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9 23:25:34

2008/8/28 遇見米勒(Millet)

昨天我們去看了米勒的畫展

真的是真跡勒!

裡面展出的不只是米勒的畫,也有其他畫家的

有幾位畫風差異極大

模糊的朦朧美、一筆一畫的清麗,透過了幾百年前的油彩傳遞著巴比松畫派的理念。

畫展的在於米勒的晚禱(The Angelus)與拾穗(The Gleaners)是精隨

雖然晚禱曾經被撕毀過,但仍不減其當年的丰采

《拾穗》裡訴說著許多的故事,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疾苦

為何是拾穗呢?(其實他原本取名為《馬鈴薯的歉收》)

源於宋斯爾的一句話:天啊!這迪的確確就是晚禱!我聽得到教堂的鐘聲!

19世紀教堂的鐘聲,傳達出神的恩惠。



19世紀的西歐,其實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富裕,貧苦的人們多的是,就跟台灣現在的現象一樣,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耶和華對摩西說過:在你們的農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以拾取你們所遺落的。

又說: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以拾取葡萄園所掉落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聖經˙舊約˙利未記第19章)

拾穗辛苦但卻是窮人的活路,沒有那些榖子,對富者來說可能少不了幾根毛,但對窮苦人家來說,這些卻可能是維持他們渡過冬天的糧食。

三名拾穗女的身影與出遠方的收割工人後一車車的麥堆形成強烈的對比。

在現在的台灣社會,人人都只顧著自己,何時去關心過別人?

看不順眼的食物倒掉,衣服不好看扔掉,有沒有想過落後地區的人們?

好好想想吧。