遠在半甲子的歲月,遠在數百里的土地。
「我們以前那有這樣,一見到阿公就要趕緊跑去躲起來……」父親總是如此開頭。
那些故事我未曾親身經歷過,而父親又常常用他過往的故事,當成耳提面命、敦敦教誨的題材,不知為何心理上便漸次生成一種抗拒的力量,強迫自己區隔時、空的不同,而這錯置的效力作用之下,也讓我難以體會父親走過的那個年代的辛勞,以及自己頑皮胡鬧的小孩心性所帶給他的疲憊。
父親於我還在媽媽的肚裡,便在台北新莊添置其人生的第一間房子,以迎接他們的第一個小孩,這間房位在一棟公寓的最上頭。我的年幼歲月便在新莊,這個當年算是台北的郊區,草地、沼澤、廢耕田,半自然的環境中渡過。
人都是自我中心的,然而,我們是從何而來的?
一直以來,我對於彰化大村的那一片土地不太有感覺,然而,對於新莊當年那個半自然的環境確是熟悉不過,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異地的生活,我開始發現有一些改變在我的心頭醞釀,那片存在心中的小小土地似乎又隨著自己經歷的時、空有所增長、擴大。
近幾年的清明時節,每每回到父親的那片土地,總會探尋他們與這塊土地的故事。今年二月十九日與叔叔回到大村拜祭先祖,爾後幾星期,又一同前往溪湖拜訪姑丈與姑姑,這幾次的回鄉探訪,亦去他們昔日,如今已是倒塌不見的舊厝與
雜草蔓生的田地,隨著叔叔的介紹說明,有一種感動,感動著這裡曾是我的家人們的故土,我想要把這裡的故事與家人的故事整理出來。
這個周日,原訂晚間去聽林媽利醫生的演講,講題是【台灣族群的遺傳基因】,說實在的,我對這個講題的內容純粹好奇著,然而,我究竟對基因這方面的知識仍然未解,冒然前去會否落的鴨子聽雷的後果,誠不可知。那天,近中午時分,好友蛋小姐來電,說是一個影展來到台中,於下午在中市南區圖書館播放湯湘竹導演的紀錄片【山有多高】,想著晚上已是要到台中市一趟,不如就連著二個活動。
沒有想到就這麼巧合的,這一天,將二個不太相同的議題,卻同樣探索著一件事情,相互串聯起來,也一邊串著我想去探索自己家鄉亢奮與哀傷的情緒。
湯湘竹的「湘」來自湖南,是父親往日的家;「竹」來自新竹,是導演幼年的生長地。片中導演隨著老父回到許久未歸的湖南舊地,然而看著滿是「湘」字的景物,導演並無太大感覺,他也從中開始思索自己的家又於何處?(註一)而未來他的孩子又會如何?
影片後段,導演尋問著父親是否會想要再回來,父親說:「不會。」人事已非,連昔日的舊厝都已經改建。而我也想著大村的那塊土地,父親與年近百歲的阿嬤,不知又會有什麼樣的感觸。
若說下午的紀錄片是從自己的生命開始探索,那麼,夜晚的演講則是從族群的面象切入探討。
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究竟來自何方?
過去研究依靠語言學來做區分,然而,語言的變化的如此迅速,就如同台灣的政權變換之速,林媽利以科學的方式,利用組織抗原(HLA)來進行族群之間的相互關係,進而得到在台灣的原住民、平埔族、閩南人與客家人的源頭,然而,目前所得僅只是一個大尺度的面象,需要深入追查與探究的還有很多,畢竟,台灣是一個族群大混雜的社會。
這一個演講得知台灣有一群人默默的在做著這些事情,而林媽利的純樸與謙虛的態度,腳踏實地的做著這樣的研究,著實另我感佩。而我的源頭又來自何處?曾聽聞父親說我的曾祖母由大陸來到台灣,而在前幾代之中,曾經有客家人出現在我們的家族血統之中,然而,也僅是如此。
大與小的尺度在一天之間呈現,讓我驚奇著。而今年七月來到生態學研究所,其中的一門台灣學專論,期末報告即是區域拓殖史的調查與研究,我即將調查何方,答案應該已是不言可喻。
什麼叫做家?
陳玉峰老師在台灣自然史的課堂中說的好:你只要站在高處看,就會有所存疑。一個人一生花大半輩子,買了一個房子,把自己圈禁起來。
家若是指台灣,然而,每個不同種族的台灣人都說這裡是自己的土地,每個人都說「這就是愛台灣」,然而,什麼叫做家?什麼又是愛?我們又對這塊土地又了解了多少?貢獻了多少?
我們的家在何方?
PS:
註一:
湯湘竹導演謂之為鄉愁,我於此處將其轉換成家。
參見其【山有多高】故事大綱:「如果每個人對生命源頭最初的記憶,也算是鄉愁的話,那我的鄉愁又在哪裏?跟著父親的鄉愁回到湖南,迎面而來的湘字,郤引不起我太大感覺,我轉身朝另外一個方向,腦中浮現出青青的山林之路,這讓我想起了最初的童年記憶....。」
相關聯結:
1.EGG小姐於她BLOG寫的【家】:http://www.wretch.cc/blog/eggwalk&article_id=4646014
人生總有許多不經意的巧合。
記得小時候,父親總會與我們說他過往於彰化大村的故事,然而,那些故事對我們來說好遙遠,時間與空間都好遙遠,遠在半甲子的歲月,遠在數百里的土地。
「我們以前那有這樣,一見到阿公就要趕緊跑去躲起來……」父親總是如此開頭。
那些故事我未曾親身經歷過,而父親又常常用他過往的故事,當成耳提面命、敦敦教誨的題材,不知為何心理上便漸次生成一種抗拒的力量,強迫自己區隔時、空的不同,而這錯置的效力作用之下,也讓我難以體會父親走過的那個年代的辛勞,以及自己頑皮胡鬧的小孩心性所帶給他的疲憊。
父親於我還在媽媽的肚裡,便在台北新莊添置其人生的第一間房子,以迎接他們的第一個小孩,這間房位在一棟公寓的最上頭。我的年幼歲月便在新莊,這個當年算是台北的郊區,草地、沼澤、廢耕田,半自然的環境中渡過。
人都是自我中心的,然而,我們是從何而來的?
一直以來,我對於彰化大村的那一片土地不太有感覺,然而,對於新莊當年那個半自然的環境確是熟悉不過,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異地的生活,我開始發現有一些改變在我的心頭醞釀,那片存在心中的小小土地似乎又隨著自己經歷的時、空有所增長、擴大。
近幾年的清明時節,每每回到父親的那片土地,總會探尋他們與這塊土地的故事。今年二月十九日與叔叔回到大村拜祭先祖,爾後幾星期,又一同前往溪湖拜訪姑丈與姑姑,這幾次的回鄉探訪,亦去他們昔日,如今已是倒塌不見的舊厝與
雜草蔓生的田地,隨著叔叔的介紹說明,有一種感動,感動著這裡曾是我的家人們的故土,我想要把這裡的故事與家人的故事整理出來。
這個周日,原訂晚間去聽林媽利醫生的演講,講題是【台灣族群的遺傳基因】,說實在的,我對這個講題的內容純粹好奇著,然而,我究竟對基因這方面的知識仍然未解,冒然前去會否落的鴨子聽雷的後果,誠不可知。那天,近中午時分,好友蛋小姐來電,說是一個影展來到台中,於下午在中市南區圖書館播放湯湘竹導演的紀錄片【山有多高】,想著晚上已是要到台中市一趟,不如就連著二個活動。
沒有想到就這麼巧合的,這一天,將二個不太相同的議題,卻同樣探索著一件事情,相互串聯起來,也一邊串著我想去探索自己家鄉亢奮與哀傷的情緒。
湯湘竹的「湘」來自湖南,是父親往日的家;「竹」來自新竹,是導演幼年的生長地。片中導演隨著老父回到許久未歸的湖南舊地,然而看著滿是「湘」字的景物,導演並無太大感覺,他也從中開始思索自己的家又於何處?(註一)而未來他的孩子又會如何?
影片後段,導演尋問著父親是否會想要再回來,父親說:「不會。」人事已非,連昔日的舊厝都已經改建。而我也想著大村的那塊土地,父親與年近百歲的阿嬤,不知又會有什麼樣的感觸。
若說下午的紀錄片是從自己的生命開始探索,那麼,夜晚的演講則是從族群的面象切入探討。
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究竟來自何方?
過去研究依靠語言學來做區分,然而,語言的變化的如此迅速,就如同台灣的政權變換之速,林媽利以科學的方式,利用組織抗原(HLA)來進行族群之間的相互關係,進而得到在台灣的原住民、平埔族、閩南人與客家人的源頭,然而,目前所得僅只是一個大尺度的面象,需要深入追查與探究的還有很多,畢竟,台灣是一個族群大混雜的社會。
這一個演講得知台灣有一群人默默的在做著這些事情,而林媽利的純樸與謙虛的態度,腳踏實地的做著這樣的研究,著實另我感佩。而我的源頭又來自何處?曾聽聞父親說我的曾祖母由大陸來到台灣,而在前幾代之中,曾經有客家人出現在我們的家族血統之中,然而,也僅是如此。
大與小的尺度在一天之間呈現,讓我驚奇著。而今年七月來到生態學研究所,其中的一門台灣學專論,期末報告即是區域拓殖史的調查與研究,我即將調查何方,答案應該已是不言可喻。
什麼叫做家?
陳玉峰老師在台灣自然史的課堂中說的好:你只要站在高處看,就會有所存疑。一個人一生花大半輩子,買了一個房子,把自己圈禁起來。
家若是指台灣,然而,每個不同種族的台灣人都說這裡是自己的土地,每個人都說「這就是愛台灣」,然而,什麼叫做家?什麼又是愛?我們又對這塊土地又了解了多少?貢獻了多少?
我們的家在何方?
PS:
註一:
湯湘竹導演謂之為鄉愁,我於此處將其轉換成家。
參見其【山有多高】故事大綱:「如果每個人對生命源頭最初的記憶,也算是鄉愁的話,那我的鄉愁又在哪裏?跟著父親的鄉愁回到湖南,迎面而來的湘字,郤引不起我太大感覺,我轉身朝另外一個方向,腦中浮現出青青的山林之路,這讓我想起了最初的童年記憶....。」
相關聯結:
1.EGG小姐於她BLOG寫的【家】:http://www.wretch.cc/blog/eggwalk&article_id=4646014
甜甜喵
2006-10-12 00:01:16
你跟我說你在進行彰化區域拓殖史的研究時
也建議我可以試著做做花蓮的
其實我有點抗拒
我不知道我是哪裡人
說是花蓮人,但又不是那麼土生土長
好吧,我在埔里出生,卻住到三歲就搬到台北
後來陸陸續續 又搬了好幾次家
對這些住過的,或是現在住的地方我沒啥歸屬感
也不知道到底 哪裡可以稱為”家”
也因為現在的家 其實瀕臨破碎
所以 只能靠自己慢慢的 把家製造出來
家的定義 其實只有我所在的地方
其他人 充滿太多變素與不安定
所以
家阿...就這樣了
丹
2006-10-11 14:42:36
發人反省的文章
我比較有感覺是陳玉峰老師說的話:一個人花大半輩子...把自己圈禁起來.
還有你說的家的答案只是人們所自我選擇的生活型式而已.
那麼我選擇的生活形式是什麼呢?
像流浪一樣的生活吧,我想.
TO:丹~~~
流浪,那麼就好好享受那種漂泊獨有的感覺吧!
在流浪中去看見自己,也去看見別人~~
那麼,流浪就非在流浪~~~而是妳獨有的生活方式~~~加油加油~~
TO:喵~~
呵呵~~所在的地方就是妳的家!
那就好好享受妳自己定義的特有的生活形式吧~~
至於,是那裡人有沒有那麼重要,是不是土生土長,等那一天想到,或沒想到,似乎也沒那麼重要了~~
對於我,我現在很享受在尋找資料,準備田調,把那個消失的歷史,破碎的知識慢慢填補起來的過程~~~(不過,有點擔心正業被我遺忘了……^^)
越做越覺得有趣哩!雖然也不知道做的出任何成果否,可是就是很好玩~~~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